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累了,撐不下去了」:這些與抑鬱症相關的事

2020-09-16     造就

原標題:「太累了,撐不下去了」:這些與抑鬱症相關的事

近年來,抑鬱症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據世衛組織估計,全球抑鬱症患者達3.5億,我國抑鬱症患者超9500萬。但我們至今仍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抑鬱症療法,約30%的患者對抗抑鬱藥物無反應;在有反應的患者中,只有1/3能通過治療緩解,還有病情復發的可能。

為了解決抑鬱困境,2020年09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針對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等重點人群,要求衛生機構、體檢中心、高等院校以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開展抑鬱篩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親愛的,我病了…捨身崖的風景真的很好,雲海涌動,美輪美奐,如同仙境,埋骨於此,我沒有任何遺憾。」

——李某,2018年9月4日在峨眉山捨身崖跳崖身亡,21歲

「我以為時間會讓我好些,但這幾年就算出來了我還是擺脫不了這個想法,抱歉,我不期待有人能原諒我,再見」

——@yan482,2018年12月12日自殺,21歲

@yan482的微博遺言

「我知道我會這樣做,是因為我無法忍受和面對未來還要與這些痛苦和劇痛相處。」

——張純如,2004年11月9日自殺,36歲

「世界變得黑暗扭曲,再努力也感受不到任何美好,想什麼都想到死」「請理解我的掙扎和無奈,原諒我的自私和懦弱。」

——sienna賽娜,2013年2月16日自殺

「我們並非一無所有,我們還有病。」

——喬任梁,2016年9月16日自殺

「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走飯,2012年3月17自殺

@走飯通過微博時光機發出的最後一條微博

以上文位元組選自@我是落生微博

寫下這些文字的人,都患有抑鬱症,在不為人知的痛苦掙扎中,始終無法與自己和世界達成和解,最後只能選擇離開。

大多數人都知道抑鬱症,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它。

它的病因很複雜,是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又很可怕,是常見疾病中的第二大殺手,僅次於癌症。

因此,國家將抑鬱症納入體檢,許多人拍手稱讚,認為這樣能幫助到更多抑鬱症患者。

但也有許多人擔心,抑鬱篩查會導致抑鬱症患者被人歧視。

畢竟在很多人看來,抑鬱症就是矯情、玻璃心、想不開。

加上網絡上有許多人戴著抑鬱症的面具去人肉,去網暴,被發現後就用抑鬱症作為自己的免死金牌,使人們對抑鬱的看法進一步惡化,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卻有口難言,無處也不敢訴說自己的痛苦。

你了解抑鬱症嗎?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被抑鬱困擾?

我們該怎麼面對生命中的種種負面情緒?

我們準備了幾個演講,帶你走進抑鬱症的世界,去了解,去擁抱,去溫暖,讓這個世界多一點愛。

「情緒生病了,這並不讓人羞恥」

柏邦妮 | 專欄作家 知名編劇《奇葩說》辯手

2014年的春天有一段時間我覺得好像有一點不對勁

我有一個多星期不想出門

不想打扮、不想吃飯,也不想淘寶

所有以前讓我覺得特別熱情洋溢和樂在其中的事都不想做

「矯情」 「無病呻吟」 「富貴病」 是我聽的最多的話

大家對抑鬱症有誤解

抑鬱症不是多愁善感、苦大仇深

抑鬱症就像感冒和發燒一樣,它不挑人

抑鬱的反面並不是快樂,抑鬱的反面是有生命力

「抑鬱,是生命的一場溫柔提醒」

呂旭亞 | 榮格心理分析師 美國加州整合學院心理學博士

國際衛生組織提過

21世紀人類所面對的心理衛生最困難的一件事情就是抑鬱

抑鬱很像是一個河流的改道

你生命之流走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後開始碰到了阻礙

生命之流再也流不出去了

你曾經喜歡的東西不再喜歡

你開始跟這個世界保持距離

這個距離一旦拉開以後

有一種心理的流動開始往裡面走

這時候抑鬱的人

開始像人在黑暗的森林裡想找出路一樣

要找出新的路

「曾與抑鬱對抗,再黑的夜都會迎來黎明」

譚卓 | 演員 第62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提名者

我突然發現自己身上那個黑黑的、重重的殼蛻去了

我長出了一雙巨大的透明翅膀

我變得特別的輕盈,所有的質感和色彩都不一樣了

我不敢相信

因為我從未想過,這種改變會在我的身上發生

但這的確發生了

在那個抑鬱的階段,我非常的難過

我覺得我不被愛了

後來,一位耶魯畢業的藝術家朋友告訴我:

當你的靈魂急速生長,而你的肉體無法匹配時

就會在某個特殊的時段,發生一種類似失控的交錯

我又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了

我成長到那時,內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定要記得,愛自己是一種能力」

簡里里 | 簡單心理創始人兼CEO

情緒時刻左右著我們的行為

「我覺得很無望,也看不到好轉的希望。「

」我腦子裡面全是消極的東西,我很想很想要積極一些。「

」但是我做不到。「

不幸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抑鬱症的症狀

可能就覺得自己是心情不好,頂一頂就過去了

在未來,如果你遇到抑鬱情緒的困擾

或者抑鬱症困擾的時候

請你一定記得去愛自己

我們在長大的過程裡面,可能被教育去如何愛別人

愛這個集體,愛這個社會

但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愛自己是一種能力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患上抑鬱症?就看他是不是經常這樣子說話

從坐立行臥,到與人交流,幾乎一切都因為抑鬱症而改變

就連說話和書面表達的方式也不例外

這種「抑鬱症的語言」能對其他人產生很大影響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試圖尋找抑鬱症和語言之間的確切關係

現在,發表於《臨床心理學》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一類詞語

有助於準確判斷某人是否患有抑鬱症

科學還是假說?抑鬱症和自殺竟是自然進化結果?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抑鬱症根本不是什麼功能障礙

而是一種旨在實現某些特定好處的進化機制

少數研究者認為

我們可能已經進化出在特定條件下的自殺傾向

他們提出了兩個基於抑鬱症的自殺行為模型——

第一個模型被稱為「整體適應度」

第二個模型是「議價模型」

在整體適應度模型中,自殺的目標是死亡

而議價模型中,這個目標是尋求幫助

研究者們想搞清楚的是

如果抑鬱症是一種我們在有意或無意中

被設定好去執行的策略性反應

那麼通過多重手段去抑制其症狀

這麼做的意義在哪裡?

負面情緒撲面而來的時候,我該怎麼辦?

賀嶺峰 | 上海體育學院心理學教授

曾經有段時間 不愛出門 不愛社交

雖然表面看起來一切正常

但是內心卻感到越發疲憊 認為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作為心理學30多年的專業工作者

我意識到自己出現了抑鬱症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抑鬱症的症狀會有以下幾種

三低: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與意志活動減退

三無:無望、無助與無用

同時還伴隨著:自責、自罪與自殺行為

應該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熱身、熱腸、熱腦和熱心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造就微信公眾號【xingshu100】,和小造一起發現創造力吧~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tislXQBURTf-Dn5j67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