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和開拓者連發展聯盟球隊都沒有,那他們如何發展球員呢?

2019-11-26     楊毅侃球

2015年季後賽第一輪,我們的對手開拓者隊遇到了麻煩(文章作者當時供職於孟菲斯灰熊隊)。他們在得分後衛上的第一和第二選擇都傷了,韋斯·馬修斯因為跟腱問題賽季報銷,賽季中期剛交易來的阿隆·阿弗拉羅因為肩膀問題整個系列賽只打了60分鐘。

在這種情況之下,開拓者臨時啟用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二年級生——CJ·麥科勒姆。結束了四年的大學生涯之後,麥科勒姆在其新秀賽季里出場寥寥,表現也平平無奇。到了14-15賽季,雖然他參加了62場常規賽,但也基本上都處於輪換的邊緣。

常規賽階段四次面對灰熊,他有兩次都是DNP(無法出場)球員,還有一場只打了5分鐘,1分未得。

然而在那一輪系列賽的5場比賽中,麥科勒姆搖身一變成了開拓者最好的球員之一。在我們對利拉德和阿爾德里奇採取了針對性(當時證明也很有效)的防守之後,斜刺里殺出一個麥科勒姆,他狠狠地折磨了我們一通——他場均得到17.7分,三分線外23投11中,險些延長了系列賽。

這不是開拓者首次臨時啟用新人並獲得成功,當然也絕不是最後一次。本賽季,同樣的事情正在安芬尼·西蒙斯身上發生。這位二年級生在去年一共只出場了141分鐘,其中48分鐘來自於垃圾時間,但現在他是開拓者的關鍵輪換。

更加令人感到詫異的是,開拓者新人輩出,可他們卻沒有一支發展聯盟球隊。聯盟里這樣的球隊有兩支,另一個是丹佛掘金。

此處一個略有爭議性的觀點,有人說:這倆隊是目前聯盟所有球隊里最擅長培養年輕球員的(馬刺:我第一個不服)。

許多NBA球隊都在鼓吹G聯賽對於球員發展的重要性,但是這兩支球隊用結果打了他們的臉。在過去的六年里,開拓者培養出了CJ·麥科勒姆、邁耶斯·倫納德、哈克萊斯、阿倫·克拉布、傑克·萊曼、扎克·科林斯、普拉姆利、帕特-康諾頓、內皮爾、安芬尼·西蒙斯等人,他們紛紛進入各支球隊的輪換陣容,有的還成了球星。

同時,丹佛掘金則有約基奇、加里·哈里斯、馬利克·比斯利、蒙特·莫里斯、埃爾南戈麥斯、克雷格……。我們不要忘了,還有一些兩支球隊共同培養出來的球員,比如在2015年從開拓者到掘金的威爾·巴頓,以及2017年從掘金到開拓者的努爾基奇。

雖然以上這些人當中也有樂透秀球員,比如麥科勒姆,但更多都是起點並不高的年輕人,比如第2輪11順位的約老師。他們並沒有壓倒性的才華,但在職業生涯初期,卻從不缺少妥善的培養和照顧。

他們中的不少人都在剛入聯盟時遭遇痛苦的掙扎。加里·哈里斯的新秀賽季堪稱災難,投籃命中率只有3成;傑克·萊曼的第一個賽季甚至還不到3成,第二個賽季有進步,漲了0.06%;比斯利在新秀賽季因為骨折錯過了大部分的比賽;莫里斯的頭一年只出場了3次;克拉布整個新秀賽季只得到33分,康諾頓比他好點,多3分……

然而他們中的所有人,沒錯,是所有人,都在兩到三年內得到了明顯提升。

如果我們深入考慮一下,雖然開拓者和掘金都在培養年輕人這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方法卻不太一樣。開拓者沒有特定的球員發展教練,他們成功的關鍵是挖掘大學高年級的球員;而掘金則有球員發展教練,他們更專注于海外球員和傷病案例。

不過他們也有共同點:

