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挑江山,伊而伊而呦, 你就是定盤的星......」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主題曲里的幾句歌詞,以秤喻人,秤砣、秤桿與秤星合起來則是公平正義的象徵。其實許多人並不知道,普普通通的木桿秤,竟與一個人的福祿壽命有著密切聯繫。
張延偉丨文
對「秤」的認識,最早來自小學時一篇課文
小時候常從大人們口中聽到什麼東西幾斤幾兩的說法,頭腦中卻對秤的概念十分模糊。
直到小學二年級時學到一篇《曹沖稱象》的課文,我在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中,對七歲的曹沖利用浮船原理,採取由大及小、等量替換的辦法通過石頭稱出大象重量的聰明才智欽佩不已。
更對其中能夠稱重、叫作「秤」的東西充滿了好奇。
當時學校里把賣廢紙作為「小副收」,辦公室就備有一桿秤。老師為了強化教學效果,專門把秤拿到教室里作演示,我和同學們這才對木桿秤有了初步的認識。
隨著年齡增長,我在耳聞目睹之間,對秤在生產生活的廣泛應用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靠「工分」吃飯,到了夏季收穫的季節,生產隊里打的小麥,直接就在麥場裡用細長的帆布口袋裝著。
用一桿一頭兒有大擀麵杖粗細,約一米半長的大秤一家一家地稱好。
而秋季里收穫的紅薯,則用一個大荊籃裝著過秤,在地里分成大大小小的堆兒。
稱這些東西時,一般由隊長或會計扶秤的,另有幾位壯勞力兩人一組輪流抬重,其他人則在一旁盯著。
特別是輪到分給誰家東西時,主人更加關心,嘴裡不由自主地發出「低了,低了」的嘟囔,扶秤的則笑著回送:「低了怕啥,一塊兒地的東西都在這兒,還怕不夠給你?!」
我們小孩子在一邊看熱鬧,大人們會趁休息的間隙,讓我們跳進大荊籃,一邊給我們稱體重,一邊戲謔地說著:「喲,可比只豬娃兒沉啊!」
這種大秤除了分糧食,另外一個用途則是給出欄的豬稱重。
那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院子裡都有豬圈,春季從集會買頭小豬仔圈養起來,用殘羹剩飯什麼的差不多飼喂一年時間,臨近春節時也該出欄了,於是就有鎮子上屠宰場的師傅到村裡收「毛豬」。
幾個人跳進豬圈裡,豬被攆得亂竄亂撞,最終還是被人按倒在地,用繩子捆了拖到院子裡,用一桿大秤勾著繩子抬個四蹄朝天,在一陣撕心裂肺的哀嚎聲中完成稱重。
一尺多長的小秤則在跟著大人趕集上會時從小販手裡見到,特別是集口肉架子上的那桿秤,秤桿、秤鉤以及提繩都油膩膩的,秤星卻摩梭得油光鋥亮。
另外就是村上代銷點裡的帶盤秤,秤鉤上掛著一個三根繩子串起來的鋁秤盤,平時主要用來稱食鹽、砂糖或瓜子等。
中藥店裡還有一種稱中藥的小秤,秤桿的長短粗細像筷子,秤盤和砣都是黃銅做的,精巧細緻,大人說那叫「戥子」,以「克」作為計量單位。
識得秤花好當家,秤桿雖小「稱」人心
俗話說,「不識秤花,難以當家」。
前些年,我家也和大多農戶家裡一樣備有一大一小兩桿秤,以備不時之需。
我從父親手把手的教導中知道,同一桿秤上根據刀口、提繩設置的位置,有「頭號」、「二號」之分。
頭號秤星在秤桿上方,一般用來稱那些比較重的東西,需提起最外面的紐繩;而二號秤星在秤桿靠里一面,使用秤稱東西時,要左手提起裡面的紐繩,右手撥動秤砣。
秤砣的吊繩在同一秤星位置不變,若秤桿保持平衡時則是數量剛好;秤梢上揚則是量高,秤梢下垂則量缺.......
