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言文賞析——《姚坦直言血山》

2021-01-21     天天文言文

原標題:經典文言文賞析——《姚坦直言血山》

原文

王,帝第五子元傑也。嘗作假山,召僚屬觀之,眾皆褒美,獨坦俯首。王強使視之,坦曰:「但見血山,安得假山?」

王驚問故,坦曰:「坦在田舍時,見州縣督稅,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滿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時帝亦為假山未成,聞之亟毀焉。

注釋

  1. 帝:指宋太宗趙光義。
  2. 嘗:曾經。
  3. 僚屬:下屬官吏。
  4. 褒美:讚揚稱好。
  5. 俯:低下。
  6. 但:只。
  7. 安得:怎能,哪能。
  8. 何:什麼。
  9. 亟(jí):急,趕快。

譯文

益王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第五個兒子趙元傑。趙元傑曾經造了一座假山,造成之後召集下屬官吏來觀賞。眾人都稱讚這座假山好看,唯獨姚坦低頭不看。益王硬要讓他看假山,姚坦說:「我只看見一座血山,怎能是假山呢?」

益王感到很驚訝,問他這樣說的原因,姚坦說:「我在田間時,看到州縣的官吏督促百姓交稅,上上下下的人都很著急,父子兄弟被鞭打的痛苦不堪,血流了滿身。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的賦稅建成的,不是血山是什麼!」當時太宗皇帝也在建造假山但尚未造成,聽到了姚坦的話急忙令人毀掉了假山。

文言知識

固定詞組與句式:固定詞組有「奈何」、「有以」、「無以」、「孰與」等。上文「安得假山」中的「安得」,也是固定詞組,解釋為「怎能」、「哪能」,句意為怎能是假山。又如,「其無以應」,意思是他沒有什麼用來回答。「孰與」是表示比較的,如「吾孰與友人美」,意思是我跟友人比,哪個漂亮。

固定的句式有「不亦……乎」,意思是「不也是……嗎」。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還有「得無……乎」,意思是「莫非……吧」,如「得無有人誣乎」,意思是莫非有人在誣陷吧。

說「亟」與「急」:這兩個字古代不同音,普通話同音。二字都有緊迫的意思,但使用時有如下區別:

「急」是形容詞,多用於名詞前作定語,如急流、急症、急性子;有時也能修飾動詞作狀語,如急診、急救、急離等,但強調緊迫的程度沒有「亟」那麼深;「急」也可以作補語,如催得急。「急」還可指人的心情,如「急切地問」不能說成「亟切地問」。

「亟(jí)」用作副詞,只能作狀語,多用於動詞前,如亟待解決、亟須糾正、亟亟奔走等。此外「亟」帶有書面色彩。

亟又音qì,表示屢次、多次,這個意義與急無關。

出處

《綱鑑易知錄》

文化常識

《綱鑑易知錄》:該書是清代學者吳乘權編輯的史書,初刻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

《綱鑑易知錄》不是原創作品,是以他人著作為基礎改編而成。全書共107卷,180多萬字。上起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時代,下迄明王朝滅亡,其間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都有簡略的記載,是綱目體通史。由於紀事簡明,頭緒清楚,使人一看瞭然,所以叫做《易知錄》。

啟發與借鑑

姚坦一生愛憎分明,忠直敢諫,主張正義,執政為民,是我國宋代不可多得的廉正官員。他不畏權貴,剛正不阿,疾惡如仇,令後人無比敬仰和推崇。

一個人敢於站出來說話,憑的不僅是對自己的信心,還有對所說內容的把握,這源自於他們心中涇渭分明的原則性。

(本文完)

每天一篇文言文,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7VQI3cBubk3rjNbVD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