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在千百年的流變中逐漸產生了乞巧、祈佑兒童、祈婚姻美滿、祈遂私願等七夕習俗、儀式。其中,青年女性祈禱婚姻幸福美滿是最重要的習俗因子。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別稱雙七、香日、星期、巧夕、女節、蘭夜、香橋會、巧節會。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習俗記載是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當時太液池西邊建有「曝衣樓」,專供宮女七月七日晾曬衣服之用。到晉代時,民間出現了向牛女二神祈求賜福的習俗活動,是後來「乞巧」活動的萌芽。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轉引周處《風土記》說:「七月七日。其夜洒掃庭除,露施几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河鼓(即牽牛)、織女。」並說,如見天空有奕奕白氣或光耀五色,就是二星相會的徵兆,人們可拜求乞福、乞壽、乞子。南朝梁任防《述異記》中記載了比較完整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的習俗也常常被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的習俗鵲橋會
七月七日,因為月份和日期都屬陽。因此古人稱之為七夕,把它作為情人相會的佳期。《物原》中有「楚懷王初置七夕」的記載,由此可見,民間流行的七夕節,始於戰國時期。宋朝初期,北方民間也有將七月六日作為七夕節的。《容齋三筆》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治:七夕嘉辰,菩於令甲,今之習俗,多用六日,非舊制也,宜復用七日。」
七夕之夜,相傳是牛郎織女相聚的日子。漢初已有此說。《淮南子·天文訓》載:「七夕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東漢應邵的《風俗通》也稱:「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到了晉代,這個簡單的故事已演變得比較詳盡。《荊楚歲時記》道:「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抒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經。天帝怒,貴令歸河東,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這一牛郎織女天上相會的佳話,廣泛流傳於民間,又因是愛情故事,表達思戀愛慕,徘側動人,於是種種附會之說因此而生。《爾雅冀》就有諸如此類的記述:「秋七日,鵲首無毛皆禿,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牛郎織女的傳說流傳甚廣。即使司馬遷、范嘩這樣的史學家,也不免被流俗迷惑,以至於稱織女為天帝的外孫女,或者天之真女(見《史記·天官書》及《晉書·天文志》)。在唐代,七夕這天,官民一律休息,《新唐書·百官志》里就記載:「織染署,例於七月七日祭抒。」可見當時人們重視這一節日的程度。
牛郎、織女,都是星的名字,本源於牛、女兩個星宿。牽牛在銀河一側,和織女相對。牽牛星和它附近兩顆小星三星並列,俗稱扁擔星,又叫天鼓,因發音的關係,又轉名黃姑。織女星,《焦林大斗記》載:「天河之東,有星徽微,在氏之下,謂之織女。」《史記正義》中也道:「織女三星,在河北,天紀東,天女也,主果瓜絲帛珍寶。」戴德所著的《夏小正》則說:「是月織女東向。」這些都是在描述牛宿、女宿附近的星象。當然也有人認為牽牛、織女是神。如《春秋運斗樞》中載:「牽牛神名略。」《石氏星經》中寫道:「牽牛名天關。」《佐助期》中道:「織女神名收陰。」
中國人對於天道的觀念,信仰極深,常認為天道是含有意識作用的主宰,在自然科學、人文思想還未發達之前,人們熙熙攘攘,耳聞目睹的一切事情都不過在俯仰之間。只有茫無邊際的蒼天,似乎一直對著大地上的人類時而感到欣慰,時而流露憤怒。而風雪變化,歲月更迭,春花秋月,山高水長,種種宇宙奇觀,往往引發人的疑懼心理,又由疑懼進而生髮神秘的哲學。
七夕之夜,銀河浩渺,群星璀璨。凝眸遙望,星星晶瑩可愛,不由使人心神馳騁,感慨愈深。於是由效法自然的幻想產生上述的優美神話。故此在耕織業相當發達的周朝,民歌中就已經有了關於牛郎織女的歌詠,如《詩經·小雅·大東》中就有這樣的詩句:「惟南有箕,不可以簸揚;惟北有斗,不可以艷酒漿。」「皖彼牽牛,不以服箱。」「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而《古詩十九首》中,也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等句。加上後世宮廷貴族的提倡、詩人的歌詠、流俗的附會、文字的傳播,經久浸淫,於是七夕成為了牛郎織女的專屬之日,成為中華民族七夕節的習俗和歲時生活的美好片段。
七夕的習俗采柏葉
七夕節的習俗,柏葉,就是側柏樹的葉子,葉扁而側生。性替,微溫,能涼血、止血、去風、理濕、輕身、益氣,使人增強抵抗寒署的能力。熬煎柏葉,取其汁來塗抹頭髮,可黑潤發須。如果不生頭髮,將柏葉陰乾研磨成末,以麻油和成糊狀,塗抹於頭上,據說即可生髮。如果頭髮呈黃紅色,可用生柏葉末一升,豬油一斤,和成彈子大小的藥丸,洗髮時用布包裹藥丸一顆,放在糖水中,待藥丸化開後用以洗髮,一個月之後,頭髮就會變得烏黑潤澤。七夕時,婦女大多採摘柏葉、桃枝,用以煎湯洗髮。因此時天氣乾燥,洗物易千,用它洗髮就會清爽潤滑,不垢不膩。黎明時候,旭日初照,涼風習習,採摘尤為便利。所以民間大多有七月七日女子們採摘柏葉的盛大景象。
