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淮菜的興起,竟因「公款吃喝」?淮揚菜博物館的故事

2019-12-19     懶游的故事

一晃兒,在淮安的旅行已是最後一天了,晚上的飛機,還有大半天的時間,準備去淮揚菜文化博物館去看看,誰還不是個吃貨。

​從淮安河下古鎮坐有軌電車到水渡口站下車,轉23路到淮安菜博物館站下車。23路的車次不多,乘客也很少。遠遠看到23路車進站時,我一路狂奔,善良的美女司機特意等了下我。下車後,特意繞到車頭,擺手致謝,這世界真美好。

​淮安菜博物館坐落於淮安市清河區,建成布展面積6500平方米。這裡環境優美,就是稍顯冷清。說起淮揚菜博物館,揚州也有一家,與淮安揚州菜博物館相似的是,都分設主館和副館,主館為展示區,副館為體驗區,給參觀遊覽者提供體驗美食的機會。

​入口處的雕塑展示的是伊尹向商湯進言「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場景,大家對這句話再熟悉不過了,你知道它的小故事嗎?伊尹見商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見商湯詢問飯菜的事,說:「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便開始重用伊尹,最終建立了商朝。

​博物館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布展,集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於一體,充分展示淮揚菜文化發展、創新、鼎盛過程,讓參與者全面了解淮揚菜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來吧,一個人的參觀走起。

​走進博物館,你會首先看到一組雕塑,這氛圍有點神秘。這組雕塑是天廚星,也許不經意間,你會在淮安很多的飯店裡看到他。據傳說天廚星是老子李聃的家用廚師,後李聃曾在淮河邊上的山裡修行,被尊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於是將他提攜為「天廚星」。

​今天講講淮安菜的興起,原因可是有點出乎意料。位於淮河下游、通江連海的淮安,因水而興、南北樞紐,物產豐富。自春秋到唐宋,城市雖繁華,但飲食並不奢華。那麼,飲食又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奢華的呢?

​淮安作為維繫國家安危的漕運中樞,漕運總督一直在此駐節,每年南方各省漕船七、八千艘依次往返過淮。十五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還一直以清江浦為界,實行「南船北馬」交通管制。漕運、治河、鹽務、榷稅、交通五大支柱萃處一地,在全國堪稱無兩。關於淮安在明清時期的重要地位,可以在淮安府署景區和漕運博物館裡了解到更多。

​淮安達官巨商、富紳名士雲集聚居,盛饌侈靡之風開始盛行。正是這獨特的區位優勢,空前龐大的多層次飲食需求,極大地刺激和推動了餐飲業的發展興盛,飲食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最多時達十萬餘人。

​清康熙、乾隆帝各有六次南巡,皆以淮安為首要目的地。官員們爭相獻媚邀寵,鋪張接駕之風愈演愈烈。

​以河道總督為代表的顯官肥吏們更大肆揮霍公帑,反正也不花自己的錢。一時間,大吃大喝驚天動地、空前絕後,直至喪心病狂。各種虐食奇珍、暴殄天物的惡行劣跡,聳人聽聞,令人目瞪口呆。

​乾隆第一次南巡後的百餘年間,僅南河總督署及各道廳吃喝招待費就耗去國庫三億餘兩白銀。據估算,清乾隆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1000元左右,那麼,上述這些「公款吃喝」的招待費,就相當於現在的3000多億元人民幣,夠狠了吧?

​在這些火爆、畸形的社會需求拉動下,在豐厚的收入和寬鬆的工作環境吸引下,全國烹壇名廚高手,紛紛挾巧技絕活赴兩淮獻藝,精研出各種窮奇極妙的烹調技藝與名菜名點。所以,高岱明《淮安飲食文化》書中,稱這一過程為「病蚌育珠」。

​淮安在明清因河而盛,漕運、治河、鹽務、榷稅、交通五大支柱萃聚一地。河員漕吏取國帑如探囊,故揮金如土;鹽商大賈,攫暴利同兒戲,幾拋銀似泥;烹天煮海,窮奇極妙。這就是淮揚菜興起的「土壤」,是不是有點出人意料?

待續,下文接著講述淮揚菜博物館的有趣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cAQIm8BMH2_cNUgDD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