千百年來,桿秤作為一種稱量工具,代代相傳,在市場交易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對現今的許多年輕人來說,別說不認得木桿秤的斤兩,對秤星的含義更是知之甚少。
為此,我專程來到禹州文廟廣場西側的洪山廟街街口,慕名向禹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桿秤製作技藝傳承性代表人賈全喜師傅請教。
賈師傅告訴我,老輩人最初發明木桿秤時,對應著天上的星宿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為13兩一斤。
其中前七顆星指代北斗七星,告誡用秤者立於天地之間,心要像北斗七星指示方向一樣有所把憑,不能因貪念而有所偏頗。
後六顆星則指代南斗六星,代表著東西南北上下六方,提醒人們用秤時要心居中正,不可偏斜。
隨後,人們制秤時又添上「福祿壽」三星,每一顆星代表一個刻度,每個刻度代表1兩,變16兩為一斤。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才把16兩秤統一改為了10兩秤。現在的「半斤」和過去的「八兩」重量其實是相等的,這也是成語「半斤八兩」的由來。
桿秤量的是斤兩,稱的卻是良心。
如果生意人見利忘義,給人短斤少兩則有損陰德,其中少給一兩,福星就減少這個人的福;少給二兩,祿星就給這個人減祿;要少給三兩,壽星就給這個人減壽。反之則多福、多祿、多壽。
舉頭三尺有神明。在中國傳統相術中,南斗六星主生,北斗七星主死;而少福多苦,少祿受窮,少壽短命。
把生死與人生中的福祿壽標註在同一桿秤上,就是在警示世人在用秤時要買賣公平、生財有道,決不能昧著良心干損人利己之事,否則就等於是在傷害自己,因為手握秤桿就像立下一個「缺斤少兩,不得好死」的毒誓。
出路在何方,木桿秤前景尷尬
做了一輩子桿秤營生的賈全喜師傅目前正處於「兩難」的尷尬境地。
賈師傅年近六十,做桿秤卻有40多個年頭,他出身制秤世家,父親賈道三曾是當年是禹州城赫赫有名的制秤師傅,以製作精準的「賈家戥子」出名。
發明的「對針戥子」能像天平一樣準確地稱出極其微小物品的重量,並由此獲得過全國「手工業者先進個人」稱號。
賈全喜作為「門裡徒弟」,十五六歲時頂替父親進入集體衡器廠工作,年紀輕輕就能製作各種各樣的桿秤。
1995年衡器廠停業,老賈也隨之下崗,於是發揮自己的特長開了間製作桿秤的小鋪面,這一干就是20多年。
在老賈那間五六平方米見方的門店裡,牆上掛滿了各種制式的桿秤,大的小的,粗的細的,帶秤盤的......地上則到處擺滿了制秤的工具和零配件。
他製作的最大桿秤長達2米多,能稱量三四百斤重的物品,以前常用於販賣糧食、生豬等;而最小的戥子長度僅10厘米左右,能稱重5克以下的東西,如黃金、水銀、麝香等貴重之物。
他珍藏有一桿珍貴的楠木大秤,前些年曾有人要出兩萬元買去截開做手串,他說啥都不答應。他製作的戥子秤桿用駱駝腿骨打磨而成,色澤乳白,精巧細緻,像寶貝一樣裝在木質盒子裡。
要擱以前,他店裡的大秤小秤都供不應求,外地客商也慕名而來批量訂購,而現在除了當地一些上年紀的生意人光顧,他這店裡已經少有人問津了。
無論生意好壞,老賈始終牢記著父親在傳授手藝的教誨:「做人要憑良心,做秤更要把良心放正。」這麼多年來,他始終堅守著這樣的規矩,從不見利忘義,替個別別有用心的人在秤上做「手腳」。
現在,整個禹州城就剩老賈一個做桿秤的了。因為從事這行當費時費工利潤薄,再加上市場前景黯淡,別說家裡子女不願繼承,外面也收不來喜歡這行的徒弟。
隨著老賈年齡越來越大,他的制秤手藝也面臨失傳的境地。「老祖宗傳下來這門手藝,恐怕要斷在我手裡了......」說到這兒,老賈的話里充滿了無奈。
是啊,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使用起來更加方便、準確的電子磅秤等的出現,曾經擔綱市場稱量主角的桿秤正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然而,作為象徵公平與誠信的民族文化符號,桿秤終歸還是值得我們銘記和回憶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張延偉,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會員,供職於禹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klS1m4BMH2_cNUg0e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