物理因素
1. 降雨沖刷池塘周圍的地面及池塘護坡,帶來的含有較多泥沙的徑流進入池塘,引發水質渾濁;
2. 新開挖的池塘,池塘底部缺乏有機質,導致池塘養殖水體中缺乏營養元素,藻類生長困難,加上小龍蝦養殖中水位淺,在風力影響下容易造成水體渾濁。
3. 增氧設備安裝的不合理,小龍蝦池水不如魚塘一般,其水位過淺,增氧設備的使用導致底部沉澱物的懸浮液容易引發水體渾濁。
主要是微孔增氧曝氣設備,曝氣盤的高度太小,導致曝氣管距離池塘底泥過近,開動底部曝氣增氧機時,容易導致底部物質懸浮,引發池塘水體渾濁。
4.養殖水體偏瘦,缺肥,藻類嚴重缺乏,一旦下大雨,由於水體上下層溫度發生較大的變化。
導致水體產生較強的密度流,底層的沉澱物隨著密度流往上翻,在水中懸浮,很快就會形成泥漿水。
生物因素
1.蟲子比較多,水體的原生浮遊動物大量繁盛,大量浮遊動物攝取攝食浮游植物(水藻)。
致使水體藻相難以形成優勢種群,水體水藻藻種減少。水體失去藻相而顯得渾濁。
2.水草缺失。水草在小龍蝦池中,其凈化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水草過少時,凈化功能的缺失,很易使藍藻暴發、水中懸浮物大增等,水體渾濁成為常事。
3.懸浮有機質過多。殺菌消毒後破壞水體菌相未及時補充有益菌,缺少菌種及時分解有機質。導致水體的懸浮有機物過多而引發水體渾濁。
4.攝食不足引起,食物缺乏時,池中小龍蝦、雜魚等會拚命找食,尤其是小龍蝦多時,在池底到處爬動,致使水體渾濁。
食物不足時,小龍蝦還容易夾草吃食,導致斷草嚴重,降低池塘自凈能力,加劇池塘水質發渾!
5.疾病引起:小龍蝦發病前後,往往燥動不安,夜間在底部到處爬動,有時甚至在白天也能看到其身影,因此,很易引起水體渾濁。
渾濁危害
1.透明度差。不利於浮游藻類繁育和光合作用的產生,容易引起對蝦缺氧,渾濁水體的小龍蝦最容易出現上草,爬坡現象,這是缺氧的表現。
2.懸浮物質過多,影響小龍蝦鰓絲於水中氧氣的交換,不利於鰓的呼吸。
且附著在腮絲上的懸浮物,容易刺激魚蝦產生應激反應,引發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時間長了會出現爛鰓,黑鰓,脫殼率低,生長緩慢。
3.給病毒和細菌、寄生蟲的滋生、蔓延和傳播帶來便利,容易引發病害。
4.池水渾濁必然導致水環境差,浮游生物、有益微生物、還原及氧化菌繁育和種群及數量不平衡、缺乏或不足。
有機質、氨氮鹽、硫酸鹽等在厭氧條件下容易轉化為亞硝酸鹽和硫化物、甲烷等對魚類產生危害。
5.容易導致水中各種物質循環和利用受阻,不利於能量物質轉換和高產高效。引發其它不明問題的產生。
改善方法
1.對新改造的老塘口或新開挖的塘口,放苗前最好等水色穩定後再放苗。
2.適時確定補水量並保持合理水深,減少池塘補水次數。冬棚的水位不易過低,1.2-1.3米不宜。
一來利於水體穩定,二來利於保溫。有條件的池塘,可以設一個蓄水池,並定向培育藻類,用於向塘加水。
3.中期注意穩水。養殖中後期,隨著投餌量增多,水體並不會缺乏氮元素,而是缺乏碳肥和磷肥,所以定期補充碳源非常重要。
合理的碳氮磷比更有利於水體菌相和藻相的平衡。相反的,我建議中後期不需大量追肥,適當補充碳磷,
隨著養殖進入高溫期,注意補充有益菌種,比如芽孢,EM菌等!
4.注意除雜工作,小龍蝦池塘如果雜魚過多,對水體長期攪動,影響小龍蝦進食,還會影響水草光合作用。
最後一步:找准水體發渾的原因進行處理澄清後一定要補肥。水質發渾了,池塘肥度一定是受到影響的,處理好池塘渾水後及時補充生物肥,儘快恢復池塘藻類生產力,維持生態平衡。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