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李波:孩子風熱感冒、發燒、咳嗽,小兒推拿來幫忙!
感冒有寒熱之分,小兒時期,體質較弱,感冒發熱是很平常的事情,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及時的採取一些有效的輔助措施,不僅能夠促進寶寶的康復,對預防疾病進一步的發展也是極為有利的,其中小兒推拿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一、風熱感冒
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症狀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黏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風熱感冒多見於春季,外感風熱所致。中醫認為,風熱感冒是感受風熱之邪所致的表證。
《諸病源候論·風熱候》:「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於肺也。肺為五臟上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肺也。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治宜辛涼解表,發散風熱。方用銀翹散、桑菊飲、桔梗湯、上清散、菊花散等。若久而不愈,其人必虛,不得專用疏散。陽虛宜加參、術,陰虛宜加地黃、五味,倍麥冬、白芍。
二、風熱感冒病因
風熱感冒系風熱之邪侵襲肺衛,致衛表不和,肺失清肅所致。
三、風熱感冒的症狀和表現
發燒是兒童風熱感冒的主要症狀表現,而且伴有輕微的怕冷現象。另外會出現鼻塞、流濃涕、喉嚨發紅、喉嚨痛癢、咽喉乾燥、口乾而渴、咳嗽聲音重、黏稠黃痰、小便呈黃色、大便乾結、舌苔黃厚或薄黃、舌質發紅、脈搏跳動浮而快等,檢查可見扁桃體紅腫,咽部充血。
四、法則治法:
辛涼解表、清熱宣肺
五、推拿穴位手法:
(一)常用穴位
1、開天門
位置:兩眉中至前髮際成一直線。
操作:醫者用兩拇指自眉心向額上交替直推至天庭,稱推攢竹,此操作法又稱開天門。
次數:30~50次。
作用:祛風散寒,醒腦,明目。
主治:感冒發熱,頭痛,精神萎靡,驚惕不安等。
2、推坎宮
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橫線。
操作:醫者用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作分推,稱推坎宮或推眉弓,亦稱分頭陰陽(圖6-3)。
次數:30~50次。
作用:醒腦,明目,散風寒,止頭痛。
主治:感冒發熱,頭痛,驚風,目赤痛。
3、揉太陽
位置:眉後凹陷處。
操作:醫者用兩拇指橈側自眼向耳直推,稱推太陽。用中指端揉或運,稱揉太陽或運太陽。向眼方向揉運為補,向耳方向揉運為瀉。
次數:直推約30次,揉30~50次,運約30次。
作用:祛風散寒,明目。
主治:感冒發熱,有汗無汗頭痛,目赤痛等。
4、掐揉耳後高骨
位置:耳後入髮際,乳突後緣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醫者用兩拇指或中指端揉(圖6-7),稱揉耳後高骨,或用掐拿、運法等。
次數:揉約30次,運約30次,拿、掐各3~5次。
作用:清熱熄風,鎮驚安神。
主治:感冒,頭痛,驚風,痰涎,煩躁不安。
5、清肝經
位置:食指掌面末節
操作:用推法自食指掌面末節指紋推向指尖,為清肝經
次數:100-500次
作用:平肝瀉火、解郁除煩、養陰平肝、和氣生血
6、清肺經
位置:無名指掌面末節指端到指尖成一條直線。
手法:從掌面末節指紋端推向指尖為清肺經
作用:宣肺清熱,止咳化痰。
7、清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從腕橫紋起,推至肘橫紋
作用:清熱解表,瀉心火,除煩躁。
(二)咽喉腫痛加掐揉少商穴、勾揉扁桃體外方
1、掐揉少商
部位: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 寸。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氣喘、鼻衄;發熱、中暑、嘔吐; 中風昏迷、癲狂、小兒驚風;手指麻木。
手法:術者以左手握住孩子左手,使掌面向上,固定好孩子拇指,然後用右手拇指甲掐此穴3~5次,再揉100~300次。
經驗:此穴有清肺利咽,開竅醒神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咽喉紅腫疼痛,或伴咳嗽、發熱的孩子。對於急性咽炎、扁桃體炎的孩子亦可選擇點刺放血,但要由專業人士操作,以免引起感染。
2、勾揉扁桃體外方
位置:小兒扁桃體的體表投影
操作:術者右手食、中二指放於扁桃體體表投影處,用指腹輕輕勾揉之,揉100~300 次。
作用:此手法可清利咽喉。適用於急性扁桃體炎,急、慢性咽炎,腮腺炎,聲音嘶啞等。
(三)發熱重加退六腑
1、退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側自肘關節至掌根成一直線。
操作:退六腑,以食、中二指指腹,自肘關節推至掌根。
作用:清熱,涼血,解毒。
(四)咳嗽加揉膻中、揉肺腧、分推肩胛骨、揉豐隆
1、揉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間隙處,相當於兩連線之中,屬任脈。
操作:醫者用中指端揉膻中;
次數:100~300次。
作用:寬胸理氣,宣肺止咳。
主治:胸悶,喉鳴,氣喘,咳嗽,噁心,嘔吐,呃逆,噯氣。
應用:膻中穴為氣之會穴,居胸中,胸背屬肺,推揉之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
2、揉肺腧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即身柱穴旁開1.5寸。
操作:用兩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稱揉肺俞;
次數:揉50~100次
作用:止咳化痰,益氣補肺。
主治:咳嗽,痰鳴,胸悶,胸痛,發熱等。
應用:揉肺俞能調肺氣,補虛損,止咳嗽,多用於呼吸系統疾病。如久咳不愈時加推補脾經以培土生金,效果更好。
3、分推肩胛骨
位置:孩子背部兩側肩胛骨內側緣
操作:兩拇指自孩子肩胛上角,沿肩胛骨內側緣分推至肩胛下角。
次數:推50~100 次。
作用:宣肺止咳。可用來治療寒咳、熱咳、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
4、揉豐隆
位置: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側1.5寸,脛腓骨之間。
操作:揉豐隆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
次數:20~40次。
作用:化痰平喘。
主治:痰鳴氣喘。
臨床應用:揉豐隆能和胃氣,化痰濕,主要用於痰涎壅盛、咳嗽氣喘等,常於揉膻中、運內八卦等配合應用。
(五)大便干加清大腸、推下七節骨
1、清大腸,
位置:在食指橈側緣,由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用右手拇指橈側面,自虎口直推至指尖
作用:調理腸道,止寒熱瀉痢,退肝膽之火,通便。
次數:100-500次
2、推下七節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長強穴)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別稱推上七節骨和推下七節骨。
次數:100~200次。
作用:溫陽止瀉,瀉熱通便。
版權所有,轉載必須註明作者及出處,侵權必究,小兒推拿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