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2019-12-10     同覺寺


【原文】[發明]篇中所言,皆帝君現身說法,故以吾字發其端。曰一十七世,特將吾身中亘古亘今,生生不壞之物,指示後人也。人惟生不知來,死不知去,便謂形神消滅,無復來生,所以肆行罔忌。帝君深懼此種自誤誤人,流毒不淺,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曉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則吾儕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將為善,思及身後之福,必果。將為不善,思及身後之福,必不果(人唯知道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谷。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修取來生福)。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

【譯白】[發明]文昌帝君陰騭文中的事例,都是文昌帝君用親身經歷來做證明的,因此用了「我」字來作為開端。說「十七世」,特別將我們身體中自古以來就存在、生生世世都不會毀壞的本性,開示出來告訴後來的人。人正是因為不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認為身體死亡了,精神也隨之消散破滅,不相信有來生後世,所以才會肆意妄為,無所忌憚。帝君十分憂慮這種貽誤自己又貽誤他人的錯誤知見,因為它的毒害非常深廣,因此用自己十七世投胎轉世的例子,清楚明白地告訴世間人,確實是有前生後世的。帝君既然有十七世,那麼我們每一個人也同樣有十七世。因此將要做善事的時候,想到來生的福報,必然會堅定勇猛地去做善事。將要做惡事的時候,想到來生的福報,必然會有所恐懼而不敢為惡(人正因為知道有明年,所以才會留下明年春天的谷種。人若是知道自己有來生,自然就會修積來生的福報)。如果能真正明白「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這句經文的真實意義,這篇文章的宗旨就能領會大半了。

【原文】人讀善書,每心粗氣浮,不能沉思默會。即如吾字,身字,未有不蒙籠混看者。若識得吾可為身,身不可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則曠劫長存,無生無死。客則改形易相,乍去乍來。譬如遠行之人,或乘舟坐轎,或躍馬驅車,種種更變,人無更變。舟車轎馬,身也。乘舟車轎馬者,吾也。又如人作戲,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兒,種種改易,人無改易。帝王,官吏,乞兒,身也。扮帝王,官吏,乞兒者,吾也。以一身言之,其能視聽者,身也。所以視聽者,吾也。身唯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漸昏,耳至老而漸塞。吾唯無生死,故目雖昏,而所以視者不昏。耳雖塞,而所以聽者不塞(若作視聽即吾,又是認賊為子)。是故大人從其大體,身能為吾用。小人從其小體,吾反被身用也。

【譯白】人們閱讀善書,常常是心粗氣躁,不能夠定下心來用心體悟。就像「我」字、「身」字,很少有人不朦朧含糊的把這兩個字看作是一個意思的。如果認識到「我」可以成為這個身體,但這個「身體」卻不能成為我,才知道「我」才是真正的主人,我們的這個身體不過是匆匆過客罷了。「我」這個主人,無量劫來永恆存在,沒有生也沒有死。而「身」這個過客則是經常的改頭換面,突然離去,突然到來。好比是走遠路的人,或是乘船坐轎,或是騎馬駕車,雖然行路方式有各種變換,而行路的人卻一直沒有變換。車子,舟船,轎子,馬匹就好像是我們的身體,而乘坐車船轎馬的人就是真正的「我」。又好像演員演戲,或是扮演皇帝國王,或是扮演官員乞丐,雖然角色在不斷變換,而演戲這個人卻從來沒有改變。帝王、官員、乞丐就好像是這個「身」,那麼扮演帝王、官員、乞丐的這個演員就是「我」。如果以我們的身體來說,能夠看到東西,能夠聽到聲音的是「身」,之所以能看能聽的才是「我」。因為身體有生死,所以人到老的時候眼睛就逐漸昏花,耳朵也逐漸變聾。因為「我」沒有生死,所以眼睛雖然昏花,而能夠見的這個能力卻沒有昏花。耳朵雖然逐漸變聾,而能夠聽的這個能力卻沒有變聾(如果把能看能聽當作是「我」的話,就是把虛妄當成真實,錯認盜賊為自己的兒子了)。因為聖賢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身體就能為「我」所使用。凡夫知見只局限在一生一身,「我」反而被身體所局限了。

【原文】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無量無邊劫。帝君之吾無窮,則吾輩之吾亦無窮矣。既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龍八部,地獄,鬼,畜身。帝君之身無定,則吾輩之身亦無定矣。且托生既多,則宿世父母六親亦多。帝君宿緣既多,則吾輩宿緣亦多矣。然則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為者,機緣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囊也。誠難與俗人道也。

