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李波:脾胃傷百病生,養好脾胃不生病,小兒推拿強健脾胃
中醫學認為,脾為後天之本,兒童生長發育全靠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提供所需營養物質,而小兒脾常不足,脾胃功能較差,再加上飲食寒熱不辨,饑飽不知,因此很容易使脾胃功能失調,出現積食、嘔吐、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疳積等消化系統疾病,進而影響兒童的正常生長和發育。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脾胃不好,不知道應該怎麼調理,今天小兒推拿李波老師和大家分享幾個調理寶寶脾胃最常用的小兒推拿手法,家長平時在家裡就可以給孩子做做,簡單易學易操作。
1、補脾經
位置: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
操作: 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直推
次數:100~500次。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濕熱,消食積,化痰涎。
2、揉板門,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魚際平面。
手法:以指端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做揉法,稱揉板門。
次數:100-500次
作用:清熱涼血,止血除煩,消食化積,具有升降之功。
3、掐揉四橫紋,
位置:手掌面,第二至五指節第一指間關節之橫紋。
操作:掐四橫皺: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繼而揉之。
次數:掐3~5次;推100~300次。
作用:退臟腑之熱,調和氣血,消脹散結。
4、順運內八卦
位置:以手掌中心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畫一圓圈,八卦穴即在此圓圈上
操作:順運八卦,又稱運八卦。用拇指面自干向坎運至兌為一遍,在運至離時輕輕而過。
次數:運100~500次。
作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行滯消食,降氣平喘,止嘔止瀉,清熱發汗,平衡陰陽。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嘔吐,泄瀉,腹脹,食欲不振,惡寒,發熱,驚惕不安等症。
5、揉中脘,
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劍突至臍連線的中點。屬任脈。又指中脘部。
操作:醫者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端或掌根按揉,稱揉中脘。
次數:揉或推約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脹,食積, 嘔吐;泄瀉,食欲不振,噯氣等。
6、分腹陰陽
位置 :在中脘穴與兩脅下之軟肉處。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氣消食。
主治: 身熱腹脹,停乳積食,胸悶,消化不良,傷食,嘔吐,噁心、腹痛。
操作:術者兩拇指自孩子中脘向兩旁斜下分推之,稱分推腹陰陽或分腹陰陽。
次數:推100~300 次。
7、順摩腹,
位置:腹部
手法:術者用掌或四指摩腹部,稱摩腹,摩300~500 次。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
主治: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食積,消化不良,便秘,厭食,傷乳食瀉。
8、按揉脾腧胃腧,
位置:脾腧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腧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用揉法。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祛濕,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
次數:50-100次
9、按揉足三里、
位置:外側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操作:用拇指端按,稱按揉足三里。
次數:20~30次。
作用:健脾和胃,強壯身體。
主治:腹脹,腹痛,嘔吐,泄瀉,下肢痿軟等
版權所有,轉載必須註明作者及出處,侵權必究,小兒推拿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