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蘇聯/俄羅斯戰略飛彈型號的朋友可能很容易把"白楊"飛彈和"白楊M"飛彈弄混,這起始是兩種不同型號的洲際戰略飛彈,不過"白楊M"是蘇聯軍方在"白楊"飛彈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而研發的新式飛彈,"白楊M"和"白楊"最大的區別在於"白楊M"是單彈頭設計,而原本的"白楊"飛彈是多彈頭設計。"白楊"飛彈北約代號SS-25"鐮刀",是世界上第一款公路機動的洲際戰略飛彈。該飛彈長度為19米,彈徑1.8米,飛彈起飛重量35噸,最大射程9976公里,飛彈命中圓機率偏差(CEP)260米,可以攜帶多枚30~50萬噸TNT當量的分飛彈頭,飛彈最大載荷為760公斤。"白楊"飛彈性能上和美軍現役的"民兵3"洲際飛彈類似,除了射程上比民兵3飛彈要短一些外,其他技術參數二者大致相當。
在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美軍的戰略轟炸機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相對於蘇聯而言占據明顯的優勢,因此美軍主要發展空基和海基的戰略核武器,陸基戰略武器在美軍的"三位一體"核力量中是最弱的一方。如今美國僅剩民兵3一種陸基洲際飛彈。但是和美國不同,由於蘇聯在航空技術和潛艇技術方面,特別是潛射飛彈方面一直和美國有較大差距,因此蘇聯更加看中陸基戰略飛彈的威懾能力。為此,蘇聯曾經研製過多款陸基戰略飛彈,其中不僅有井式固定發射的SS-18巨型戰略飛彈,還有利用鐵路機動發射的SS-24"解剖刀"和公路機動發射的SS-25"鐮刀"等多種型號的戰略飛彈,而這個北約稱為"鐮刀"的戰略飛彈,就是"白楊"。
冷戰時期由於蘇聯的戰略飛彈一直不如美國成熟,因此蘇聯採用的類似我國的"小步快跑"的辦法,通過研發多種型號的彈道飛彈不斷促成技術的成熟,也由於更新換代較快,所以蘇聯的戰略飛彈普遍壽命不長,例如UN-100、R-36M、RT-23、RT-2PM等飛彈的壽命普遍在10年左右,和美國民兵3飛彈長達30年的設計壽命相比,蘇聯戰略飛彈確實還有較大的技術差距
但是計劃終究趕不上變化,1991年12月,曾經的紅色帝國蘇聯轟然倒地,國家的崩潰,讓已經接近設計壽命的各種戰略飛彈根本無法按期退役,只能設法延壽。特別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大部分"遺產",但是經濟衰退,工業產業鏈崩潰,科研產業鏈斷裂等等問題導致俄羅斯根本無法及時更新蘇聯遺留的龐大核武庫。儘管在美俄之間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的基礎上,俄羅斯早已把核彈頭從蘇聯時代的3萬多枚削減到如今的4000多枚,但是依然無法替換全部的戰略飛彈,所以這些設計壽命僅僅10年,且1985年就已經服役的"白楊"飛彈已經為俄羅斯默默站崗超過30年!
本次試射"白楊"飛彈成功,確實顯示了蘇聯時代戰略飛彈過硬的可靠性,這一點不容置疑。但是反過來看:原本在90年代中後期就該退役的飛彈,一直修修補補,到今天還在持續服役,這樣的核武庫實在是讓人不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