【譯白】既然可以有十七世,那麼就可以有十七劫,也就可以有無量無邊劫。既然帝君的「我」永恆存在,那麼我們的「我」也同樣永恆存在。既然帝君可以成為讀書人、官員,可以成為天龍八部身、地獄身、餓鬼、畜生身。帝君的身體既然不是一成不變的,那麼我們的身體也同樣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因為投胎的次數很多,那麼生生世世的父母和六親眷屬也同樣是很多的。帝君生生世世結下的緣分既然很多,那麼我們生生世世結下的緣分也同樣是很多的。這樣說來,「我」是真正的主人,「十七世」就如同朝夕一樣短暫。「為」是機緣,「士大夫」就像演員扮演的角色一樣,「身」就像皮袋一樣。這番道理實在是很難向不明因果的凡夫俗子說啊。

【原文】前世後世,猶之昨日來朝,吾生合下自有,並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臟六腑,本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諸醫人之口,竟視為藥籠中物乎。

【譯白】前世和後世,好比是昨天和明天,是我們的生命本來就有的真實現象,並不是佛家的發明創造。就像五臟六腑,原本就在病人自己的身體內,而自己看不見。怎麼可以因為醫生把五臟六腑的存在說出來,就認為五臟六腑是醫生髮明創造的呢。

【原文】人若無有後世,不受輪迴,則世間便有多少不平事。即聖賢議論,亦有無徵不信者矣。且如孔子言仁者壽,力稱顏子之仁,而顏反夭矣。極惡盜跖之不仁,而跖偏壽矣。君子枉自為君子,小人樂得為小人,何以成其為造物。唯有前世後世以為銷算,而後善有所勸,惡有所懲。上帝不受混帳之名,孔子可免無稽之謗。大矣哉。一十七世之說也。

【譯白】人如果沒有後世,沒有輪迴因果,那麼世界上就有許許多多不平等的事情。即使是聖賢的教誨,也會因為沒有驗證而使人不相信。就像孔子說的「仁慈之人長壽」的道理,極力稱讚顏回的仁,但是顏回卻反而在年輕時就去世了。十分厭惡盜賊跖的不仁,但是跖卻偏偏很長壽。君子白白地做君子,小人卻樂得做小人,以這樣的情況來看,這種不平等怎麼會是造物主所為呢?只有用前生後世的善惡業來進行增減結算,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才能夠努力精進的行善,而作惡也會有所克制斷除。這樣上天才不會蒙受無理不公的稱謂,孔子也可以免去沒有根據的誹謗。能夠使人明白因果輪迴、善惡禍福的道理,這個十七世的說法,功德實在是太大了!

【原文】虛無寂滅之學,非吾儒所痛恨乎。既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理以勸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惡得禍。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未來者為後世。步步據實。試問虛無二字,如何可加。而謗佛者,則以地獄天堂為荒誕,前世後世為渺茫,謂此身來無消息,去無蹤影。靜言思之,恰中虛無二字之病。學佛者之言曰,肉軀雖有敗壞,真性原無生死。而謗佛者輒雲無有前生,無復後世。夫曰舍一身復受一身,則是雖寂而不寂,雖滅而不滅也。若其舍一身不復受一身,則是一寂而長寂,一滅而永滅矣。平心自揣,試問寂滅二字,畢竟誰當受之。嗟乎。身若侏儒,而反譏防風氏〖大禹時代的巨人〗為短小,亦已過矣。

【譯白】虛無寂滅的學說,難道不是我們儒者所痛心遺憾的嗎?既然已經感到痛心遺憾,就不可以順從虛無寂滅的學說。現在宣揚佛理來勸化眾生的人,必定會說:「行善就會得到福果,作惡就會得到惡報。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經過去的是前生,還沒有到來的是後世。」步步都有真憑實據。「虛無」這兩個字怎麼能夠強加給佛法呢?而毀謗佛法的人,認為地獄天堂是虛假的,前生後世是不可信的,認為這個身體生的時候沒有徵兆,死後便不見蹤影。靜心細想,這種說法恰恰犯了「虛無」這兩個字的毛病。學佛的人說:「肉體雖然有敗壞,但我們的真心本性卻從來沒有生死。」而毀謗佛法的人動不動就說沒有前生,沒有後世。我們說舍掉一個身體又投生到另外一個身體,看似寂滅而實際上沒有寂滅。若說一個身體死亡之後不再投生到另一個身體,這樣才是一寂滅便永遠的寂滅了。靜心體悟,請問「寂滅」這兩個字,應該用在誰身上合適呢?唉,自己不高,反而譏笑巨人身材矮小,是自己的過錯啊。

