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我們要注意這幾個騙局

2019-07-25     步進歷史

喝茶一時,賞壺一世,擁有一把好茶壺可以使你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享受到茶趣。真品紫砂講究多對於許多人來說,特別是普通百姓來說,都希望手中能夠有一把好的紫砂壺。但是目前紫砂壺的價格體系非常混亂,特別是在一些茶城中,從幾十元到十幾萬元的茶壺可能會在同一個地點出手,讓人無法辨別其中的優劣。

有些商家為了降低製作成本,不僅沒有採用純正的原礦紫砂,還在普通泥料中加入了化工材料,以此來提高成品的光澤度——原礦紫砂壺色澤沉著內斂,而化工紫砂壺則有一種「賊光」。這種所謂的紫砂壺雖然價格較低,但是長期使用卻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也不具備收藏價值。

泥料

一般一把壺一般需用1斤泥料,即使差點的泥料也要幾十元,還要加上手工製作成本(現在農民工工資也達到兩三百一天)、生胚做好進窯燒制也會有破損,有時候4個生胚進去燒制,只有2個出窯是完好無損的情況也是比較多見的、再者就是包裝、運費成本。因此普通紫砂藝人製作的做工一般的普通壺,一把售價便宜的也要四五百元才是是比較合理的,當然做工細緻,刻繪精良的壺就要上到千元左右,用好泥料製作的因泥料成本也會略高,也會稍微貴一些。當然有的刻繪很好的也有價格幾千乃至上萬的都有可能。

簡單地說,對於我們普通茶友而言,購買紫砂壺第一要考慮的是實用性、還有做工的好壞,泥料的純正。根據自身的情況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壺就好;最好的不一定是適合的,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有好多壺友總是買壺之後才發現被騙,還是那句話多看少買,做好一些基礎課之後再下手。

一、不要迷信職稱

很多對紫砂壺不了解的朋友,常常會根據職稱的高低來以為紫砂壺的價格,其實以作者職稱高低來制定紫砂壺的價格,是比較片面的。看壺不單單要看職稱,還要看你作品做的好不好。有些工藝師就作品一般。有些無職稱者卻作品新穎,功力深厚,只有藝術性和工藝性過硬的作品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還是那句話,看一把壺的好壞,首先要看泥料,然後看做工,接著要審架子,然後看壺的氣度、韻味,最後看作者。

二、不要被「色誘」

這個話題已經老生常談,純正宜興紫砂壺在沒有泡養的情況下顏色絕不會太艷,應是暗淡中略顯溫潤。一些聰明人採用拉坯或注漿工藝,輕輕鬆鬆一天數百個身筒。

再拼接上流水線方式製成的壺蓋,壺把,壺流,噴勻艷麗奪目的化工泥漿燒制而成,這樣的「疑似宜興紫砂壺」光彩照人,大多銷往汽車火車客運站,旅遊景點,小商品批發市場,低端旅館茶樓商場,敬請注意。

三、不要迷信所謂的「藝術性」

始終得牢記一點,紫砂壺的本質是用來泡茶的,不應僅強調它的藝術性,而應更多地關注它的工藝性,藝術性始終建立在實用性基礎之上。紫砂界最高榮譽稱號的全稱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所以對那些「中看不中用譁眾取寵」的奇形怪狀壺,勇敢的大聲說「NO」。

四、紫砂界沒有「世界級大師」

某些制壺藝人,拿出來動輒「世界華人傑出陶藝家」,「中國紫砂壺文化XX大使」 或者全球知名大師等等嚇死人的頭銜。這些除了繳費外,都找不到評定機構的名頭,只有那張紙是真的別的都是子虛烏有。

無非就是自抬身價,騙取利益。獲獎證書也是如此,筆者認為,儘管某人的某個壺款確實在某次展會某次評比中獲了獎拿了名次,但其含金量有多高權威與否有無貓膩,擺在你面前的還是不是獲獎原件,答案只有一個字----願者上鉤。

五、作品數量是保證收藏質量的根本

收藏紫砂壺,藏家都有「藏珍」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寶貝獨一無二,與眾不同。一把全手工紫砂壺,從製作到燒成工序繁雜,選泥料,切泥塊,打泥片,圍泥片,劃底片,打身筒,收底,篦身筒,制嘴巴,整壺流,千錘百鍊,需要使用數十甚至上百種工具歷經數十道工序。直到毛坯完成,晾乾後進窯數次燒制,如果燒制過程中出現破損泥料瑕疵,那就等於前功盡棄。

一個正值壯年的熟練工手,製作中等難度的紫砂作品,一個月也就十幾把產量,冬天還有2個月左右無法開工,一年能有百餘作品已屬阿彌陀佛。更不要說那些對藝術有所追求習慣挑戰難度實力派創作型高手,其作品數量更為稀少但也尤為珍貴,其稀缺性令藏家趨之若鶩。

