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孩子聽話的後果,只能養出這兩種糟糕的孩子,家長們別大意了

2019-06-28   星主奇談

文/星主 本文為星主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

強迫式教育,是一種很糟糕的教育方式。而這種教育方式,往往只能養出兩種糟糕的孩子,家長們可別大意了!

那麼,什麼是強迫式教育呢?

即不尊重孩子感受、意願,為滿足自己某種需求而強勢要求、逼迫孩子聽話,順從自己的意願。

舉幾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孩子到小區遊樂區,要玩滑滑梯,媽媽擔心他把新衣服弄髒,所以就不管孩子又哭又鬧,直接把他抱走;孩子不想上輔導班,父母就各種勸說,甚至用愛威脅、擺臉色等,最終孩子在不情不願中學習;孩子看媽媽辛苦,想幫忙做家務,被媽媽呵斥有時間不如去學習等,這些都是強迫式教育的體現。

強迫式教育,其實是一種偷懶教育它強行忽視教育過程中心與心的交流,過分看重孩子乖巧、懂事這個表面結果。於是,它顯得冰冷、無情和強勢,為後續孩子的成長,埋下了很多的隱患。

強迫式教育下的孩子,要麼反叛,要麼毫無主見。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中,14歲的澤清說: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

確實,家庭教育的本質就是人格滲透,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往往就是什麼樣。

父母不講道理,孩子就會無理取鬧;父母竭嘶底里,孩子自然狂躁反叛。當然,孩子如果從小在這種強迫式教育中被傷害慣了,並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他就會對命令、強迫等傷害方式有了依賴,他會因此失去靈氣,變成一個毫無主見的孩子,事事需聽從他人的安排、無法自主自立。

舉兩個例子。在《小別離》中,媽媽逼朵朵學習,干涉她交朋友,偷看她的日記……因為媽媽這種強迫式教育,朵朵從溫順乖巧的性格變得反叛,她離家出走,與媽媽爭吵,那個樣子,何嘗不是媽媽呈現出來的樣子?

河南省羅山縣朱堂鄉的楊鎖,從小父母事事包辦,強勢地不讓他干農活、家務活,於是他形成了對父母無比依賴的性格。後來,他父母相繼離世後,他因為無法獨立生活、自主求生,結果活活餓死家中。

強迫式教育,帶來的只會是教育悲劇。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孩子,難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也難以感受成長中的快樂和自由。

有效溝通是強迫式教育的解藥。

強迫式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無效溝通,即父母永遠在說,孩子卻沒有表達的機會。家庭教育中語言、情感無法形成雙向流動,就會變成一片死湖,最終彼此淡薄,造成親子傷害。

比如,孩子高考失利,父母明明為此擔心孩子的未來,想了解孩子接下來的計劃,並幫助其一起進行。可是話到了嘴邊,卻全成了指責和嘮叨——「你要是考得好一點,就不用這麼麻煩了」「你怎麼就發揮失常了呢?太沒用了」。而孩子接受了父母責罵、羞辱的信息,內心本就愧疚、難受的情緒加倍發酵,於是選擇了自殘和自殺行為。

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談到:親子教育中要做到有效溝通,需要建立在尊重和理解之上。

而要學會尊重和理解,則需要具備同理心和換位思考兩項能力。

同理心,即自身的感受其實也是孩子的感受。當面對高考失利,父母失望、焦慮、不甘,其實孩子也是這種情緒感受。有了這種認知,就會尊重孩子和自己的情緒,才會靜下心來聆聽孩子的表達,而不是自私地把自身的感受向孩子發泄,導致孩子要承受雙倍的壓力。

換位思考,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想他所想。當面對高考失利,如果是你,你肯定不希望被責怪,而希望被安慰和重新注入希望。所以,如果有這種認知,就會理解孩子當下的需求,從而對孩子採取更溫和且精準的表達方式,而不是任由情緒操控去指責。

總之,同理心可以教會尊重;換位思考可以教會理解。而掌握了這兩種能力,會讓彼此的交流和互動變成有效溝通。有效溝通則會讓所謂強迫式教育瓦解,讓親子之間多了份懂得和親密。

只有放下強迫式教育,才能讓教育有溫度。

儘管強迫式教育充滿誘惑,它可以快速看到孩子乖巧、懂事、聽話這個結果,可是從長遠來看,這種教育弊大於利。特別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它帶來的更多是冷漠、絕情和無能。

如果父母們不希望最終教育出一個反叛無情的孩子,教育出一個毫無主見、無法自立的孩子,那麼,請終止強迫式教育吧!

把單向的無效溝通,變成雙向的有效溝通。把強勢的教育變成溫暖的教育。

當孩子穿著新衣服想要玩滑滑梯時,做好清洗衣服的準備,然後大方地讓孩子覓得那一刻的幸福,他會因為童年裡多了份快樂記憶而感恩。當孩子拒絕去上輔導班時,請聽聽他內心的聲音,他會因為這份尊重和理解做出合適的選擇;當孩子主動幫忙做家務時,別擔心他做不好,也別擔心他因此耽誤學習,我們要給予他們表達感謝和愛的機會……

只有如此,我們的教育才會讓我們收穫一份健康的親子關係;孩子才能真正在快樂中成長;也才能活成一個情感細膩、內心豐滿、為人處世有溫度的人。

————————

作者簡介:我是星主,專研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堅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傳遞。關於家庭教育、親子關係以及中小學教育等,如果有困惑,可以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