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廿八都能與江郎山一起做宣傳,我覺得也是一種很 成功 的案例,一古鎮一奇山。有山有水有文化,住在廿八都,再到江郎山讀山,確實是一件快事。
時間安排是很方便的:提前一晚到廿八都住一晚,還能省掉門票,早上起來好好欣賞這古鎮的風景與人文,中午到江郎山去走走,是最合適不過的安排了。
我們是要把車從 廣州 開回去 杭州 給朋友王姐,王姐還補貼車油費,年前偷閒三五天,確實是一件快事。
遇上這樣的幸運,我們四人三男一女在路上,第一站是 泰寧 ,第二站是廿八都與江郎山。
在 泰寧 是下午6點開車過來廿八都,一小時高速就到了。非常的方便。
旅程依舊在路上。
廿八都古鎮
我們是晚上7點半到的廿八都,冬季人少,再加上夜晚,這樣的平靜更適合我去欣賞去讀她。
我們把車停在遊客中心,這樣安全又實際。需要十元停車費。
古鎮不大,主街道一條,從珠坡橋進入,然後經過檢票處,就是核心景區了。
我們往前繼續走,一邊看夜色,一邊打聽住宿的事情。
看到哪間燈火開著,就問,不過這裡的住宿確實找不著像 麗江 ,或者一些非常好的民宿的地方,所以我們就只能找便宜些的住下了。
80元兩人一房間,我們剛好兩間。
住宿包括吃飯、茶、酒在這裡都有,住宿有暖氣熱水。簡單又實際。
晚上吃過晚餐後,四處走走,看看這古鎮的夜色倒也是不錯,不過可能是冬季,這裡的燈光自然不夠通明了。
古鎮的夜,沒有多餘的人,真好,安靜也是一種幸福。
四處走走,拍拍,感受一下夜色,這是我經過每一個古鎮所希望的事情,她的夜怎麼能少呢。
次日再看看清晨,那肯定是很妙的事情。
早上7點出門,本想著6:00的但有雨。
馬頭牆形式的山牆最重要的實用功能是防火,以免一家失火,殃及鄰宅,故又稱為{封火強}或{風火牆}。馬頭牆的盡端通過磚疊澀挑出牆面,這疊澀的部位當地稱之為樨頭,也是住宅外牆裝飾的重點,常常裝飾各種各樣吉祥圖案和花飾。
我特別愛看清晨的古鎮,有那種安靜,有那種清純,有那種始作的節奏,再有那種萬物甦醒的生機。
小橋如虹霓跨溪,上面長滿了綠藤,橋下水聲依依,站在不遠處的水埠上,半圓的橋拱與水中的倒影正好構成了一個圓,水波蕩漾,恍如一輪圓月,此景被叫做「楓溪望月」確是名不虛傳。
廿八都不大,但依山傍水,小橋流水人家,流水潺潺穿過古鎮,一個遺落在大山裡的夢。這些剛好是描寫著廿八都的美,自然又真情。
馬頭牆是廿八都民居最富有表現力的地方之一。它隨屋頂的坡飾層層疊落。般迭落二至三次,每層在牆頭上用小青瓦做成短檐和脊,脊上青瓦豎立排列,盡端處起翹反卷。
鵝卵石鋪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熱鬧了數百年之久。
廿八都居民既以全國各地移民為主,自然帶來各地方言,保留至今的主要有 浙南 、贛西、閩北閩南、
、徽州 的九種不同方言,小區域的方言僅幾戶人家通用,十分奇特。
南北交融的獨特風俗廿八都老街的風俗習慣、飲食文化融合了各地民俗,經過幾百年的相互同化和揚棄,形成與眾不同的特色。如婚喪節慶,親友來賀喜吃飯,每餐主人只收幾元錢的禮金,多一元都要退回。姑娘出嫁時,要在門頭掛上男方送來的豬腿,並插上一把刀,象徵婚姻關係如割不斷的「連刀肉」。
廿八都的文化底蘊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鼎盛時期,商行店鋪、飯館客棧布滿了整條鵝卵石鋪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熱鬧了數百年之久。
完好的明清古建築、 中國 歷史文化名鎮、 中國 民間文化藝術(山歌)之鄉。
古鎮的雕刻堪稱絕頂的藝術品,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手藝,正所謂巧奪天工。
精美的雕刻藝術猶如凝固的音樂。這樣的音樂在廿八都比比皆是,如同一座民間藝術寶庫,不無喧譁地在此度過了數百個春秋。
文昌 閣
300餘幅彩繪在大 文昌 閣的梁、枋、藻井間,用來激勵後代。
主體建築正殿為三層樓,閣作重檐飛角,整幢建築的木雕藝術和豐富彩畫極具特色。
所有梁、枋等以及藻井均彩繪人物、花、山水、鳥獸。全部雀替、牛腿、樘門、窗扇均以浮雕或透雕裝飾。題材豐富,形象生動。
珠坡橋
這個橋還是不錯的。
迴音壁
說話能明顯感到,很大的迴音效果。
農博錧
裡面放了很多的農具,最突出的是水車。
關帝廟
水安橋
鎮南村口,有一座跨楓溪之半圓形的單孔石拱橋水安橋。橋上建有九間橋亭,中為重檐歇山頂,建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為浙西唯一的設有古橋亭的古橋樑。
水安橋,系廿八都南關入口之所,號稱「楓溪鎖鑰」
出了古鎮,在外面拍了幾張外景,發現,鄉村的氣息特別的有味道。
田埂好美。
走,出發去江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