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性的修行,是擺脫愚昧,看清世間的本來面目

2019-10-20     國學書舍

道德經:人性的修行,是擺脫愚昧,看清世間的本來面目。

人生如果是一場較量,那麼最後的贏家,是能夠看清人生的本來面目,用更合理的方式避免災禍,塑造完美結局之人。

在《道德經》之中,老子說: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於行動和言談的人,做事不會留下痕跡,也不會留下漏洞讓人指責,善於計數的人不用籌碼,善於封閉的人卻無法讓人打開。

這五善的智慧是合乎大道的,達到了五善的境界,才能行動自如,做事情才能完全合乎自己的預想目的。

這一個智慧不僅適用于軍事,而且也適用於生活和處事各個領域。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考慮周密,不光是從事物的單個角度去出發,而是綜合不同的層面,找尋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影響。

集思廣益,才能避免禍患,讓事物達到一個平和和諧的狀態。

在《小窗幽記》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其中,當絕利害之感。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議論事情的人本身不直接參與事情,應該弄清楚事情的利害得失。辦理事情的人本身就處在事情之中,應當放下對於利害得失的顧慮。

古人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很多人正是因為處在事情當中,而看不清事情的本來面目,陷入人性的愚昧之中。

所以《道德經》之中,就提出「不自以為是」的道理。

凡事以謙虛低調自居,從某一個層面來說,就是為了能夠保持謙虛,吸取他人所提的意見,也是我們所看不到的層面的智慧。

這樣才能更客觀更公正的,去處理一些事情,而不是沉迷於主觀的愚昧思維之中,無法自拔。

做事情的時候要從全局去出發,而不是片面的看到單獨一個層面。

看問題的時候,能根據所有的條件提供更好的依據,找尋更好的策略,否則疏忽大意,只顧個人立場,就會埋下各種隱患,為自己的將來留下不可逆轉的災禍。

在宋朝時期,契丹人派師者給大宋送來書信,說:「兩國之間互相稱呼『大宋』和『大契丹』,感覺有一些不妥,應該改成『南朝』『北朝』。」

皇帝下詔書交給中書省、樞密院,共同商量此事。

很多大臣都說:「不同意就會產生矛盾。」

這個時候梁莊肅卻說:「這個事情可以處理,只要說『宋』是本朝當初承受天命,獲得天下的建國之號,而『契丹』是北朝開創以來的國號,隨意更改國號,是不祥的預兆,會帶來禍患。」

於是這一件事情便輕易的解決。

後來,契丹人再也沒有提起改為南朝和北朝的事情了。

當時遼與北宋南北對峙,雖然雙方表面保持一個和諧的局面,但是遼的武力強於宋朝,所以經常提一些無理的要求。

如果嚴詞拒絕,那麼就會帶來矛盾和問題,如果一味的忍讓,也會給自己埋下禍患。

這個時候巧妙的解決,提防事情隱藏禍患,就成了重中之重的智慧。

《道德經》中,老子說: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小的細節也要要注意和考慮,越是小的問題越不可馬虎,因為這是對於隱藏禍患的加以制止,否則任其發展,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人生修養,需要一個謹言慎行的心思,除了注重細小的層面,更重要的根源,是去除自己的驕傲氣息,才能謙虛謹慎。

曾國藩說:

後輩子弟,全未見過艱苦模樣,眼孔大,口氣大,呼奴喝婢,習慣自然,驕傲之氣入於膏肓而不自覺。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家後輩子弟沒有經歷過艱苦貧困的生活,過於自私清高,口氣過硬,形成了習慣,讓人憂慮的是他們身上的驕傲之氣,自己還未察覺。

就如同我們剛才所說,保持謙虛謹慎的姿態和心性,才能聽取他人的意見,避免自己的主觀意識陷於愚昧的思想當中,導致言行偏頗。

明白了這一切道理,才能修養一個高尚而又端正的品德,也是一生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以古人文化修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8XU6m0BMH2_cNUgl-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