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票上的香港歲月

2019-12-25     中國金融信息網

手持摺扇的花旦美目流盼,心有靈犀的書生與小姐邂逅於花紅柳綠的庭園,身穿蟒袍的駙馬與鳳冠霞帔的公主相偎遠眺,這是描繪於方寸鈔票上的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梨園粵韻。

臨近新年「封利是」(包紅包)之際,這款今年9月開始流通的100元鈔票,因為合適的面額和凸顯本土文化的圖樣備受市民青睞。這款鈔票是香港2018新鈔系列中的一員,該系列是香港回歸祖國之後商業銀行發行的第三輪新鈔,也是港元鈔票在近兩百年歷程中的再次設計更新。

躍然紙上的舊日時光

在香港流通了100多年的「大棉被」,大小相當於一半A4紙,需要對摺數次才方便攜帶。一張「大棉被」,在上世紀40年代可購買5000份早餐。「大棉被」或「大棉胎」,是香港市民對這種鈔票的戲稱。

在滿布香港特色攤位的上環永吉街,記者找到了當地的郵票錢幣市場,從年近七旬的香港錢幣研究會副會長鄭寶鴻那裡看到了「大棉被」鈔票。

鄭寶鴻說,早期的鈔票其實是持票人向銀行兌換白銀的票據,所以按照銀行本票的樣子製作,尺寸也如同本票一般。當時物價低廉,富有階層才擁有鈔票,大尺寸也凸顯了鈔票昂貴的價值。

「大棉被」後來出現了多種面額。直至20世紀下半葉,鈔票成為各個階層的日常使用之物,發鈔銀行才鑒於方便攜帶將鈔票尺寸縮小近一倍。如今「大棉被」已成為收藏家的至寶。

鄭寶鴻還如數家珍地拿出另一件寶貝:「加蓋鈔票」——面值1000元的鈔票加蓋港英當局一元章印。

「加蓋鈔票」是貨幣環境動盪地區的產物。1945年日本投降、英國重新接管香港,「加蓋鈔票」再度出現。不過後來新鈔迅速從英國運抵,當局動用了一部分「加蓋鈔票」臨時支付公務員薪金。

鄭寶鴻談到,無論形式多麼奇特,那些年的香港鈔票除了日占時期的軍票,都保有英倫印記,直至回歸祖國前夕,香港鈔票才褪卻了殖民色彩。

方寸之間的山河新貌

如果你是初來香港的遊客,不妨遍覽港元鈔票上的景觀:維多利亞港灣和會議展覽中心、國際機場、青馬大橋、鳳凰山和寶蓮寺、尖沙咀鐘樓和文化中心、太平山頂眺望下的凌霄閣、萬宜水庫……

伴隨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巨變,新發行的鈔票,都更加聚焦「東方之珠」獨有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價值。

2003年,三家發鈔銀行推出了香港回歸祖國後的首個新鈔系列,以香港地標景點作為設計主題。2010年發鈔銀行再度推出新鈔系列,中國銀行(香港)描繪了自然與人文景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展示了春節舞獅、回歸紀念日樂隊遊行等節慶活動,渣打銀行(香港)則通過古今對比畫面,頌揚了古代發明對現代科技的深遠影響……

第三輪新鈔系列自2018年推出,持續至2020年陸續流通。在這個「從生活出發」而構思的系列中,3家發鈔行首次統一了相同面額的設計主題,1000元描繪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500元展示了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100元旨在傳承粵劇文化,50元刻畫了在香港棲息的蝴蝶,20元講述了市民喜愛的點心和飲茶文化。

中國銀行(香港)副董事長高迎欣說:希望通過鈔票將繽紛的香港微縮在方寸之間,展現香港人攜手邁向美好明天的願望。

久經歷史的金融信譽

記者端詳著一張滙豐銀行的50元鈔票,除了久遠的年代感,委實沒有獨特之處。「它不是普通鈔票,是一張上世紀40年代的'迫簽鈔票』。」鄭寶鴻說。

20世紀40年代,滙豐銀行的一批高層管理人員被占領香港的日軍脅迫,在尚未發行的庫存鈔票上籤上自己的名字。這批「迫簽鈔票」共計1.19億港元,被日軍用以在澳門、內地、東南亞購買大量物資。日本戰敗後,這批編號連續的迫簽鈔票因為沒有儲備支持,一度不被香港政府和銀行承認。為維護港元信譽,政府和滙豐銀行共同出資補足了發行鈔票所需的英鎊儲備,認可了這批迫簽鈔票的合法性。

香港金融管理局貨幣及結算處主管阮志才表示:「早在1935年香港的《貨幣條例》已經規定,發鈔銀行必須先將所需的白銀儲備交付政府,換取政府簽發的負債證明書作為儲備憑據才可以發行鈔票。如果銀行增發鈔票,則必須交付等值英鎊儲備。」

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可看到金管局捐贈的5300多張負債證明書,每張都支持了龐大數額的鈔票發行,記錄了香港憑藉貨幣信用而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進程。

如今,香港鈔票的信譽已不需要發鈔機構負責人的簽名來背書,簽名已經成為延續歷史傳統的特色設計。(記者張歡)

微信編輯:山曉倩

監製:蔣春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e7wOW8BMH2_cNUgbS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