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人迷戀倉央嘉措的「情詩」。尊奉其為情聖,最終卻發現不過是偽作。
真實的倉央嘉措又該是怎樣的一副模樣呢?他的那些個至今仍在西藏民間流傳的傳奇又從何而來?
03
很多慕名而來到拉薩八廓街的「瑪吉阿米」酒吧的遊客會津津有味的聽服務員講倉央嘉措的各種事跡,有的是杜撰,有的只是口口相傳,但是與真相無關,人們對倉央嘉措的迷戀有增無減。
人們都說,這個名叫瑪吉阿米」酒吧就是倉央嘉措私會情人的地方。有的人說瑪吉阿米」的意思就是「情人」,還有人會說,「瑪吉阿米」就是倉央嘉措情人的名字。
人們都在說著這樣的故事:
黃昏的拉薩街頭,裝束一新的倉央嘉措化名「宕桑旺波」,他匆匆地繞過布達拉宮森嚴的高牆,穿過長長的街巷,在清涼的梵唱聲中,鑽進帕廓街邊的小酒吧,與那如月般皎潔的姑娘幽會,直至拂曉方才離去。
大雪紛飛的夜晚,整個布達拉宮一片肅靜。一個輕快的身影,越過寺院的後牆,消失在茫茫的雪原中。
清早起來,鐵棒喇嘛發現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腳印,便順著腳印尋覓,最後腳印進入了倉央嘉措的寢宮。
隨後鐵棒喇嘛用嚴刑處置了倉央嘉措的貼身喇嘛,還派人把他的情人處死,採取嚴厲措施,把倉央嘉措關閉起來。
關於類似的浪漫傳說還很多,但都以悲劇而告終。
可是,人們一直喜愛著這位達賴,一邊吟誦著他的詩歌,一邊喜歡著他,300年來都是如此。
《飲虹樂府》卷八有倉央嘉措《雪夜行》,小序云:
「事以敗泄坐廢,走青海坐病死,藏之人憐而懷之,至今大雪山中未有不能歌六世達賴情辭者。」
04
生命中的千山萬水
任你一一告別
世間事
除了生死
哪一樁不是閒事
——倉央嘉措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書的扉頁上曾引用了一首據說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小詩:
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
這佛光閃閃的高原,
三步兩步便是天堂,
卻仍有那麼多人,
因心事過重,
而走不動。
你很難想像在西藏雪域高原那種粗獷冷酷的環境中能蘊育出這種婉約的細膩的詩歌來。
但是要是你也去過江南,你或許能夠明白。
倉央嘉措出生在西藏的「江南」——山南,這塊土地像江南一樣溫暖濕潤,這是西藏唯一能種水稻的地方。
只有這樣的地方才能孕育那樣嚮往自由的靈性人,在藏族人眼裡,倉央嘉措就是這樣充滿靈性的達賴,內心蘊藏著濃郁的佛性,哪怕他突破了戒律清規去私會情人,但是就是這樣真實的活佛才是人們愛戴的王啊。
倉央嘉措以特有的真誠,大膽以及絕世才華,將對本尊的虔誠與證悟的喜悅,踐實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在他看來,俗世的種種表現,都不過是修法體驗的生動呈顯。
沉浸在修行快樂里的倉央嘉措,卻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和舉止,已受到僧眾和社會的非議與詬病,連他的上師五世班禪喇嘛,也規勸他以修行為重。倉央嘉措陷入兩難的境地,他哀婉地寫道: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在宗教與世俗的兩難選擇中,倉央嘉措寧願選擇做一個宗教的叛逆者,只想服從自己內心的召喚。
05
在倉央嘉措做達賴的時候,由於實際掌權者桑結嘉措和後來清廷在西藏的駐軍首領拉藏汗的政治矛盾,年輕的倉央嘉措被迫生活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之中。
他過著近乎囚禁的生活,是個傀儡。人們說他放蕩不羈,其實這未嘗不是倉央嘉措無奈的逃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想要兩全卻是兩難,風流的背後隱藏的苦惱也許是那些迷戀倉央嘉措情詩之人所不懂的。
他一度跑到日喀則,跪在扎什倫布寺前,向曾為他剃髮受戒的師傅五世班禪喇嘛明確宣布:
「你給我的袈裟我還給你,你在我身上的教戒也還給你,六世達賴喇嘛我不當了,讓我回去過普通人的生活吧!」
然而,至真至性的倉央嘉措尚未能脫掉袈裟,便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二十四歲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被康熙皇帝以「耽於酒色,不守法規」的罪名廢黜,並被執獻京師。
於是開頭的一幕出現,圓寂的倉央嘉措走到生命的盡頭,被稱讚為「其才華智慧,尤為歷世達賴之冠」的雪域之王,離開了困頓他的人世牢籠。
06
《見與不見的真實作者》扎西拉姆•多多接受採訪時說,倉央嘉措寫作情詩是為了逃避當時嚴酷複雜的政治現實,以達到宗教目的,而非他本人就是個「傳說中的情聖」。
「我的詩被誤傳為倉央嘉措的作品,不是因為我們的詩本身很相像,而是因為人們首先就誤解了倉央嘉措,以為他是佛門中的有情郎,所以但凡是帶有情感同時具有禪意的作品,都容易被放到他的身上。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試圖解釋,但是人們不願意了解。我明白,必須允許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心中的那個倉央嘉措。」
那日的布達拉宮,日光傾城。遙遠的雪線之上,一片空靈。我長坐在佛前,廊間的風夾著深婉的梵唱,穿透我的身體和意念,迴蕩在遙遠的時空。一切猶如虛空。
突然就想起很多年前,你寫給我的書箋,還有相約藏南的諾言。那一段少年情事,雖然已時隔多年,卻依然清晰。猶歷歷可辨。
很多時候,我們轉山轉水,卻轉不過塵世的輪迴。
我為了死
才一次一次地活了下來
而其他人
卻隨處羞愧
——《倉央嘉措》
《問佛》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凈仁愛的心,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可有人讓她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的世界,婆娑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人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為什麼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
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
我問佛:為什麼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說: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
我問佛:那過幾天還下不了雪?
佛說:不要只盯著這個季節,錯過了今冬.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只有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
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生存於自然法則之中,一個人必須看得懂,放得下,才能得到自在。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部分素材來源於「如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