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讀10萬字」:天價培訓班的背後,是怎樣的懸疑

2019-10-27   大孩子家庭教育

來源 | 青欖家長地帶

前兩天,一群孩子蒙眼嘩啦啦翻書的壯觀視頻,被刷上熱搜。

機構稱量子波動速讀法5分鐘讀10萬字

建議WiFi條件下觀看

據說那是量子波動速讀大賽。

舉辦機構解釋,他們的課程能開發人體潛能,讓孩子大腦與宇宙同頻。快速翻書,書本內容進入大腦,5分鐘內就能看完10萬字且過目不忘。

對此,量子力學專家闢謠:「完全沒有根據,跟『特異功能』、『耳朵認字』沒區別。」

其實,無需專家闢謠就能知道「翻書與宇宙同頻」是個顯而易見的騙局。然而,這類動輒5萬的培訓,卻讓不少家長甘願埋單,為的是讓孩子不落後。

網友紛紛譏諷家長交「智商稅」。

但是,在贏在起跑線的焦慮下,見識再廣定力再強的父母都無法保持理性。

前有火熱一時的兒童情商培訓班,宣稱孩子性格內向、淘氣不聽話、專注力不集中等問題,都可一鍵解決。

還有《1818黃金眼》節目曝光的「蒙眼識字」培訓班,被知情人士揭露,其實是教孩子聞紙張的香味去識別。

這些課程學費高達1-3萬一年,父母依舊趨之若鶩。

馬東說: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是把自己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過度焦慮,成為不少父母和孩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焦慮從何而來

家長中流傳著一個段子:有種焦慮叫「別人家孩子都上輔導班了」。

一位媽媽說,「同學這個報奧數,那個報作文,不報點啥覺都睡不踏實!」

這樣一個讓父母焦慮不已,紛紛投身教育軍備競賽的大環境,是怎麼形成的?

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奇奧在《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成因。

父母的養育風格,與社會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其中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是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報。

收入差異大,並且教育回報高的社會,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態度會比較強硬。

原因很好理解,如果學歷高低會造成收入差距,而差距還比較大的話,對孩子未來負有責任的父母,自然不敢「放養」,心態也會更緊張。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在一篇論文中提及,我國的教育回報在1990年後顯著提高,其中1997到2006年10年間,一個孩子多接受一年教育,收入增加可能高達20%。

所以,不少70、80後回憶小時候,父母都比較「佛系」,沒有像自己今天這般,投入如此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也沒有那麼焦慮。

與我國情況相似的韓國、日本,父母對教育的執著和焦慮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育兒風格的變化,更深層的原因,是社會的發展和變革。

現在的父母變得更焦慮,竭盡全力「雞娃」,從經濟學角度解釋,其實是適應客觀環境改變的生存本能,是基於社會經濟狀況做出的選擇。

焦慮正常

過度焦慮不可取

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父母希望孩子通過教育躋身於更高階層,過上更好生活,從而產生焦慮。這種焦慮本不是壞事,心理學上說,適度焦慮能催人奮發進取。

問題出在,太過焦慮。

何為「太過」?從一個小笑話中可見一斑。

有家長提問:「4歲孩子英語單詞量1500個夠不夠?」

有人回答:「在美國是夠的,在中國(海淀)是不夠的!」

識字量不夠就考不進民辦小學,小學沒考進前100名就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中學,就考不上好大學,沒考上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孩子一輩子就完了。

這條筆直高效成功之路,從幼兒園起就把家長和孩子逼得喘不過氣,深怕落後一步,便一步錯步步錯。

過度焦慮讓很多家長做出不理智行為,反而傷害了孩子,甚至把自己逼入絕境。

《牛蛙之殤》中的高知媽媽,為孩子能考入上海四大民校,報了多個培訓班,逼他超前學習跨年齡層知識,甚至動用KPI考核。可惜各種「科學手段」非但沒把孩子送進民校,還讓他患上抽動症,變得極不自信,人生尚未啟航就已折戟。

