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徹底征服了河西走廊,將其納入大漢王朝的版圖之中。此後,漢武帝的使團便沿著河西走廊來到西方,民間的商隊也在這裡做貿易,使這條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道路開始繁榮起來。
此後,這條道路因中國的絲綢而得名,史稱「絲綢之路」。可以說,絲綢之路寄託著漢武帝的希望,他渴望跟西邊國家進行交流,傳播強盛的大漢文明。所以,絲綢之路應該是一條財富之路,它能給大漢王朝帶來數不盡的金銀珠寶。可是,漢武帝卻沒有這個意圖。
在絲綢之路開通十五年後,中國的史籍第一次出現了關於大規模流民的記載。有將近四十萬難民突然涌到了長安城附近,他們都是失去了土地的農民。
沒有了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資,他們只能到處遷徙,甚至,想前往國家的都城請命。據史書記載,那時候的難民人數達到了百萬人之多。其實,那時候的大漢王朝是這樣的:中產家庭幾乎瀕臨破產;沉重的賦稅使很多家庭不得不「賣子」抵償;黃河泛濫使很多民眾流離失所;很多人投機成為盜賊,謀取生存之路。由此可見,這樣的社會狀況跟我們想像中的「漢武盛世」相差很大!
記得秦朝末期,各地百姓忍受不了政府的暴政,紛紛揭竿起義,天下重新陷入混亂之中。經過多年戰亂,劉邦統一了天下,但留給新王朝統治者的,卻是一片滿目瘡痍的場景。統治者不得不著手改善民生,他們決定輕徭薄賦,開放各地的山川湖泊,以供百姓漁獵之用。而且,國家還允許私人經營,發展工商業。到了漢文帝時期,國家的田稅降至三十稅一,人頭稅降至四十錢。
當時,輕徭薄賦取得了顯著成效,國家積累了大量財富,民間工商業也十分發達,甚至,個別地方還出現了富可敵國的大礦主。據《漢書》記載:「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然而,漢武帝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卻扭轉了這個局面。
都知道,漢武帝崇尚武力,他喜歡用征討來解決問題。因此,他多次發動對塞外敵對勢力的戰爭,直接將國庫的銀子給耗光了。自衛青出戰漠南、北擊匈奴之後,國家的銀兩和常年的賦稅都花完了,使政府不得不推行「賣官換錢」、「以錢贖罪」的舉措來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
但即使是這樣,漢武帝還是繼續發動對外戰爭。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分別出漠北,迎戰塞外侵略者。然而,塞外畢竟遠離國家版圖,軍隊所需的補給需要耗費大量的錢財,國家已經負擔不起了。這個時候,絲綢之路的開通,為帝國財政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希望。
中國的絲綢、陶器、美酒及精美器具一直在世界享譽盛名,西方國家爭著購買中國的產品。而絲綢之路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渠道,讓產品更容易送到他們的手裡。有這麼大的市場,大漢王朝肯定能夠從中獲利,贏得盆滿缽滿。此時,政府如果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進來,從事對外貿易。
這樣一來,漢朝政府不僅能夠獲得大量的稅收,還能夠有資本去建設基礎設施,改善民生。
但讓人遺憾的是,中國自古以來都不重視商業發展,他們從骨子裡就不認可商業的價值。
韓非子是法學的代表人物,他寫過一本書,叫做《五蠹》,他列舉了五種人,這些人處於社會的底層,一直不被他人看好。而工商業,便是「五蠹」之一。所以,韓非子的思想影響了後世,讓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不提倡發展工商業。
在統治者的眼裡,商人屬於囤積貨物、哄抬物價、投機取巧的小人,他們對社會只有害處,沒有好處。到了漢朝,統治者對商人也沒有好臉色。他們故意提高商人的稅收,且不允許商人的後代進入官場。漢武帝時期,劉徹曾經將國家的賤民組成軍隊,去前線打擊匈奴。在這些賤民中,就有商人的身影。
從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商人,地位始終沒有提高。而且,漢武帝經營絲綢之路,從來都沒有考慮要發展國家的商業和貿易。在他看來,絲綢之路是聯通西域的道路,也是外使前來朝聖的道路。所以,漢武帝會派很多使臣出去,拜訪絲綢之路的周邊國家。
為了顯示大漢王朝的慷慨和富足,漢武帝還要求使臣們帶著帝國最珍貴的東西去賞賜給諸國國王,讓他們享受到來自強盛帝國的恩惠。作為回報,這些小國的國王也會給漢武帝送禮物,但一般都是幾匹良馬、一個鴕鳥蛋、一個魔術師等禮物,而漢武帝卻很是心滿意足。
如果,這些國家派遣使臣前來長安城拜見漢武帝,漢武帝就更加高興,肯定會拿出好酒好菜招待,讓他們住最好的旅舍,用最好的物品。此外,漢武帝還會讓人帶著使臣遊覽長安城,見識大漢的繁華與富庶。使臣臨走前,漢武帝還會賞賜大量的綢緞,讓他們帶回去。
可見,漢武帝這是舉全國之力,只為讓外人覺得大漢王朝真的很富裕。
其實,這僅僅是表象而已。
原本,絲綢之路是可以給帝國帶來大量的財富,可是,漢武帝的政策,卻使國家還要為這條道路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致使國家財政吃緊,百姓負擔加重。
之後,百姓的稅賦從四十錢增加到一百二十錢,口賦從二十錢增加到二十三錢,且徵收的年齡提前到幼兒,而沉重的賦稅只會逼著百姓走極端破壞社會生態。此外,政府還胡亂增加稅收項目,比如:駕車、開船、乘車等。更甚者,政府還會壟斷某些物資,在價格高的時候賣出去,在價格低的時候買進來。
而且,這樣繁多的重稅,統治者還嫌來錢不夠快,他們只能從那些富賈身上下手,快速獲得他們的財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向全國發布通告,說明國家正在與西域匈奴戰鬥,需要大量的錢財。於是,向大眾徵收財產稅,徵收金額為個人財富的百分之六。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百姓也想出了隱藏財產的好法子,讓自己少交點稅。之後,漢武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又出台了《告緡令》,即:人們可以告發故意隱藏財產的人,一旦告發屬實,這個人的財產一半送給告發者,一半充公。
這個政令發布後,很多中產階級都破產了。
可見,漢武帝強行將百姓的私有財產變成國家財產,是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而且,這些財富很快都被戰爭消耗了。所以,此時的大漢王朝再也榨不出任何財富,國家經濟瀕臨崩潰,民間已經出現了「吃人」的恐怖行徑。漢武帝看到這個情況後,便不得不承認是自己太過「窮兵黷武」,發布了《罪己詔》。
此時,他在向天下黎民道歉 的同時,緊跟著廢除了一切有礙民生的政令,讓百姓休養生息。
現在,我們可能還在為漢武帝時期國家領土擴張而自豪,認為漢武帝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值得載入史冊。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件事情背後所付出的代價。確實,當時的國土變大了,可是,那僅僅是皇帝的視角,而我們應該考慮占絕大多數百姓的視角。
國土雖然遼闊,但生活卻無法繼續,這樣的「壯舉」對百姓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我們始終要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參考資料:
【《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漢書·西域傳》、《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二·漢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