【原文】以刀殺人,不過斬人肉軀。若言無有後世,直是斷人慧命。斬肉軀者,害止一生。斷慧命者,殺及世世。故知勸人改惡修善,猶是第二層工夫。先須辨明既有今世,必有來生,方是根本切要語。

【譯白】拿刀殺人,不過是殺死人的肉體,如果說沒有後世,就是斬斷了人的慧命。殺死肉體,損害只是一生,若是斬斷眾生的慧命,卻是損害了眾生的生生世世。從這個地方知道勸化別人斷惡修善,還是第二層的工夫。先要讓人認識清楚既然有今生,必定有來世,相信因果輪迴,這才是最根本最關鍵的要害處。

【原文】無後世之語,出之兇惡小人,人皆輕而忽之,譬諸投鴆毒於臭食之中,啖者自少,故其為害淺。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於膏粱之內,食者必多,故其為害深。苟能侃侃鑿鑿,唯以救世為心,不作以順為正之妾婦,則其陰功大矣。

【譯白】沒有前生後世的這種觀點,假如是兇惡小人提出來的,人們都會因為輕視這個人而忽視他的觀點,就好比把毒藥放到很臭的食物中,吃的人自然就少,所以它的危害也小。假如是正人君子提出來的,人們必然會因尊奉君子而相信他的觀點,就好比把毒藥放在美味的食物中,吃的人必定多,所以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果真能夠發心至誠懇切,唯獨以挽回世道、匡正人心為心愿,而不像盲目順從丈夫意見的婦女,那麼這個人的陰德就很大了。

【原文】吾輩一為書生,即有書生習氣。聞三世輪迴,無論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說,出自帝君寶訓,可明目張胆告人矣。何則。向惟不知有後世,所以屈指將來,光陰無幾。今悟肉軀雖死,真性不亡,可知當身壽算,原來地久天長。是能易短命為長年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見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覺自顧渺小。今知六道輪迴,互為高下,則夫豪貴之途,宿生何者不歷。是能等貧賤於富貴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昧於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榮枯得失,皆宿業所招,則雖橫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為和平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達禍福,所以無惡不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損人適以害己,則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戰兢惕厲之想。是能化貪殘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見善人得禍,惡人得福,便謂天道難憑。今能參觀前世後世,則知福善禍淫,本是毫髮無爽。是能轉愚痴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識得此言真意味,何勞讀盡五車書。

【譯白】我們是讀書人,就會帶有讀書人的習氣。聽聞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道理,先不要說不相信的人,即使是相信的人,也不願意說出口。現在知道了十七世的這個道理是帝君寶訓裡面講的,那麼便可以光明正大的告訴世人了。為什麼呢?因為從前不知道有來世,所以算算自己剩下的光陰,沒有多長時間。現在明白了肉體死去,真心本性不會隨著消亡,由此可以知道我們真正的壽命,原來是和天地一樣的長久。能把短命轉變為長壽就是這個十七世的道理啊。因為從前不知道有來生,所以見到天帝天仙、帝王將相,不由得就感覺自己很渺小。現在知道了六道輪迴,地位高低是相互轉換的,那麼大富大貴、有權利有地位的境遇,前生中哪一個我們沒有經歷過呢?能把貧賤低下看得和富貴一樣平等,就是因為這個十七世的道理啊。從前正是因為不清楚今生所遭受的一切吉凶禍福都是前生自己所造成的,所以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怨天尤人。現在了解到富貴或貧賤、得到或者失去都是前生自己的善惡業因所感召的,了解這個道理,那麼即使是遭受到災禍或者厄運,也可以坦然的承受。能夠把憤怒不平的心轉化為平和的心就是因為這個十七世的道理啊。從前正因為不清楚禍福是自己所感召的,所以什麼壞事都敢做,現在知道了只有行善積德才可以庇護自身,而害人反而會害了自己,了解這個道理,那麼即使是在沒人看到的黑暗的屋子裡,也會警惕謹慎,克己自持而不敢為非作歹。能夠把貪婪殘暴轉化為善良仁愛就是這個十七世的道理啊。從前正是因為不相信因果報應,所以看到行善之人遇到災禍,作惡之人得到福報,就認為天道是難以相信的。現在能夠把前生後世合起來看,就知道行善得福,作惡得禍,本來就不會有絲毫差錯的。能夠把愚痴轉變成智慧就是這個十七世的道理啊。能領會這句話的真實義,就不用勞煩讀很多的書了。 下附征事二十二則 (俱出《文昌化書》) | 《安士全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m159G4BMH2_cNUgRZ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