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有潮水之處,皆有潮人」
潮汕人,被譽有
「東方猶太人」美譽之稱
在很多人眼中的他們,勇於冒險,善於經商,勤勞智慧,又有超強的血緣親情和鄉土意識。其實,潮汕人特有這種特性跟歷史,地理,人文都有很大的關係。
01
—
潮汕的前世
中原漢人開始南遷進入潮汕,始自秦漢時期,此時但僅是零星遷入。
直到唐代,潮汕地區仍是蠻荒之地,多瘴氣,江河多鱷魚,山上老虎出沒。
宋代之後,中原漢族移民才開始較大規模遷入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在南宋末年,十幾萬閩南的莆田人集體移民到潮汕地區。
據史料記載分析,中原移民遷入的潮汕人,這有三個重要的來源:
一、宋代師官落籍;
二、南宋末年隨二帝南逃的軍民,有部分散居在潮汕;
三、元末明初,由閩贛遷入的家族。
其中規模最大的還是「舉室南遷」,即以姓氏為代表的整個家族集體遷徙。
現在潮汕許多鄉村都是同一姓氏的鄉村,許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以及眾多族譜的記載,都表明潮汕先民的遷徙,主要是整個家族集體遷徙。
(潮汕傳統民居的門匾)
--------由門匾便可看出,此家人為朱氏後代。
匾額的歷史悠久種類多元,現今潮汕鄉村十分常見的老屋門匾是其中反映了傳統的倫理觀念和宗法觀念的匾額。對於潮汕人來說,門匾不僅僅是門面的裝飾,更是一種崇祖意識的流露。
潮汕人從中原遷移而來,分支別居的潮人在離開自己的親人和祖居地,以自建居住地為載體,以姓氏郡望、堂號、祖地和先賢的相關信息為題,把有關於祖先的姓氏、成就等濃縮為四個大字,鑲嵌在自家大門額上。
總的來說,門匾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社會影響力。
從中原遷室,背井離鄉,去開拓一個新的家園,這無疑是需要舉氏族團結之力,因而潮汕人的家族觀念和血緣親情才如此濃烈。
02
—
潮汕的今生
從宋元開始,遷入的人口達到一個巔峰的狀態,人口密度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從地圖上看潮汕地區的地勢,三面環山,一面環海,丘陵地帶,而耕地面積過少,人口又多,遠遠滿足不了人口的溫飽。
靠山的人大多性格沉穩,靠海的人敢於冒險。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潮水邊長大的潮汕人民們,從小就經歷了大風大浪的洗禮,勇於拼搏,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人的性格品質,
此時,在困苦的近代,地少人多的潮汕大地,倒逼著許多家庭不得不骨肉分離,出海闖蕩。
為了生計,許多先輩與商船下南洋發展,勇於拼搏的潮人開始了自己的遠洋經商之旅,從而也成就了大批的華僑和華人,成就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精神。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具有歷史代表意義的紅頭船。
紅頭船精神
船頭油刷硃紅色,清代潮州(今潮汕地區)從事遠洋貿易的商船。
紅頭船是從潮汕開始起航駛向世界的,是廣東潮汕的一個重要的象徵。紅頭船曾經是中國同世界各地經濟和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各地華僑同祖國聯繫的紐帶。
因著這紅頭船,潮汕也成為出名的僑鄉,有著大批的華人華僑,目前全球潮州人分布情況按本土潮汕:潮外海內:港澳海外分布幾乎契合1:1:1的比例,潮汕人總量在3000萬~3500萬之間(其中潮汕華僑的總數達1100多萬(包括僑裔在內接近1700萬)),主要分布區為: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越南、印尼、菲律賓、澳門、法國、美國、澳洲、加拿大、英國、韓國、日本、南非、緬甸等地。
潮汕有句俗話,寧願睡地板,也要當老闆。
本著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無論是出門在外漂泊的遊子,還是在家鄉工作的人,辛勤刻苦,總是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優秀品質。有人說,潮汕人骨子裡有著一個經商的意念,不可否認,潮汕人寧願自己開間小店,每天勤勤勤懇懇地勞作著,也不願意去過寄人籬下安穩工作,這一點,還是跟潮汕人拼搏努力有關係,相信自己,靠著自己的雙手,為著未來而去奮鬥。
一提起潮商,我們就會想起來了李嘉誠,馬化騰等等首富,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代表,大多數的潮商只是個小小的老闆。
但是這些人扎推,往往就可以引領一個市場。比如深圳早期的華強北電子市場,廣州的永福汽配城,大批的潮汕人,可謂說,基本壟斷了這個市場。
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
廣州汽配城
潮汕人特有的經商頭腦和刻苦精神,造就了一個個的商業傳奇,但這個不止是終點,潮汕民族的偉大之處在於不斷的拼搏和專研。或許你只聽說過潮汕人是東方的猶太人,卻不知道其背後的故事。
凡有潮水之處,皆有潮人,還有很多事情尚未講訴,剩下的再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