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是四川的都江堰,跟團游到都江堰景區時,導遊再三叮囑,在這裡,你不好好聽講解,就等於白來一趟。
「和」是中國人最智慧的生存法則,中國古人提出「天地人和」,主張人與天地、與自然和諧共生。儒家創始人孔子「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把治國處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歸納到一個「和」字。「和合」文化根植在人們心中,成為做人做事的標準。
在四川的西北,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都江堰。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沒有修建一道攔水壩,而是利用山形水勢築就。漫長的時光中,都江堰不僅締造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輝煌,更為成都平原帶來了平安和富足。
兩千多年前,岷江肆虐成性。從高原奔流而下的江水進入成都平原時,由於地勢高低懸殊,衝擊力巨大,常常造成災禍。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郡守,決定在這裡建造一座引水工程。如何不與自然對抗,而用疏導的方式治理水患,讓李冰頗費心思。有一天,他來到玉壘山下,發現江心臥著形如一條大魚的沙洲,忽然從中得到啟發。
岷江除了峽口以後,經過山邊過來,就形成了一個環形的彎道。這個彎道就比較好利用。岷江在進入平原的最後一個彎道時,水面變寬,如果順應沙洲的形狀建一座分水堤就可以把江水一分為二。然而,要在水流湍急的江水中心建一座堅固的堤壩,談何容易。
剛開始,李冰採用江心拋石的辦法,但石料剛剛投進去就被水流沖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一個羌族小女孩的竹簍中想到了辦法。小女孩洗衣服沒注意,背簍就被沖走了。小女孩急中生智在河邊順手撿起一塊石頭扔進水裡,石頭落在背簍里,背簍下沉了,就停在了水中。受到啟發的李冰立刻召集來許多篾匠,他們就地取材編制竹籠,再裝滿卵石,一個個沉入江底,修建成了被稱為「魚嘴」的分水大壩。圖為都江堰景區入口處的裝滿卵石的竹籠。
「魚嘴」像一條巨鯨臥在江心,當江水流到此處時,自然分成了內、外兩江。外江用於排洪,內江則流入成都平原,用於灌溉。歷經18年的艱苦修建,由魚嘴、寶瓶口、飛沙堰組成的引水工程才全部竣工,完美實現了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灌溉的功能。都江堰人把它總結了一個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意思就是遵循自然規律,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
都江堰修好之後,飽受水患困擾的岷江兩岸成為了「天府之國」。從各處招募的堰工就地安居。兩千多年的漫長時光中,都江堰早已與周圍的山川河流融為一體,宛如天成,讓這裡的人們在山水和睦間,能夠盡享稻花香里說年豐的喜悅。
為了紀念李冰父子,人們修建起了「二王廟」世代供奉。先人們與萬物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也由此融入這方水土,傳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