七夕的習俗折桃枝
折桃枝是七夕節的習俗,桃枝,能祛除邪惡之氣,解蟲毒,止腹痛。用以洗髮,可除污穢油膩。
七夕的習俗揉木槿
七夕節的習俗,木槿,農曆五月方始開花。其皮、根性甘平,能止血痢,涼風解熱,治療疥癬。浙江定海、開化、湖州等地的婦女,在七夕這天,大多在水中將木槿葉揉碎,濾取槿葉汁用以洗髮,俗名為檻樹條。據說,用槿樹條洗髮可令頭髮長期保持光潔,而絕沒有一點害處,除垢功能比肥皂等清潔用品還要好得多。
七夕的習俗洗梳具
七夕習俗,舊曆六月六,七月七,曬書晾衣。洗頭髮及一切梳洗用具,也是民間流行的風尚。諺語道:「六月六,開書篆;六月六,檢箱服。」江蘇的嘉定,浙江的湖州,江西的德興等地,這一天婦女大多有洗頭髮、洗梳具的活動。
七夕的習俗吃雲面
七夕這天,因為要做巧果,因而凡是鄉間,都要磨麥為粉,和面備用。山東沂州七夕節的習俗,七夕儲存露水和面;堂邑縣則於此日做雲面,大概是取巧雲之意吧。
七夕節的習俗淘井
淘井為七夕節的習俗,井可灌溉農田,供給日常飲水,在沒有自來水設置的地區,距離河道較遠的居民日常用水,大都要依靠井水。北方高原,如山西、陝西等地,人們尤其要依賴水井生活。有時因為地底泥沙積存過多。常常導致井的淤塞。而如果在房屋稠密處挖並,又常有混濁的污水進人水井,不僅改變了井水水質,而且有傳播疾病的危險。古時的都市中,井水每每因為道路下水溝渠容污納垢,不適於飲用。因此,淘井很有必要。
此時水的用量與炎夏相比不見減少,下井工作又十分便利,所以應當開始淘並,將井水提干,清除井底的污物雜物,並深挖井底。以使水源暢通。
七夕的習俗食巧果
食巧果是七夕節的習俗.在民間,七月也被稱為巧月,七夕也被稱為巧夕。南宋詩人劉克莊有詩道:「粵人重巧夕,燈火到天明。」明代文學家何景明也有詩寫道:「楚客羈魂驚巧夕,燕京風俗門穿針。」七夕這一天大概沒有什麼是不寓意於巧的,因而也有巧果,即用麵粉條做成花式的油炸食品。《北京歲華記》記載:「七夕宮中最重,市上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大概就是取合於巧夕的意思。江蘇崇明一帶,七月七這一天吃餃餌,用面裹餡油炸後食用,名叫吃巧。武進士及大夫之家留下的傳統習慣,在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標誌時令。在吳地,七夕之前,市場上就已經有巧果出售了,是用麵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吃起來脆香可口。
民間將其取名為巧果,就是以吃巧果合乞巧之意。杭州的七夕習俗,要擺設時令水果,祭祀牽牛織女二星,也把水果稱作巧果,有的還要配上鮮花。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說七夕用油、面、糖、蜜做成笑靨兒,稱之為果食,花樣奇巧可愛。這些所謂的巧果,大概起源於宋代。還有的人用面做餅,稱之為巧餅,流行於福建邵武地區。江西廣昌則有巧水,山東榮城有巧花。七夕這天,家家都必製作這種以巧為名的食物以應景,諺語也說七夕吃過巧花,能使人巧。種種命名,也都無非是寓意於巧罷了。
七夕的習俗染指甲
吳地的七夕節習俗,七夕時,婦女搗取風仙花汁,染無名指的指甲尖,把它稱為紅指甲。相傳如果將紅指甲保留到第二年元旦,老人看到,能治眼睛昏花。武進地區七夕也有染指甲的習俗。山西臨縣的女子則在六月六日采鳳仙花染指甲。北平五月即取鳳仙花瓣來染指甲,染後,鮮紅透骨,艷麗妖燒,很久才褪。
七夕習俗賀牛生日
七月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為了表示祝賀,就稱這一天為牛生日。山東禹城縣,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於牛角之上,稱為賀牛生日。河北永平的七夕節的習俗,把這一天當做牛的生日,用桂花掛在牛角上,並送麵餅給牧童。如此做法,無非是藉此表示對牛郎的同情。
七夕的習俗送玩具
七夕流行由娘家送泥美人、摩喉羅給剛出嫁的女兒,寓意取夫婦和樂、早生貴子。
七夕的習俗點荷燈
湖北彝陵七夕節的習俗,七夕時家家點荷燈。先取完整闊大的荷葉,上面插上蠟燭,點燃後置於竿頭,立在門外。相傳秦國的白起用兵時想要夜燒彝陵,卻看到一片燈火,就停止了行動,後來就流傳成為點荷燈的故事。北平有蓮花燈。用紙做的蓮花瓣攢制而成,也有賣帶梗荷葉燈的,說是荷葉燈。七月十五中元節晚上,小孩子們三五成群,各自舉著蓮花荷葉燈,繞巷而走,高聲唱道:「蓮花燈,蓮花燈,今天點了明日扔。」七夕之時,荷花已經開放,可用各種荷葉形的燈燭,在庭院中燃點,以作乞巧的點綴。
七夕的習俗剪彩索
七夕節的習俗,此日剪斷端午節所系的彩色絲繩,送到屋頂放置,以此當做牛郎織女七夕之渡的鵲橋,表達對牛郎織女的同情。
七夕習俗拼七巧板
拼七巧板是七夕節的習俗,七巧板又名智慧板,用一塊正方形薄板截成七塊,大小不等,可以任意拼合出各種人物、字體等形狀,用以開啟小孩子的智憊。
七夕的習俗賽巧芽