還有前段時間上熱搜的杭州媽媽,自己是重點小學老師,兒子5歲就上學,每每拿班上學生的成績去比較,要求孩子次次考100分。兒子考98就覺得自己失敗「連自己孩子都教不好」,結果患上抑鬱症。

過度焦慮,盲目比較,讓無數家長和孩子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如何緩解焦慮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天性所向。但過度焦慮於事無補,擁有好心態更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落後一步就一輩子落後

我有一位閨蜜最近焦慮的不行。原因是她因為經濟壓力,必須去工作,2歲的女兒要讓婆婆過來照看。而婆婆的養育方式很多都是錯誤的,她擔心女兒在成長關鍵期會養成各種不好的習慣和性格。

我安慰她說不要過於為難自己,沒有人既能掙錢養家又能把孩子養好。同時也不要過於焦慮,孩子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落後一步就一輩子落後,以後還可以慢慢趕上。

有一位朋友就是在孩子7歲時離職專門帶孩子,兩年時間把孩子養成的不好的習慣糾正過來。

其實無論是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好性格還是取得好成績,都可能遇到暫時落後的情況,最好的辦法是分析問題、找出原因,然後盡力去解決。一時解決不了也不要逼自己和孩子太緊。

再往遠一點想,即使沒考上特別好的大學,很多人也可以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就像前段時間,微博熱議的一個現象:中國票房前三甲電影的導演吳京、餃子和郭帆都不是科班出身。

為什麼三位導演能跨界pk掉專業人士,取得更大成功?

很贊同一個回答:這不光是好運氣和倖存者差異,它證明了一個人的成就短期看成績,中期看興趣,長期看格局。

所以,與其焦慮,不如多發掘孩子的熱愛,培養孩子終生學習的能力,終有一天,屬於他的成功會不期而至。

  • 多看育兒書,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楊絳先生說:你的問題在於,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過度焦慮的根源,是對未知的恐懼,讀書明理,是緩解焦慮的最好途徑。

一位朋友是心理諮詢師,她深知孩子的成長規律,所以總能保持心態平和。

她了解男孩的語言中樞和邏輯能力比女孩發育晚,上課不容易「坐得住」,小學時期表現會比女孩差,因而沒有用女孩的標準去要求兒子。

整個小學低年級階段,她給了兒子極大耐心,允許他去運動和做很多需要動手的活動。

高年級以後她兒子「後程發力」,成績就逐漸趕超上來。

關於孩子的成長規律還有很多,如果多看育兒書,就不會被專家一句「你再這樣做就會毀了孩子」嚇得瑟瑟發抖。

  • 不盲目比較,讓孩子愉快「陪跑」

過度焦慮的另一個來源,是亂比較。

不久前青欖發過一篇文章,

《海淀家長有多恐怖?

跟他們吃一頓飯就知道了》

。如果父母硬拿自家孩子跟文中的海淀娃比,估計都得崩潰。

然而,父母和家庭才是孩子的起跑線,我們大部分父母自身遠不如海淀家長,要孩子去比,其實很不公平。

希望孩子往高處走本無可厚非,但讓孩子奔跑,也要留意目標、參照物與自身條件是否匹配。

《小歡喜》中方圓說,人生要學會豎著比,不能只橫著比。

畢竟塔尖上的人只有5%,絕大部分孩子終歸平凡,再努力大都只是陪跑。

讓孩子和別人比,不如多與自己比。給他設定一個合理的夠得著的目標,讓他有動力、有成就感,還有持續奔跑的意志。

當孩子能一直優於自己,做到平凡而不平庸,哪怕只是陪跑,於自己也是成功。

古希臘神廟前刻著一句話:「人啊,認清你自己。」

為人父母,最該做的是,放下焦慮,幫孩子認清自我成長自己,讓他有自尊自信和自我驅動力,走出屬於自己的通往羅馬之路。

-end-

Tips:喜歡請轉發!如果想第一時間收到更多好內容,請把我們置頂/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