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入人心2》回歸 還能保持高口碑嗎?

2019-07-21     信報

幾句旁白,一段不著痕跡地演繹,沒有太多華麗的技巧,就將一位憔悴又堅定的父親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47歲的中國原創音樂劇「大神級」人物劉岩,真正做到了聲入人心。他在演唱《鋼的琴》選段《練習曲》時,在候場區的其他成員紛紛起立聆聽,這首歌唱哭了新晉出品人張惠妹,也成功幫他守住了「首席」席位。

7月19日,《聲入人心》第二季正式回歸。

作為國內首個沒有淘汰制度的聲樂競技類原創綜藝,《聲入人心》第一季豆瓣評分達到罕見的9.3,獲得過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綜藝類最佳電視綜藝節目。不僅如此,今年4月的坎城國際電影節上,湖南衛視還將這一原創節目模式,正式授權給美國製作公司Vainglorious,未來節目將在北美地區發行。

但《聲入人心》第二季能否延續第一季的精良製作,守住口碑,仍然是外界關注的問題。

《聲入人心》節目的延續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一是今年高校招生的報名人數增加。」廖昌永提供了一組數據: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報考人數比往年增加40%多,歌劇報考人數增加了30%多,其他專業的報考人數也都有10%以上比例的上升。「二是像這樣的『神仙們』橫空出世之後,對音樂市場會有非常大的推動力。以前演唱會的售票會很火,現在大家多了走進劇場的動力。」

尚雯婕在接受採訪時補充,「第一季播完之後對市場影響很明顯,對於音樂劇和歌劇的愛好者,原來市場上為他們提供的產品很少,沒有系統的平台,這部分市場原來處於沉睡的狀態,現在這部分市場被激活了。」

節目開始的宣傳路線是「讓美聲流行起來」。美聲和歌劇會結合的更緊密,對於音樂劇來說又是另一個領域了。回過頭來看,可以發現音樂劇要比歌劇更「出圈」,熱度最高的『雙雲』——阿雲嘎和鄭雲龍,都是音樂劇演員。「劇圈壁壘」和「節目定位」兩個問題,在第二季中有了嘗試性的解決辦法。節目通過第一輪冷啟動已經有了足夠的粉絲基礎,第一季粉絲活躍度的持續性和延展性,也讓第二季的預熱工作輕鬆了許多。根據市場反饋,節目在定位上也已經做出了方向性的調整。市場的反饋,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選手中音樂劇和歌劇演員各占一半,第二季在歌曲的呈現上,該如何面對歌劇壁壘更高的問題,歌劇演員又該如何自處?

廖昌永在開播前的發布會上告訴記者:「我希望歌劇演員們在節目中,儘量多的展示歌劇方面的才華,讓大家了解歌劇這門400多年的藝術。當然節目有它製作的亮點和考量,歌劇演員可以唱很多其他作品,做跨界融合,這對於他們,特別是在校學生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對我們唱歌劇也是有幫助的。」

新一季選角,依然保持了第一季高學歷、高水平的特色。選角組走遍了國內各大藝術院校和院團,並奔赴歐洲和北美進行進行成員招募。第一季成員高天鶴這樣評價第二季的陣容:「如果說我們第一季是『神仙打架』,那麼第二季就是『魔王鬥法』。」

比較兩季的成員,第一季有「音樂劇王子」阿雲嘎、鄭雲龍,第二季就有更資深的「音樂劇國王」鄭棋元、劉岩;第一季有央音上音專業第一的「南北雙一」張超、蔡程昱,第二季就有四位成員帶著「第一」光環強勢入選;第一季有「音樂界的哈佛」茱莉亞音樂學院全A碩士畢業的賈凡,第二季有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全滿績博士畢業的袁廣泉……

除了人員陣容,節目在成員組隊、表演、點評等不同環節都會有策划上的更新與升級。不同於第一季由成員自己選擇席位入座,在播出的第一期節目中,成員的初次席位選座,就改為由十五位行業出品人共同進行首次首席和替補認定。

在內容方面,尚雯婕表示,「在整個市場的審美已經被提升的情況下,第二季大家能做的就是往前一步,可以向市場上釋放更加多的信息和專業知識,讓觀眾理解究竟什麼是歌劇,什麼是音樂劇,區別在哪裡,兩種音樂的魅力和價值在哪裡……可以比第一季講得更多。」

《聲入人心》第二季面對的挑戰還很多。

播出時間撞上了老牌音樂評論綜藝《中國好聲音》。從收視率的對比來看,《中國好聲音》以壓倒性優勢取勝,收視直接破2。

《中國好聲音》已經舉辦了7年,節目的知名度可以排在國內音樂類綜藝的前三甲。曾有媒體報道,從2005年-2016年,在歷年綜藝節目收視率統計的前十名中,《中國好聲音》獨占4席。強勢的收視率讓贊助商們每年都會上演一場獨家總冠名權爭奪戰。最重要的是,《中國好聲音》不小眾,歌曲演繹以流行歌為主,受眾面更廣,比起美聲類音樂,觀眾更容易接受。節目也會考慮到對選手故事的呈現,特別是素人選手,更能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產生共鳴。

很難說《聲入人心》第二季在後期會不會受制於《中國好聲音》。小眾音樂想要做到口碑和流量雙贏,依然面臨著不少「出圈」的門檻。

城市信報記者 吳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OyQFWwBmyVoG_1Z2dJ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