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5戰鬥機在中國空軍中即將淪為二線機種

2020-07-16   楓葉說世界

原標題:蘇-35戰鬥機在中國空軍中即將淪為二線機種

一直以來中國空海軍航空兵部隊都曾是俄制戰鬥機的主要用戶,直到在90年代和2000年初,還先後訂購了數百架蘇-27、蘇-30重型戰鬥機,曾被作為絕對的主力使用,而得益於航空工業能力的進步,從殲-10開始到殲-16、殲-20等等國產先進戰鬥機投入服役後,便減少了對俄制戰鬥機的依賴和需求。

俄制「終極側衛」蘇-35重型戰鬥機

普遍認為,中國引進蘇-35原因大部分涉及到技術轉讓的需求影響,(主要涉及三維推力矢量發動機技術),而不是飛機本身,在紙面上,蘇-35的確是一架強大的戰鬥機,作為側衛戰鬥機系列的「終極型號」,蘇-35戰鬥機解決了前型絕大多數的性能缺陷,諸如機身強度不足帶來的跨音速陷阱,航電問題,以及飛機處於靜穩定狀態造成的低敏捷性問題,而且蘇-35的推重比也更加高,過去曾認為,有了這款先進戰機的加入,中國空軍的實力將得到極大的提升。

中國空軍蘇-35戰鬥機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截至2020年,蘇-35戰鬥機的能力在許多關鍵領域,已經明顯落後於國產戰鬥機,在許多次對抗演練中,蘇-35表現出的性能,並不像俄羅斯說的那樣厲害,實際表現甚至不如國產的殲-10C和殲-16,更加別說與殲-20進行對抗了,可以很肯定地說,在未來十年中,蘇-35將越來越多地被視為戰鬥機機隊中的二線機種,尤其是在航電和武備方面。

殲-16也被稱為中國版「終極側衛」

蘇-35戰鬥機的主要缺點之一就是沒有裝備AESA雷達,而是裝備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即雪豹雷達,該型雷達即使被認為是功能最強大的無源雷達,但相比有源雷達而言,不僅效率較低,而且干擾起來也容易得多,儘管俄羅斯空軍特別考慮在未來將第五代戰鬥機蘇-57衍生的AESA雷達集成到蘇-35中,但要知道,中國國產的新型戰鬥機均已裝備AESA雷達,而俄空軍部隊除蘇-57外,只有米格-35戰鬥機裝備有AESA雷達,這表明中國的AESA雷達技術已經領先於俄羅斯。

殲-16(上)與蘇-35(下)座艙對比

蘇-35戰鬥機相對於裝備AESA雷達的國產戰鬥機(如J-10C,J-11BG,J-16和J-20),最突出的弱點之一就是飛彈的空戰能力有限,到目前為止,能夠配屬給蘇-35,甚至是所有的側衛系列戰鬥機的近中遠程空空飛彈,只有R-27、R-73和R-77,以及超遠程的R37M。R-27系列的空空飛彈可能是現代最不靠譜的空空飛彈之一,因為即便是被攻擊的戰鬥機沒有做干擾和機動,也會經常莫名的丟失目標,在過去一些非洲國家空軍的實戰中,經常會出現兩方的俄制戰鬥機機群在中遠距離互射R-27後,兩方以零損失狀態進入近距格鬥,「空對空大火箭」的稱號不是白叫的。

R-27空空飛彈

R-73空空飛彈則是蘇-35唯一的近距格鬥飛彈,這款飛彈過去曾經被認為是冷戰時代最強大的格鬥彈,但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非常久遠了,其性能遠不及國產PL-10格鬥彈,該飛彈裝有多元素紅外導引頭,能夠在偏離視軸角+/- 90度的情況下發射,可以與國產戰鬥機使用的頭盔顯示器配合使用,使飛行員能夠利用高視距能力追蹤飛機雷達掃描範圍以外的目標,而飛行員只需將頭轉向敵機即可實現鎖定。

PL-15(上圖)與R-77(下圖)

至於R-77,雖然號稱性能先進,但與PL-12和PL-15相比,其性能卻非常有限,理論上R-77雖然擁有最大90公里的動力射程,但是PL-15的射程普遍認為已經達到160至180公里,部分分析師則認為可以達到200至300公里,而論機動性,PL-12都要優於R-77,而對於R-37M這種專門用於針對大型飛機,原本為米格-31截擊機設計的大型遠程空空飛彈,其效益應該不會比已經退役了的同類空空飛彈,美製「不死鳥空空飛彈」強太多,況且國產戰鬥機同樣可以搭載類似的PL-21進行作戰。

網傳隱身塗裝版殲-10戰鬥機

此外,現代戰鬥機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在於隱身能力,蘇-35作為「側衛終極型」,機體設計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具備很明顯的四代機特徵,雖然號稱進行了一些隱身改良,但仍然是以「米」為單位計量,相比專門進行了隱身改良的殲-10C和殲-16,蘇-35在隱身能力上沒有任何優勢,或許蘇-35唯一值得稱讚的只有它的機動性。

本文資料和圖片素材均來自於網絡,由作者整理髮出,如有不嚴謹之處或侵權行為,請聯繫修改或刪除,或者留下您的寶貴意見,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