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王中林:藝術的路上是"孤獨"

2020-09-10     旅遊看河南

原標題:專訪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王中林:藝術的路上是"孤獨"

作者:和靜菲

對於孤獨,每個人都曾深有體會,而能夠寫出百年孤獨的卻寥寥無幾!實際上,孤獨是一種距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只是,站的越高的人,和別人相隔就越遠,所看到的孤獨可能也越遠。

01

第一次見到王中林,還沒開始正式採訪,他便迫不及待地拿出尚未完工的"百年孤獨",當然這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張設計許久、還未完工的木刻畫稿,鏗鏘有力的四個字如同是對他雕刻生涯的總結。言語之間,我能明白他想要表達的是《百年孤獨》中描述的那種感覺,藝術本身是孤獨的,但不被認可卻是他們不願面對的另一種孤獨。

這種不被認可不在於人們如何評價作品,而是害怕市場不接納。在採訪的前一晚,我從天貓、淘寶、京東等各個電商渠道搜索王中林的作品,想要從價格、評價中看到人們對於藝術品的態度,但可惜的是,網上沒有一丁點兒痕跡,就連相關的作品新聞也是寥寥無幾。

因此,當從他手裡接過百年孤獨的畫稿時,無論表面多麼重視,心裡都知道他的積極可能會被我辜負。因為,即使他能夠刻得出那百年孤獨,而我卻不一定能夠寫出那種感覺。孤獨或許是有層次的,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人,孤獨是完全不一樣的,而我只能試著去體會,並儘可能地將這種感覺表達出來!

02

採訪剛開始時,王中林總是將自身獲得的各種成就掛在嘴邊,如,作品多次被選送參加國內國際大展並獲獎、被評選為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個人傳被編入《世界華人文藝術界名人錄》《世界藝本家名錄》等,就連作品被多少海內外人士收藏,也恨不得一一道來。

原本我以為這是一種炫耀,可是說著說著,我逐漸意識到這並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渴望,渴望被認可!可能是過往的一些經歷,讓他知道我不可能從他的作品裡體會到藝術的價值、藝術的孤獨。所以,只能用獲得過的頭銜、職位以及各種獎項等來獲得我的認可,試圖讓我從這些榮譽中理解到作品的價值和獨一無二。

想到這裡,突然有一種莫名的傷感,他明明在自己的領域已經做到了極致,但是在面對我的時候,卻只能用一種近乎討好式的方式來獲得我的認可,進而通過我去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因為我是做媒體的!不過,藝術的發展歷程與價值並不是一次採訪就能說的清楚的,而我也沒辦法責怪藝術家們自身所擁有的那種"曲高和寡",只能怪自己從小就是在忙於應付各種考試,沒怎麼經過藝術的薰陶。但是,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人的藝術素養逐漸會越來越高,藝術也會逐漸被更多的人理解與認可。

不過,換一種角度來說,王中林的做法並沒有錯,在當前這樣一個整體藝術素養相對偏低的大環境中,用自己的獎項以及專業,來不斷提升國人的認可度,獲得更多人的關注,進而讓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真正走向市場化,這種做法無可厚非。

對此,王中林表示:目前整個民間工藝出現了很多問題,很多好的工藝品、工藝技術因為沒有市場化而面臨被淘汰的風險,沒有市場的技藝逐漸就無人問津。而他顯然不願意讓自己深耕多年的雕刻行業慢慢成為歷史,也不想讓自己近三十年的心血付諸東流。或許是因為妻子常年經商的原因,王中林對於藝術品走向市場化的接受度也極高。

03

當王中林輕描淡寫地說出我們已經完成了純手工產品與機器之間的無縫銜接時,我可以想像出一個已經年過半百的人每天要去跟技術人員對接、溝通,一遍又一遍地調整、打磨的場景,而這個過程足足持續了兩年之久,中間的坎坷與辛苦恐怕不足為外人道也,但好在有所成。

將第一件手工雕刻的作品作為母體,然後通過機器掃描、3D列印、成品製作等一系列過程還原並複製,讓原本一件過萬的產品以大家都能夠買得起的價格進入市場,然後不斷進入到千萬個家庭里,吸引更多有興趣的人加入到這個領域,是提升國民鑑賞水平的必經之路,也是王中林希望能夠獲得更多人的認可、讓藝術繼續傳承下去所做的努力。

而在談及作品時,我也發現他的作品主題不再高高在上,而是逐漸向大眾靠攏,用一种放大化的手法將人們日常、記憶中的物件通過雕刻展示出來,繼而尋求與大眾之間的共鳴。這種努力還需要持續多久,沒有人可以預料,但藝術領域未來的發展,不應該只是王中林一個人的責任,更應該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在採訪接近尾聲時,有幸參觀了他的工作間,作品帶給我的震撼是難以用語言去形容的,每一幅活靈活現的作品仿佛都在訴說自己的故事。我甚至有一種將所有作品都搬走,掛滿自己家牆壁的衝動,可能只是想想。每個人境遇不同,喜好不同,我能做的只是讓更多的人知道這裡的作品,而社會應該做的其實是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愛好。

最終,在臨走的時候,看著王中林老師孱弱的身體,我冒昧地問了一下傳承問題,他的孩子已經在其他領域有了自己的成就。藝術傳承,道阻且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tThd3QBURTf-Dn5iRg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