1、球隊上到高層,下到教練組,都對球員做出了幫助他們發展的承諾

2、他們都不缺乏耐心

正如同開拓者籃球運營總裁說的那樣:無論如何,我們總會給球員三年機會。球隊在選人的時候會很慎重,但是一旦選定了,就會堅定的培養。

自從2013年6月蒂姆·康納利擔任掘金隊總經理以來,球隊就致力於花大力投入到選秀和球員發展之中,結果就是掘金從一支時常獲得樂透秀的球隊變成了上賽季的西部第二。

掘金的戰術體系始於主教練馬龍,但是日常球員的發展是助理教練約翰·貝克特的職責所在。貝克特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研究模擬比賽的訓練,他總會開發出一些新的比賽方式,應用到訓練中。比如模擬2v2或3v3的比賽,在籃下得分值3分,在底角命中得分值5分,通過這種方式來改善球員的進攻選擇。

馬龍和貝克特之間保持著實時的溝通,比如有些球員在比賽中做的不好,馬龍當下就會轉身向替補席上的貝克特說:「這位球員需要在訓練中提升左手」、「那位球員需要好好練練擋拆」。有的時候馬龍在飛機上看錄像,做完分析之後,他會第一時間打電話給貝克特,告訴他未來訓練中的提升重點。

往往貝克特會馬上拿出小本把主教練的吩咐記下來,然後立刻針對性的調整訓練計劃。

其實掘金也曾經試圖組建一支G聯賽球隊,可後來他們發現這件事超出了自己工作的擅長範圍,所以他們決定改變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說,掘金和開拓者沒有發展聯盟球隊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把球員派到任意一支發展聯盟球隊中去鍛鍊。可供選擇的範圍大了,就很容易找到適合年輕球員的位置。

不過話說回來,人家無緣無故憑什麼要為你培養年輕人?所以這就需要他們做出大量的工作。有的時候為了一個合適的位置,掘金甚至不惜把球員「發配」到遙遠的東部(上賽季距今讓泰勒·萊德前往華盛頓打發展聯盟比賽)。目前,波爾正在為風城公牛隊(公牛隊下屬)效力,錢查爾正在為伊利海灣鷹隊(鵜鶘隊下屬)打球。

波特蘭的奇葩之處在於他們曾經有過一支發展聯盟球隊,不過他們在2014年終止了與該球隊的合作,此後就一直不打算增設發展聯盟球隊了。

開拓者總經理奧爾什認為讓球員身處NBA球隊,比讓他們去發展聯盟多比賽更重要。

「讓年輕人跟主力隊員一起訓練、用一樣營養師、吃一樣的飯菜很有必要,」奧爾什說,「讓安芬尼·西蒙斯每天跟在利拉德和CJ·麥科勒姆身邊,跟他們近距離接觸,其中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他所學到的東西要遠比在發展聯盟打30分鐘比賽重要。毫無疑問,前者更有價值。」

奧爾什還指出一點,NBA球隊里的教練必然要遠好於發展聯盟球隊的教練,讓他們去訓練球員顯然更能幫助年輕人成長。

不過話雖如此,跟掘金一樣,必要的時候,開拓者也會把球員派到其它球隊的發展聯盟球隊鍛鍊。比如安芬尼·西蒙斯上賽季就在阿瓜卡連特隊(快船隊下屬)打過4場球。

奧爾什說:「我們並不會對發展聯盟全盤否定,因為我們也在利用它。發展聯盟也有其獨特的價值,可以在一些情況下彌補我們的工作。」

對於發展聯盟球隊,我覺得自己很有發言權。有一年,聯盟在內華達州里諾市幫我們找了一個下屬球隊,我很想問問當時負責這項工作的人:您看過地圖嗎?從孟菲斯市到那裡,幸運的時候只需要轉一次機。

後來我們又在愛荷華州的梅因市找到了另一隻球隊,這次好一點,雖然也需要轉機,但起碼我們跟發展聯盟球隊處於一個市區了。但是這依然遠遠不夠,因為有時候如果我們有球員傷了,需要從發展聯盟臨時調一個替補過來。可能他還沒趕到,受傷的球員就傷愈了。

顯而易見,這兩支發展聯盟球隊也就沒有幫到我們什麼大忙。所以說,用好發展聯盟就能發展球員,用不好的話說不定會成為累贅,白白消耗俱樂部的資源。

球員的發展是一件充滿了不確定性的事情,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掘金和開拓者找到了合適的方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wtZqm4BMH2_cNUgYx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