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中國在西部備戰的那些三線廠嗎?
三線建設是一場從1964年開始,中國進行的一場以備戰備荒為目的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電力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三線地區是一個軍事地理概念,包括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其核心地區在中國西北地區和中國西南地區。而現在,三線軍工廠,許許多多在完成了那段特殊的使命之後,或破產或轉制或異地搬遷,老廠猶如這舞台,漸漸謝幕。
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後,積極備戰的方針隨之降溫。隨著中美建交和中蘇關係的緩和,中國開始逐漸撤出對三線地區的大力投資。由於錯誤的選址和建設,三線企業效益尤其低下。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計劃,中國對效益低下的三線企業,進行了「關、停、並、轉、遷」等政策。這樣的建築,這樣的紅磚,是三線建設時期的代表。你走在深山老林,如果看見這樣成片的建築物,十有八九是曾經的三線建設廠房遺址。
這些電話機,那時候為軍工企業內線聯繫起到了非常大的保密作用,如今成為了通訊發展歷程的文物。
西安風雷儀表廠的一個裝配車間。國營風雷儀表廠始建於1966年,是中國國家航空航海軍用計時儀表的定點單位。
韓阜新,祖籍河南,六七歲時隨父親從東北兵工廠遷至西安。隨後,招工至風雷儀表廠。如今企業破產之後,返聘在該廠做門衛。他手中的儀器,就是該廠當年的王牌產品。
鄔建坤,西安風雷儀表廠退休職工,1966從上海支內來到西安。退休後,自己開修鞋鋪發揮餘熱。手中的照片是他1963年6月,被評為五好工人時的留影。
陳紹霖,江蘇揚州人,1966年從上海支內來到西安風雷儀表廠。如今從事手錶工作77年,他耳聰目明還自己開著修表門市。
王振來,生於1921年3月,祖籍寧波。1966年響應中國「支援三線建設」號召,從上海金屬錶帶廠來到西安風雷儀表廠,90年代廠子破產之後,和他一起來的老鄉大都回到了上海,他卻永遠留在了這裡。回不了故鄉或許成了他的遺憾。
已步入50後的王誠、巴素芝夫婦,一家幾代三線情緣,他們在西安風雷儀表廠廢棄的廠房裡拍攝懷舊照。
三線建設是一場出於國防軍事背景的區域工業化過程,其規模遠超於中國在八年抗戰時期(1937-1945)的沿海工業內遷以及之後的西部大開發(始於2001年)。貴州綏陽的3535廠也是其中的一個。3555長的大禮堂,這個當地農民在七十年代參與修建了這座建築,現在廠址搬遷至遵義之後,他又參與拆遷。他說這種感覺五味雜陳。
貴州綏陽3533廠一住宅樓的廚房,主家在搬遷至遵義之後,牆體斑駁陸離。
這樣的場面,在這種三線建設者居住過的住所較為普遍。說明當時主人想急於離開已經呆了幾十年的深山中,他們來自大城市,要回歸大城市。
貴州綏陽,3533廠老廠區遺址。習三寶,是西安市人,六十年初姐弟3人隨父母建設三線來此,直到現在。
貴州綏陽,3533廠。儘管新廠已搬遷到了遵義,潘先生仍堅守在這裡。他說「我就是六十年代毛主席號召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從江蘇來的。」
2015年3月5日,四川錦江油泵油嘴廠,如今搜集起來的上百枚各種章子,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年代的產物。
四川錦江,倪同正於1949年出生在上海,1970年從上柴支內到四川錦江油泵油嘴廠。廠子破產之後,現居上海,主編《錦江歲月》及《三線風雲》等著作。
倪同正再次回到四川錦江油泵油嘴廠,這裡的好多廠房都是他們自己建造的,看著廠子如今的滄桑,令他想起七八十年代的輝煌,禁不住觸景生情,哭了起來。
倪同正其實只是幾百萬三線建設者的一個縮影,他此刻坐在曾經熱火朝天的車間裡,感慨萬千「人呢?你們都到哪兒去了?」星轉斗移,物是人非。
三線建設時期的重慶816廠,號稱世界最大地下核工程洞體,這是101反應堆8樓大廳。該廠建設歷時18年,至80年代初,還未使用,因國際國內形式發生變化而放棄建設。
位於重慶市涪陵區白濤烏江河畔上的世界最大地下核工程816洞體外的招貼畫,呼籲「不要戰爭,要和平」。有專家說:816工程因和平而建,又因和平而停。
貴州六盤水首鋼水鋼,儘管也經歷的三線企業的轉型大潮,他們還是挺了過來,進入現代化時期,一個工人要看護多台機器。
如今,攀鋼已成為中國國內城市軌道建設的最大供貨商之一。
半個多世紀過去,攀鋼生生不息,不過像他們這樣一直沒有轉產的並不多。
對於中國全國範圍內經濟建設而言,三線建設相應的成就非常有限,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由於其低效率的指導方針和經營模式,因此西方學者認為是「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進行了一場錯誤的建設」。
不過另一方面,三線建設有效的縮小了東西差距。1963年,西部雲、貴、川、陝、甘、寧、青七省的工業總產值占全中國的10.5%,到1978年上升到13.26%。三線建設改變了很多落後地區的面貌,許多交通不便甚至與世隔絕的地區通過大三線建設得以與外界聯繫了起來,開始步入工業化時代。
窗還是那扇窗,歲月流逝,主回他鄉,有多少國防往事,需要後人繼承發揚。
上世紀60年代,在陝南洛南縣衛東鎮雲集了4個「三線」軍工企業4310廠、4320廠、853廠、895廠,以及406醫院即「四廠一院」先後遷入衛東,它們同屬那個特殊年代的「三線建設」。
這些三線廠曾經是商洛的驕傲。這些廠區依山而建,數萬人工作、生活在這裡,使整個衛東成了一片沸騰的紅色熱土。在人們的記憶里,這裡被稱為商洛的「小香港」,當時堪稱豪華奢侈的職工家屬樓、子弟中學、劇院、浴池、子弟幼兒園、燈光球場等,成為人們競相參觀、遊覽的「景點」。
「三線廠」搬遷後,這裡的輝煌已經不在,當年在這裡工作、生活過的許多人仍陸續回來,緬懷當年的紅色歲月。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吹雨打,從近乎破敗的廢墟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它昔日的風采。
陝西洛南縣衛東鎮,曾經是三線廠房密集區,自九十年代搬遷至西安之後廠址荒廢。這間大禮堂,如今被個體戶租賃下來養雞。
洛南衛東鎮,一間廢棄的三線廠房,如今成了當地農民的牛圈。窗里的老黃牛,默默的看著外面。其實,老黃牛就是三線建設者奉獻精神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