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是戰爭之神"這句話是蘇聯最高統帥史達林的名言,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軍的炮兵確實是令德國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從各種自行式和牽引式火炮,再到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紅軍的炮兵部隊幾乎是戰神的化身,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能以猛烈的炮火,化解納粹德國的進攻。
參考消息近日報道稱,俄羅斯南部軍區近日銷毀了一枚203毫米炮彈。根據俄軍新聞處的消息表示,這枚炮彈是在當今的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市(二戰時期的史達林格勒)被發現的,因此推測是二戰時期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時遺留的蘇制B-4型重型榴彈炮的炮彈,而B-4型榴彈炮是二戰時期蘇軍最為強大的牽引式榴彈炮,沒有之一。
B-4型M1931式203毫米重型榴彈炮可以說是蘇聯紅軍使用過的外形最為怪異的一種重型火炮。該炮於1926年開始研製,1931年6月正式定型並量產裝備蘇軍,由位於列寧格勒的波爾舍維克兵工廠製造。在二戰期間,B-4型榴彈炮在對付混凝土加固的重型碉堡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哈爾科夫、柴科斯基、柯尼斯堡、但澤以及進攻柏林的途中,蘇軍一直都裝備著該炮。
B-4榴彈炮總重達15.8噸。由於炮身重量太大,設計人員為它配裝了履帶式炮架,而該炮的炮架就重11噸。此炮架採用的是"共產國際"重型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因此B-4榴彈炮也被稱為"裝在拖拉機上的怪物"。B-4榴彈炮炮架尾部裝有輔助輪用於牽引,牽引速度大約為15千米/小時,而且由於本身為拖拉機改裝,所以B-4型牽引榴彈炮也有著有限的自行能力。由於蘇聯的國土大多位於高緯度地區,冬季大地封凍堅硬如鐵,但是夏季時土地化凍,會導致嚴重的地面"翻漿"。這對大重量的火炮機動非常不利,但是由於B-4型榴彈炮採用了拖拉機的履帶底盤,因此其機動性明顯好於使用輪式底盤的其他牽引式火炮,這也是B-4型重型榴彈炮的一個重要特點。
B-4火炮的炮管長5087毫米,帶膛線部分身管長3981毫米,內膛膛線數達到64條,炮管重量達5.2噸。蘇聯人為B-4榴彈炮準備了一系列彈藥,包括混凝土穿透彈和特殊的尾翼穩定炮彈等,後者的彈頭以鉻釩合金製造,長度達1米左右,由於它的材質密度非常高,能加大彈頭的貫穿力。根據測算,這種專門生產的尾翼穩定炮彈最大可貫穿4米厚的強化混凝土工事,所以B-4型榴彈炮也被稱為"史達林之錘",因為它的任務就是摧毀德軍的堅固工事和碉堡。B-4的炮彈為分裝式彈藥,炮架左側裝有一小型起重機用於裝填彈藥,炮彈發射速率為前2分鐘1發,以後是1分鐘1發。B-4型榴彈炮最大射程為17.5千米,炮口初速607米/秒,炮組成員15人。
不過,蘇軍的B-4榴彈炮第一次經受戰火考驗其實是在1939~1940年蘇芬戰爭中。當時蘇聯紅軍主力從卡累利阿地峽方向殺進芬蘭,結果在芬軍預先修築的"曼納海姆防線"上吃了大虧。由於蘇軍過於輕敵,因此只攜帶有152毫米以下口徑火炮為部隊提供火力支援,這讓蘇軍難以摧毀用高標號水泥修築的芬軍火力點。情急之下,蘇聯第二任西北方面軍司令員鐵木辛哥元帥向史達林申請調用B-4榴彈炮,並獲得批准。1939年12月21日拂曉,蘇軍一個4門制的B-4炮兵連開始向芬蘭陣地猛烈射擊,由於該炮巨大的爆炸聲,很多蘇軍炮手被震得口鼻流血,有些人甚至當場失聰。不過僅僅一個小時的急促射就全面摧毀了芬蘭軍隊的碉堡群和陣地,蘇軍裝甲部隊得以快速突進芬軍陣地,並從側後包圍芬軍。芬軍"曼納海姆防線"隨即崩潰。
在二戰早期,由於蘇聯猝不及防,在邊境作戰中被德軍裝甲部隊分割包圍,並損失了大批部隊,其中也包括B-4型榴彈炮。德軍在繳獲此炮後,還給其貼上了"20.3cm H503(r)"的標籤,將其收為己用。而在1943年以後蘇軍的反擊作戰中,B-4型火炮始終扮演了工事摧毀者的角色,是蘇軍在攻堅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火力輸出裝備。
儘管戰爭已經結束70多年,但是在俄羅斯大地上依然時不時能夠發現當年殘留的槍炮彈藥、甚至是飛機坦克。這些銹跡斑斑的武器依然在向人們無聲的訴說著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Z0g8HUB2uKmW_kOqmc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