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電影《八佰》為何如此動人?

2020-08-14     木易電影

原標題:看哭了,電影《八佰》為何如此動人?

終於看了《八佰》 。

「八佰」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人」,是「壯士」,更是一種民族精神。

震撼,感動,敬畏,有直擊心靈的時刻,也有熱淚滑落的時刻:為那些綁著炸藥飛身跳躍的身影所震撼,為那些冒著敵軍飛機掃射奮勇上前的決心所感動,更對所有「奮勇抗敵」的戰士們報以發自內心的敬畏 !

《八佰》給了我強烈的情感衝擊,讓我覺得它不是一部簡單呈現歷史真實事件的戰爭電影,而是一部帶給我許多「意義」理解的作品:它讓我更好地理解了「家國」的意義、「壯士」的意義、「軍民頑強抗爭」的意義以及「捨生取義」的意義。

可以說,《八佰》不單單是八佰壯士四天四夜奮力抵抗的一次「歷史再現」,而是中國軍民十四年頑強抗戰的一個縮影 。


片中有多個觸人心弦的時刻,其中最讓我覺得戳淚戳心的一幕,源於一個看似平常的對話場景:跟隨方記者進到四行倉庫的外籍女老師詢問戰士們,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還這麼拚命抗爭,有什麼意義?


一位戰士回答:「意義?這裡是我們的家!」

那一瞬間,「家國」二字所包裹的含義,不再只是簡單的土地領域,而是綿延千年的民族精神。這股「家國」情緒不會因為時間的流動與時代的變幻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戰士」與「百姓」的身份區別而存在差異,一旦有外敵侵辱,「這裡是全民皆兵」 !

是啊,片中展現的當時的那個「家」,斷壁殘垣,硝煙瀰漫,被日本侵略者的炮彈破壞得滿目瘡痍。當我們的國受到侵犯,我們的家受到破壞,當然要奮勇抵抗,當然要保家衛國!所以那些堅守在四行倉庫的戰士們,面對猛烈的炮火攻擊,面對艱難的作戰條件,依然不屈不撓,奮死拼殺,這種英雄行為是值得敬畏的,也是極具感染力的 ——相信每一位擁有愛國情懷的觀眾都會被觸動到。


當然,如前所述,《八佰》帶來的觸動並不止於這一個。


讓我眼眶濕潤的一場戲,發生在敵軍要鑿開四行倉庫牆體進行爆破的時候。當時的情況十分緊急,敵軍部隊已經深入到倉庫牆角,工程兵已經開始砸牆鑿洞,一旦爆破樓體,大軍殺入倉庫內,整個倉庫就將失守,所有戰士也都將被敵軍圍殲。而鎮守倉庫的戰士們缺乏足夠的火力去阻止敵軍的進攻,即便是扔炸藥下去,也會被對方厚厚的鐵板保護著,無法製造狙擊效果 。

危急時刻,鄭愷飾演的戰士陳樹生(歷史真實人物)自發請命前去阻擋敵人的進攻,他採取的是「自殺式」的方法——往自己身上綁了炸藥,直接跳下樓去,將正在砸牆鑿洞的敵人炸個粉身碎骨 。

綁著炸藥縱身一躍的畫面,實在太有衝擊力。而其他戰士也綁好炸藥,排著隊,依次報自己的名字,逐個跳下去用自爆來阻止敵人的行為,堪稱壯烈。

戰士們所展現出來的那種無懼危險、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奮勇抗敵的精神,真的太令人敬佩,太令人感動。這場戲拍得緊張又驚險,觀眾的心仿佛被提了起來,屬於實實在在的扣人心弦。而這場戲所傳遞出來的精神力量,極具衝擊力與感染力,足以令每一個觀眾落淚 。

還有發生在倉庫樓頂升旗與護旗的那段戲,既有莊嚴肅穆的情緒薰陶,也有慘烈悲壯的情感共鳴,同樣能給觀眾製造深沉的觸動。而最後階段那支「甘願犧牲」的敢死隊,那些冒著槍林彈雨往前沖的戰士們,那些積極貢獻力量的普通民眾們,都很好地展現了英雄無畏、捨身取義的精神!


這些片段所包裹的那份頑強抗戰的英勇精神,是很能調動觀眾情緒的。無論是震撼還是感動,都會被片中人物的作為所觸動到。

管虎導演在描繪慘烈的戰爭場面方面做得非常用心,場景布置與場面調度都彰顯了他對這部電影的充足準備。

敵軍對四行倉庫發起攻擊那一整段戲,就足以佐證創作者的功力。這段戲不僅人物數量較多、人物的動線較為複雜,場景還包含了槍戰、爆破、受傷、救人、跳樓自爆等,是需要攝影、演員、聲音、燈光、美工、爆破組等多個部門的密切配合才可以做好的。

而所有人物動線的設計,鏡頭的運動,整個場面的調動,都需要導演做好充足的準備與用心的編排。這段戲看完,就會覺得《八佰》的品質是有保障的。

還有,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畫面也很有質感與視覺衝擊力,結合氛圍激昂又悲壯的音樂,令整部電影的視聽感受真實且動人。說《八佰》是「史上最佳華語戰爭大片」是不為過的,畢竟整個製作班底不僅水準一流,還做了近十年的籌備工作,成片呈現出來的視聽效果確實很好,不會讓期待它的觀眾感到失望。

但尤其值得一提的,還是管虎導演對人物的塑造以及演員們對角色的演繹。

管虎導演選擇以一些「平凡小人物」的視角作為故事的切入點,不但能刻畫出鮮活有力的戰場群像,還能以小人物的視角去透視家國危難之際的選擇與覺醒,對於觀看者而言,會更有力度,也更能凸顯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的那股不屈不懼的韌性 。


演員們對角色的演繹也很好地增強了人物的力度 ,同時也很好了展現了戰爭背景下各類人的不同面貌 。


歐豪飾演的端午,原本是一個懵懵懂懂嚷著要回家的小青年。在經歷過戰爭與生死的考驗之後,整個人物有一個明顯的成長,不但有了去對抗敵人的勇氣,更有了不畏犧牲的英雄氣節;王千源飾演的羊拐,也從一開始的積極性不夠轉變成最後的「敢死隊」先鋒,人物的弧光很鮮明,且帶有濃郁的個人魅力;

李晨飾演的「山東兵」,將一個「兵」的善良、熱心、正直、勇敢等大多數優秀品質都演繹了出來,那種「一身正氣」的質感,也讓「山東兵」這個角色深入人心;而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將戰爭背景下底層小人物的那種真實的畏懼與機靈演繹得恰到好處;鄭愷的戲份雖然不多,但陳樹生那個角色太催淚了,估計很多觀眾也會記住。

還有姜武、杜淳、辛柏青、魏晨、俞灝明等等,包括很多人沒看出來的劉曉慶,基本上都呈現了不錯的表演,使得每一個人物看起來都很立體,由此也加強了故事的可看性。


即使電影看完已經過去數小時,內心的震撼與感動仍然很強烈。我總覺得,《八佰》這樣的電影所具備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對歷史的銘記之上,還對現實的當下具有激勵作用:在經歷過疫情與洪水的考驗之後,《八佰》的上映或許能給大眾帶來鼓舞力量,讓大家不忘歷史的同時,也對未來充滿希望——只要民族的韌性不滅,就一定有希望 。


想起片頭打在銀幕上的那句話:「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向所有為保家衛國貢獻過力量甚至生命的戰士們致敬!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L6W7nMBURTf-Dn5PX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