七夕所有的習俗活動,大都偏重於男孩女孩,用以符合牛郎織女的故事主題。因此,兒童也有賽巧芽的活動。在賽事活動之前,七月一日早晨,趁朝曦未出時,小孩子各取盆,裡面放上少許細沙和麥種,叫作生巧芽。人們根據生的麥芽好壞,來斷定小孩子的巧拙,因此小孩對於自己的巧芽,非常看重。白天用清水澆灌,晚上放置在露天之中,盡心侍弄,大有農人憫苗的樣子。等到七夕,麥芽已經漸漸長高,就從盆中將麥芽取出。如果麥芽根須長而繁密,就巧立花名,說是佛手金錢,富貴不斷頭。如果根須短而稀疏,或者被水浸爛,不太雅觀,就說小孩子愚笨不堪。之後,將巧芽的嫩芽剪下,和糖包在麵粉里,將其叫作月牙。男孩的月芽做成圓月形,女孩的做成半月形。晚上煮熟後,對著月亮吃。《欽定日下舊聞考》引用《燕石集》說:「燕京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五生盆。」山西的《趙城志》載:「七月七日,童子浸谷於盆,使生萌集,及旬,取為水角,裹筆頭於內齧之,視穎之向背,以別慧鈍。」這些記載,正與賽巧芽這一七夕節的習俗活動相類似,也是培養兒童對於園藝興趣的一種方法。
七夕節的習俗織女淚
七夕雙星渡河,一年僅此一次,這個故事早已成為我國民間感嘆織抒悄懷的話題。《西京雜記》中說「七夕前後雨,則謂之織女淚」。山東諸城俗稱七夕日織女將嫁牛郎,淚多成雨。《歲時雜記NZ載,「七月六日有雨,謂之洗車雨,七日雨,曰灑淚雨」。這些雨的別名,都是因民間對織女的同情而命名。
七夕節的習俗-觀星祈福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在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的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乞巧」活動以傳說為背景、以乞巧為主旨,實際潛藏著乞生、乞美、乞愛、乞樂的人世情致。
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全國各地的七夕節的習俗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
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在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
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舊時讀書人有拜魁星的習俗。拜魁星和拜織女一樣,都是在月光下進行。祭拜時常玩一種「取功名」的遊戲助興,用桂圓、榛子、花生三種乾果,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三甲,其中一個人手拿三種乾果各一顆,往桌上投,隨它自己滾動,看哪一種乾果滾到某人面前停下來,那麼那個人就代表那一種鼎甲,一直到大家都有功名為止。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地祭拜。
樹液洗頭髮,花草染指甲: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接露水: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七夕節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習俗-乞巧
七夕乞巧。歷來是閨中雅事,這一天,凡是想成為巧婦的女子,都有向織女乞巧的方法。《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皇室貴族,競相追逐效仿乞巧之盛事,民間百姓跟隨學習,一時蔚然成風,以至於七夕亦有女孩節之稱。
各地乞巧習俗,據《陝餘業考》和《續博物志》記載,並不僅限於七夕,就是在正月、八九月也都有。至於乞巧的方法,也多有不同。
有的把麥芽、豆芽放在盂中水上,稱為漂針試巧,看水中影子如果呈現出筆尖、鞋底的樣子,就認為是乞得了巧。有的把竹蔑編成高樓,以彩紙裝飾,在樓的上下層都畫上牛郎織女的畫像,左右及後面都用紙遮住,前面則用紅紗遮蒙,將一隻蜘蛛放在裡面,稱之為巧樓,擺在庭院裡,供人觀賞,敬拜乞巧,如果蜘蛛在裡面結網就認為是得巧了,有的把水盆放在窗外,將花瓣撤在水面,向織女乞巧。有的將蜘蛛放在梳妝盒裡,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按照蜘蛛結網的疏密來判斷是否得巧。有的在水盆中灌滿水,放在烈日下,待水生膜之後,將針浮於水面,借著日光來查看針影的巧拙。如果水底針影呈雲彩、花紋、鳥獸、鞋子、剪刀等形狀,就稱為是得巧的;如果針影粗大如褪或細小如絲,則說是女紅拙劣。還有的地方望天上的彩雲,能夠望到的就是得巧。種種乞巧方式,名目繁多。
欲成巧婦,必有巧思。因此凡是乞巧時的布置及陳設,也都應該以精巧為主。廣東習俗中七夕乞巧,工藝特別精湛高超的匠人,大多用米粒粘成小器皿,用胡麻粘成龍眼、荔枝、蓮藕之類的物品,極其精緻,而且家家都有一盆稻苗,擺於几案,稻苗下鋪以薄土,蓄以清泉,使嫩苗青翠欲滴,生氣勃勃,十分可愛。這是家中女子十多天來浸泡稻種,早晚換水,在炎熱的天氣中栽植而成的。廣州七夕節的習俗最為別致,諸多女孩在寬敞的院子裡,安設鵲橋,擺放瓜果,焚燒香木,點燃巨燭,擺里錦屏繡椅,女孩們盛裝列坐,任憑別人觀看而不禁止,一直到三更才宜布結束,成為當時的一大盛事。湖北的公安,七夕時,婦女徹夜而坐,叫作觀巧雲會。江西建昌、廣昌稱之為乞巧會。
最普遍七夕節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乞巧」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巧藝的意思。根據南朝梁人宗懍撰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在七夕的夜晚,婦女用彩線穿七巧針,並且擺設香案,桌上放置一些瓜果,向織女乞巧——如果夜裡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被認為得到織女的青睞,能夠得到靈心巧手。五代後周王仁裕撰的《開元天寶遺事》更記載了唐明皇與楊貴妃在華清池游宴,並在七夕當天陳列瓜果,插鮮花,準備了酒食,向牛郎織女乞求的事,還捉了蜘蛛,放在小盒子裡,到隔天早上,看看蜘蛛結網的稀密程度(密的巧多,疏的巧少),來判斷是否得到了「巧」。
