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年輕人,中考有兩次落榜經歷,考大學時也只進了一個地方性大學,畢業後應聘大企業一路受挫,好不容易進入了一家小企業,因為企業虧損,工作第一個月又沒有發放,那一年他23歲,感嘆命運怎麼這麼作弄自己。
也是這個年輕人,27歲創建「京瓷」, 52歲創建「KDDI」,78歲臨危受命,接任破產重建的日航的CEO,1年就讓日航重現生機。創造了3個世界500強。
這個人就是有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他說他的命運之所以出現轉機都是因為工作,他的著作《干法》中分享了他的工作觀。
干一行愛一行,才能在這個行業做出成績,反之,邊工作、邊怨懟,於自己損失更多。尤其是我們個人,有可能是二三十年的做著既違背內心、又沒什麼價值輸出的勞動,匆匆數十載,忙忙碌碌,又碌碌無為。
想避免這樣的人生,作者說,要麼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要麼喜歡上工作,但是現實生活中,難得有人能碰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那何不讓我們喜歡上工作,其實這一點都不難。
稻盛和夫的經驗是,當工作取得進展時,要直率的表達自己的喜悅,每一個小小的喜悅和感動都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心理學中有一種相似的心理狀態,叫做心流。關於這種心理狀態,村上春樹在《與小澤征爾共度的午後時光》中有一段記敘。
我們倆似乎能從工作中獲得一種純粹的喜悅。音樂與文學分屬不同領域,但比起從事其他活動,埋首與工作更能讓我們感受到至高無上的幸福和滿足,能從工作中獲得何種成果固然重要,但是專注到廢寢忘食的投入,是比任何成果都可貴的回報。
有這樣的心流體驗,何愁不熱愛工作呢?
與物質相似,人也可以分為「自燃型」、「不燃型」、「可燃型」三種,
而能成就事業的人一定是自燃型的人,自燃型人的典型特點,不是被動的去等,而是主動的去做。
想做到「自燃型」的人很簡單,我觀察身邊的人,發現他們能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情,
「這不是公司的項目,這是我的項目」
「這不是客戶的要的產品、這是我要的產品」
……
這樣簡單的想法能讓我們放下工作以外的念頭,專心把事情做的更好。
想要成就某項事業,就應該試試描繪這一事業的理想狀態,同時對這個理想的過程也要反覆思考,直到「看的見」為止
我們設計工作中,也有類似的說法,「知道要設計什麼才能開始設計。」就是需要首先在腦海中看見你的產品,這樣才能開始著手設計。
只有能「看的見」才不會盲目苦幹,才能不斷修正才能更清晰。目標越清晰越容易分解,將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將小目標分解到執行層目標就能做到真正的「看的見」、「辦的到」了。
大目標分目標執行層目標具體工作內容
所謂埋頭苦幹,是指我們將所有的注意力傾注到眼前的事上,而不是盲目苦幹,真正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付出,在當今社會上應該是多維度的努力,將時間、金錢、體力和腦力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努力,也才是高效努力。
怎樣才是努力的盡頭呢?
我覺得書中的有一句話,可以作為標準,
「你向神祈禱了麼?」
如作者所說的,這不像一個做研發產品的工程師講的話,當這句號說出的時候仿佛印證了那句6個字,「盡人事,聽天命」,當沒到只剩下像神祈禱著一條路時,就是還沒有盡最大努力。
而這種體驗,很少有人能有,因為我們只是普通的努力,甚至有的時候只是保證工作的時候,看起來不閒著而已 ,這樣又怎麼能算的上盡人事呢?
成功好像遙不可及,又好像觸手可及,熱情、主動性、思考、不亞於任何人努力,有「經營之聖」之稱的稻盛和夫是這樣工作的,他也再次告訴我們中成功沒有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