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首富家族式券商發展遇阻:業績逆市下滑、上市半年頻被監管

2019-09-09     券業觀察

家族企業常見,「家族式」券商還是頭一次聽說。

作者:券業觀察

國內民營資本系族控股金融機構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一家證券公司持股比例如此之高,親自將其運作上市,還「高調安排」多位「家屬」入職,被外界認為是國內唯一一家「上市家族式券商」的資本系族,這還是頭一家。

低調多年的深圳前首富、「立業系」幕後Boss、資深資本玩家林立為何走到「台前」,在打什麼算盤?又對這家券商寄予了怎樣的厚望?

不過,可以感覺到的是,「首富」經營這家證券公司壓力並不小。上市半年,人事變動、業績下滑、頻被監管「關心」……

1、首份成績單「暗淡」,多次被問詢

近日,有媒體發文質疑林立作為實際控制人的華林證券(002945.SZ)或存在價值被高估的可能。

據報道,華林證券的市盈率和市凈率一度高達128.8倍和8.98倍,在36家A股上市券商中分別位列第2位和第1位。截至小券發稿,華林證券的股價為17元/股,與1月17日上市首日的開盤價4.3元/股相比,漲幅超過290%。

而其業績卻逐年回落,作為中小券商,競爭力也趨弱。

此前,華林證券剛剛公布了2019半年報,這也是華林證券今年1月份上市以來的首份「成績單」。不過,似乎並沒能讓投資者滿意。

今年上半年券商業績整體向好,36家上市券商實現營業收入1822億元,同比增長45%;歸母凈利潤為554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東吳證券凈利潤更是同比暴增2758.33%。華林證券卻「逆市下滑」,曾經的明星業務——投行業務也逐漸成了拖後腿的……

半年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華林證券實現營業收入4.53億元,同比下滑8.74%;歸母凈利潤1.83億元,同比減少1.39%,兩個指標均下滑。

雖然經紀業務和資管業務同比有所增長,但華林證券同期的信用業務營收為0.64億元,同比下滑36.07%

隨著證券市場行情的回暖,今年不少券商的自營業務收入甚至超越經紀業務,華林證券該業務收入卻為7776.16萬元,同比下降8.19%。對此,華林證券解釋稱,系上半年國內宏觀政策環境波動較大所致。

因為科創板試點註冊制的實行,投行業務成為不少券商半年報的「靚點」,而華林證券同期的投行業務營收僅為0.38億元,同比下滑70.6%,占總營收的8.44%,保薦業務直接「零收穫」。而在此之前,投行業務曾一度是華林證券業績貢獻最大的業務之一,2015-2018年,投行業務占到華林證券全年總營收的27.96%、29.2%、30.69%和23%。對此,華林證券解釋稱,近來投行業務愈發向大型券商集中,中小券商競爭難度加大,整體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除了業績下滑,華林證券上市這半年多時間,已經三次被監管發函。

今年5月,3天時間兩次被監管下發警示函;上個月,再次因為內控問題被監管發函。

(據證券業協會官網顯示,高榮華2016年開始曾在華林證券任職,離職備案日期為2018年7月20日。)

2、「水逆」背後是人事變動

業績下滑、屢次違規被監管的背後,是華林證券新一輪的人事變動。

今年以來,華林證券超過10個重要崗位發生人事變動。原合規總監兼董事會秘書趙嘉華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職務、執行長(CEO)陳永健因個人原因離任、首席風險官的朱文瑾換屆後不再擔任首席風險官、副總裁張文離任……

這一系列的人事變動直接引來深交所的問詢,而問詢中「能否確保各部門、各崗位之間的制衡和監督」這一問題備受外界關注。這個疑問其實從華林證券上市之初就一直存在爭議,其異於同行的股權結構和人事安排,一度被貼上「家族式券商」、「夫妻店」等標籤。

華林證券於今年1月份上市,目前註冊資本為24.3億元,前三大股東均為民營企業。

其中,深圳市立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立業集團」)持有公司64.46%股份,為第一大股東。林立持有立業集團99.67%股權,為華林證券的實際控制人兼董事長

除此之外,華林證券的董高監列表中,出現多個林立家族的身影。其妻子潘寧為公司副總裁兼財務總監;大專畢業的鐘納為監事會主席、股東代表監事,同時,鍾納還是華林證券第三大股東深圳市希格瑪計算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希格瑪」)的實控人。

不過,林立對華林證券的控制力可能遠不止如此,當初林立能從一眾國有股東手中拿下華林證券也一度成為眾人心中的「謎」。

3、林立的資本運作術

華林證券的前身是1988年設立的江門證券(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2000萬元,為全民所有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家所有制。

2002年,江門證券生存發展陷入嚴峻困境。立業集團、深圳市怡景食品飲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怡景食品」)、希格瑪三家股權錯綜纏繞的民營企業進入江門證券,並於2003年正式更名為「華林證券」。

(截圖來源:招股書)

經過一系列增資擴股、股權轉讓,2009年,華林證券全部國有股東悉數退出,股東列表出現一系列岌岌無名的民營企業。

據招股書顯示,除了前三大股東,其餘十家公司均為立業集團的股份代持者。

2013年,對代持股權清理之後,華林證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立業集團、怡景食品、希格瑪分別持有華林證券71.62%、19.95%、8.43%的股份。

這樣的股權結構維持到其IPO前夜。

據招股書披露,立業集團的股東林立與鍾菊清是母子關係,怡景食品的股東張則勝和張育民為兄弟關係,希格瑪的股東鍾納和鍾蔓為兄妹;林立和鍾納為表兄弟關係。除此之外,不存在關聯關係和一致行動人關係。

不過小券發現,華林證券不光第一和第三大股東關係匪淺,第一大股東立業集團和第二大股東怡景食品也是淵源頗深。

在此前多家媒體報道中,曾提到這樣一句「林立參與創辦怡景食品……」。

據天眼查顯示,立業集團曾於1995年到2002年8月期間是怡景食品的股東之一。緊接著,林立的弟弟林潛成為該公司股東及董事長,一個月之後又退出股東列表。

巧的是,這一系列變動的時間節點與怡景食品入股華林證券的時間點極為相近。

據自媒體「扣扣財訊」報道,有知情人士向其透露,這三家公司(立業集團、怡景食品、希格瑪)實際上都是林立一手創辦的

林立悄無聲息地掌控了華林證券絕大多數股份。

據立業集團此前披露的一份《募集說明書》顯示,金融業務毛利在立業集團主營業務毛利潤的比重已經連續多年超過50%,其中華林證券貢獻不小。

不過,近年來立業集團的業績和華林證券一樣逐漸下滑。

而另一方面,立業集團也是華林證券的「客戶」之一。立業集團此前發行的部分債券的主承銷商便是華林證券。

林立的主要資本運作平台為立業集團,已經通過立業集團投資了包括房地產、醫藥產業、電力、石油化工、金融等等在內諸多行業,直接、間接獲得91家公司的實際控制權。其最為出名的一仗是2003年入股平安保險,此舉一度將林立送上深圳首富的寶座。想了解這段故事的同學可以在微信公號「券業觀察」回復「首富」二字查看詳情。

近來,執掌龐大「立業系」帝國的林立逐漸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華林證券,但華林證券近來的發展卻並不如意,業績下滑、頻頻被監管問詢……林立夫婦想要扭轉目前局面壓力不小。而且券商行業正在「洗牌」,大券商整合小券商,中小券商也在企圖尋求國資「依靠好乘涼」,華林證券這樣的「清流」能保持「特色」匯成大河嗎?你怎麼看「家族式券商」的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bslPm0BJleJMoPMv7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