各個地區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杭州、寧波、溫州等地,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夕節的習俗,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占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這個七夕節的習俗,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_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米。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爐和各式供品:茶、酒、新鮮水果、鮮花、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祭拜雙星後,即把獻給織女的脂粉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自己梳妝美容。相傳與織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麗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擺沒,寓有求生育之意。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
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且喇差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併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七夕節習俗。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問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
臨近七夕要湊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紮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系上刺繡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辨;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繡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彩線織繡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緻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用麻豆砌成的各種花紋和文字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面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彩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簫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另外,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髮,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髮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或鵲橋邊上,進行各種遊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或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簫等樂器。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鐘,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羊城七夕竹枝詞》所說:「繡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其他各地區,七夕節的習俗也大略與上述相近。如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街市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咸為乞巧。」另外,北京還要擺設切成蓮花形的西瓜、香瓜等,並於瓜果麥秧上扎彩線,十分美觀。在清代皇宮中亦有祭祀雙星,宮女丟巧針之俗。在頤和園昆明池上要打浮橋,隱喻天上鵲橋,供帝後觀玩。還有飲宴、演戲等。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七夕節的習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像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擀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棱形巧果胚,人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但不少七夕節的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七夕節乞巧是最為普遍的習俗。在浙江杭州、寧波、溫州等地,七夕這天用麵粉製成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並在晚上與蓮蓬、白藕、紅菱等陳列於庭院內。女孩對月穿針,若能成功,會得織女賜以巧技。而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相對較簡單,只是陳列瓜果,若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表示乞得巧了。福建的姑娘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求愛情。玩的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而曹縣等地乞巧的風俗非常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陝西的女孩子們要用稻草紮成一米多高的「巧姑」(又叫巧娘,即織女)形象,並把它裝扮起來,坐在庭院裡;女孩子們供上瓜果,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剪下一截,放人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光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並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
七夕的習俗-鬥巧
「鬥巧」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才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好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七夕習俗-丟巧針
明清以後比較流行「丟巧針」的七夕節習俗:
在七月七日的上午,拿一碗水曝曬在太陽下,過一會兒,水面便產生一層薄膜,這時平日縫製衣服或繡花的針投入水中,針便會浮在上面。如果這時看到水底的針影成雲霧、花朵、鳥獸的影子或細直如針的,便是「乞得巧」;但是如果水底針影像槌子般粗或彎曲不成形的,就表示丟針的婦女是個拙婦。
另外,在七夕不僅可以乞巧,還可以乞富、乞壽、乞子,但只能乞求一個,不能三者兼得。《感遇錄》記載:據說唐代郭子儀曾在七夕時出城散步,仰望天空,忽然見到天上有一位美女,坐著車在一堆人的簇擁下迎面而來,郭子儀知道她是一位天神,就向她乞求長壽與富貴,女神答應了,果然在這之後,郭子儀一帆風順,大富大貴又得長壽。
七夕習俗-曬衣、曬書
「七月七,曬棉衣」的七夕節習俗起源於漢代。據說漢朝建章宮的北邊有個叫太掖池的地方,池的西邊有漢武帝的曬衣閣,到七月七日的時候常見到宮女在曬衣服。
漢代登樓曬衣服的風俗到魏晉時演變出曬書的習俗。據說司馬懿因為權力太大而受到魏武帝的猜忌,因此裝瘋躺在家中。魏武帝派人去探查,正好是在七月七日那天,假裝瘋病的司馬懿卻在家中曬書。派去的人回去稟告,魏武帝命令司馬懿立刻回朝任職,若不去就要拘捕他,司馬懿不得不回朝從命。當時的文人都講求虛名,往往用曬書來顯示自己的知識淵博,因此形成曬書的風氣。
七夕習俗-土娃娃「磨呵樂」
「磨呵樂」也叫「磨喉羅」,在佛經的譯名就是土娃娃,根據《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的記載,這種娃娃有用泥敷的,有用木雕的,進貢到宮廷裡面的還有用象牙雕鏤或龍涎佛手香木製成的,它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可以到三尺,和真的小孩不相上下。有些地方在七月七日出售蠟做的小娃娃,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中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除了乞巧外,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京城在七月七日時,市面上還出售一些可供賞玩吃食的應節小東西。如在香瓜上雕刻出種種花樣,稱做「花瓜」;用黃蠟鑄出小鴛鴦、小鴨、小雞、小魚等塗上色彩,放在水盆中,稱為「水上浮」;在木板上敷土重塑,讓它長出綠苗,再配上小茅屋、小人物,做成袖珍的田舍人家,稱為「谷板」,早幾天把綠豆或小麥放置在瓷盆內,用水浸泡,讓它長出數寸長的嫩芽,再用紅藍彩帶紮成一束,稱為「種生」等等,充分顯示出北宋人的生活樂趣。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手持荷葉,荷葉半臂衣裙,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小孩相似。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每逢七夕,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早在宋朝晚期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反而越作越精緻。製作的材料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其裝扮,也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往往一對「磨喝樂」的造價要高達數千錢。
