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用藥越死魚?魚病久治不愈原來是這幾個原因

2019-11-15     水產養殖小貼士

在水產養殖的過程當中,養殖者大部分都會遇到水生動物發病,導致死亡,通過自行診斷或者尋找他人等途徑診斷後再給藥。但很多時候會發現,連續用了幾天藥,卻沒有效果。在實際生產中,導致治療方案無效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魚病診斷不準確

對於導致魚類死亡的病因診斷不准,或者存在併發症的情況下,對於導致魚類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因診斷錯誤,常見的有把應激性出血當細菌性出血治療的,把草魚病毒性出血細菌性敗血症混淆的。反覆消殺,最後卻越死越多。

再比如以爛鰓病為例,爛鰓病的共同症狀:發病後病魚遊動緩慢,食欲不振,上下竄游;死亡後有的鰓絲腐爛,有的成花瓣鰓,有的鰓部「開天窗」。

但是,引起爛鰓病的原因卻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寄生蟲引起的爛鰓病(如指環蟲,車輪蟲,杯體蟲等),細菌性爛鰓,其他疾病繼發感染引起的爛鰓症狀(如腸炎病、營養不良引起的爛鰓),還有水質惡化引起的爛鰓症狀,等等。

如果不能對病因做出準確的判斷,僅憑爛鰓病的魚鰓表現出的腐爛症狀就簡單診定為細菌性爛鰓,就很難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藥物的質量不穩定

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要保證治療的效果,質量可靠的藥物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行業裡面,有於漁藥和水產動保行業的不集中,加上非藥品一直處於監管的真空地帯等眾所周知的原因,很多國標藥物(如聚維酮碘,五倍子末等)都無法保證質量。更不消說諸如過硫酸氨鉀等企標的產品了。

很多人以為在使用國標抗生素的時候,成分和標準都是一樣的,買哪個廠家的最終使用效果都一樣。其實不然,不同的廠家的生產工藝不同,抗生素的晶型和生物利用度不同。藥物最終體現出來的臨床效果差異非常大。

在水生動物疾病治療的過程中,看魚病的人就算是華佗再世,如果沒有質量可靠的藥物,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不同廠家聚維碘酮之間的對比,很多國標聚維碘酮含量不足)

病原微生物的耐藥性和抗藥性

隨著近年來魚病問題越來越嚴重,很多養殖戶都非常重視魚病的防治了,意識到防重於治的原則,但大多數養殖戶的做法是發現魚稍有異常不分病種病情就開始用藥,不是用殺蟲藥就是殺菌藥,並且用藥的劑量往往超出正常的一倍甚至更多,導致魚類的抗藥性和藥物殘留問題越來越嚴重。

在養殖的過程中,由於診斷設備的匱乏,無法做到精準判病和準確給藥。治療的過程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預防使用藥物時採用治療性藥物及劑量,長期使用一種治療藥物,造成藥物對病原體的敏感性逐漸下降。導致藥物用量小了沒有效果,用量增大了又怕導致魚類中毒,造成藥害事故屢屢發生。

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治療魚病,病原體也容易產生耐藥性。長期使用一種藥物防治魚病開始效果會很好,但是時間長了以後藥效往往會減弱,這是因為病原體對藥物產生了抵抗力,即耐藥性。因此,要不定期的更換藥物的品種進行交替使用。

治療時間過短,療程未夠就停藥

如果用藥療程不夠,致病菌得不到徹底的殺滅,反覆感染魚體,最終也會產生耐藥性。有些養殖戶在魚得病後不及時用藥或有時在病情稍有穩定後就停止用藥,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很多疾病從用藥治療到治癒都有一個過程,魚病的治療也不例外,一般都需要一個療程或更長一段時間的連續用藥。因此,用藥後發現死魚減少或停止,還應該繼續用藥一段時間以確保療效,否則,病原菌就有可能在含有較低藥物濃度的機體內頑強生長、繁殖,逐步產生耐藥性,甚至發生變異,給今後完全治癒帶來困難。

病程已經進入晚期,無力回天

在高密度養殖的過程中,常常出現預防不重視,處理不及時,等魚病入膏肓了,出現嚴重問題時才"急時抱佛腳"。比如爛身病嚴重時,已見體表深度潰瘍,肝臟已經呈豆腐渣樣等嚴重病變。在這種情況時,基本上屬於不治之症,治癒的希望已經非常渺茫。

很多疾病進行到了晚期,如叉尾鮰套腸病等,病魚以及不能開口攝食,經過誘食仍不開口,治療的時候只能通過外用藥,吸收到機體內的部分非常少。治癒的希望已經非常渺茫。

在養殖過程中,應該及時巡塘,管理,發現問題,及早進行針對性的處理,為有效的治療贏得時間,對於基層水產養殖疾病的治療非常關鍵。

(已經嚴重潰瘍的病魚)

環境對藥物效果的影響

環境因素對藥物作用的影響在水產動物尤為明顯,特別是外用藥。如治療車輪蟲病全池遍灑硫酸銅的濃度隨水溫、pH、有機物含量等而改變;在夏天一般全池遍灑濃度為每立方米水體中放硫酸銅0.5克,而在冬季放1.4克才將病治好,如在夏天放此濃度,魚很快就都死亡了。

水體的pH值對於藥物的效果也會有明顯的影響。在鹼性條件下,漂白粉溶於水形成的次氯酸離解成次氯酸根離子,殺菌效果下降。又比如,鹼性條件下,敵百蟲轉化成劇毒的敵敵畏等。

再比如,枯草芽孢桿菌在水體溶氧充足的條件下才能大量增殖。光合細菌在光照充足時使用,效果會更好。

在水生動物疾病的防治過程中,雖然「預防為主,防重於治」,在實際生產中,在魚病的處理原則上,以治療為優先還是預防優先,絕大多數人選擇的是前者,理由也非常充分,因為,所養魚當前一點問題的跡象都沒有,預防用藥,不是錢往水裡丟(錢花了,沒見任何直接效果)嗎?持這種心態來處理魚病,結果是非常可怕的,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錢沒少花,還連帶死了更多的魚,經濟損失更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rJZcm4BMH2_cNUgZ9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