對於那些動不動就能拿出上百款不同紫砂壺來,並且常年累月四處展覽的大師名家們,這裡只說一句,其來路和製作均值得推敲和論證。


那是年初的一個星期天,我去古玩市場閒逛。忽然聽到一位40多歲的中年婦女嚷道:「哎,坐車都擠碎了,虧了,虧了!剩下這點東西便宜了賣,賣多少錢是多少錢!」我注目一看,她的攤位上放著一把刻有坐佛像與楷書字體的龍形提梁舊紫砂壺。

中年婦女見我看她的貨,就說:「便宜了,便宜了,賣點兒錢就行,省得回去坐車又擠碎了。」聞聽此言,我忙問她:「你從哪裡來?」答曰:「從陝北來,路上坐車時擠碎了好多東西,就剩這些了,便宜就賣,省得再往回拿。」

我平日喜歡紫砂壺,拿起這把壺我大致看了一下,這是一把小紫砂壺,壺身的一面燒制的佛像古樸,另一面刻有「財神佛祖」4個字。我心想,這沒準是從哪個寺廟裡收來的老壺,或許還很珍貴呢!於是問多少錢賣。她說:「便宜賣了,80元就行。」我把壺蓋打開細看,發現沒有使用過的痕跡,像是一把新壺,然而壺外觀卻色澤古樸,呈暗紅色。

回到家,我把壺內外洗了又洗,為了殺菌消毒,又把它放進大鍋里煮。水開了幾個滾後,我打開鍋蓋一看,不禁目瞪口呆,紫砂壺竟變了顏色,鍋里的水也被染成紅褐色了。我用筷子夾出那把紫砂壺,它已經原形畢露,表面掛著肉皮凍一樣上了色的骨膠,有些地方還留有沒有煮掉的已滲入壺表面的鹼性或乳膠白色,壺的表面大部分已顯露出普通陶壺的土紅色。這種陶制小茶壺,市面上也就賣10元左右。我不由驚呼:「原來紫砂壺也有假貨!」事後冷靜下來一想,多花些錢就當交了學費,買了經驗,長了見識。


紫砂壺泡茶好處多多,而今社會對紫砂壺工藝品投資熱潮的不斷升溫,「代工壺」、「假紫砂」、「毒紫砂」等造假也絡繹不絕,甚至愈演愈烈。對收藏者來說,買到一把假冒名家的紫砂壺,認為不過損失了金錢,但其實不然,如果買到「假紫砂」、「毒紫砂」,損失的就不只是錢財,還可能是身體健康。

很多造假者為改善制壺泥料的顏色,會在紫砂泥料上人為添加化工原料包括氧化鉻綠、氧化鈷、二氧化錳和工業碳酸鋇等。灌漿壺和拉坯壺均值得大家去謹惕。

灌漿壺就是把普通陶泥摻水機械攪拌成泥漿,為了模仿紫砂的質地,根據需要摻入錳、鋅、鐵等化工原料,然後在石膏磨具里成型,一個普通的工人,一天可生產三百到五百隻。為了讓成品壺表面更具誘惑力,還會使用拋光、打蠟,甚至塗上凡士林或皮鞋油等。而一般拉坯壺使用的是高嶺土而非原礦紫砂泥。高嶺土是1:1型層狀八面體矽酸鹽礦物,結構不同,成型的方式也不一樣。一個熟練的拉坯工人一天可在機械轉動的圓盤上拉制三百把左右。高嶺土是白色的,如何把它做成紫砂的感覺呢?其一,往高嶺土裡面加化學色素,其二,成型後在高嶺土表面噴上紫砂泥漿。

這些壺中含有重金屬、有害金屬,會破壞人體的酶系統,繼而產生許多毒性,包括神經毒性。即便是長期慢性,也有致癌的作用。


小貼士:如何辨別紫砂壺的好壞

第一靠手感,高質量的紫砂壺摸上去,手感應該有細沙的感覺,不會太滑;

第二看色澤,真正的紫砂茶壺使用越久,色澤越光亮。但也有廠家靠拋光來磨亮茶壺的表面來造假,部分不法商家為了增加色澤,甚至在茶壺表面塗上鞋油。所以市民在購買時可嘗試用熱水燙一下茶壺表面,如果是假貨,則會褪出一層油,甚至會有臭味;

第三靠特性,因為紫砂壺有其獨特的屬性透氣。一位收藏家曾把一塊濕潤的毛巾墊在一把自己收藏的文革期間製作的紫砂壺下,過一陣,壺內竟然能滲出水珠。而如果一把紫砂壺裡的水好幾天都不幹,也能說明這把壺存在問題。

如果大家遇到價格低廉而外觀又貌似華麗的紫砂壺一定要慎重購買,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dNCMWwB8g2yegND5Hl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