七夕習俗-拜七娘媽
6歲時,在當年七月七日攜帶祭品,到廟裡祭拜,以答謝「七娘媽」多年來照顧的恩情。
在泉州、台灣及華南沿海地區有此七夕節的習俗。眾所周知的織女,在上述地區的宗教崇拜中,被尊為「七星娘娘」。而她和其他六位姊妹(即七仙女)會保佑人間未滿16歲的小孩,順利長大成人,是兒童的守護神,民間對護佑孩童的七仙女多以「七娘媽」尊稱之。每年農曆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的黃昏,家中有小孩者,都要在門口祭拜七娘媽,祈求子女平安長大。
祭祀的儀式和一般祭祀相同,黃昏時在門前或庭院中祭拜,祭祀結束時,一部分花、粉、紅紗線拋上屋頂,給「七娘媽」化妝使用,一部分留給自己用,使自己變成像「七娘媽」一樣手巧又美麗。
七夕習俗-做16歲
做16歲這一七夕節的習俗起源於台南市西區,民間傳說婦女結婚後,求「註生娘娘」早生貴子;懷孕後,求「臨水夫人」保佑分娩平安;嬰兒誕生以後至16歲,則獲「七娘媽」庇護。因為「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小孩滿16歲時,要在當年七月七日「七娘媽生」這一天,舉行成年禮,俗稱「做16歲」。
七夕的習俗為牛慶生
相傳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跨過銀河與織女相見。後人為了紀念老牛的奉獻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七夕節習俗。民間這天,兒童會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為其慶生。
七夕的習俗送巧人
七夕節送巧人的習俗在浙江台州地區流行。所謂巧人就是各糕餅店及作坊在七夕前,用麵粉加糖酥,然後在木模中壓成二寸來長織女身形。頭足染上紅顏色,俗稱「巧人」。清代光緒《玉環廳志·風俗篇》中說:七夕,親友買巧酥相饋贈。這天,身為舅舅、姑母、義父的,都須購買,以贈送外甥、內侄、義子。
七夕的習俗聽悄悄話
某些農村地區有七夕聽悄悄話的習俗。每當七夕夜少女結伴偷偷躲在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聽得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待嫁的少女便能在日後得到矢志不渝的愛情。
七夕習俗婦女洗髮
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七夕婦女洗髮的特別習俗。如湖南湘潭地區《枚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此習俗,應該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民間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是取銀河水,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所以女性在這天沐發,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有些地方還有用臉盆接露水的七夕習俗。相傳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能讓人眼明手快。
其他七夕節的習俗
此外,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到巧了。而曹縣、平遠等地吃乞巧飯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湊糧食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板、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開始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還有一種乞巧活動叫做鬥巧,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才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好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草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叫做『鬥巧』。」
除了乞巧,種生求子、吃巧食、拜魁星等也是七夕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