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受賄後集體舞弊,中舉者不會背《三字經》,康熙下令處死

2020-07-26     我說今史

原標題:考官受賄後集體舞弊,中舉者不會背《三字經》,康熙下令處死

考官受賄後集體舞弊,中舉者不會背《三字經》,康熙下令處死

大家都說滿清「天朝上國」死於「閉關鎖國」,這我不否認。但我認為,科舉腐敗,導致滿清各級官吏不學無術,沒能吸納優秀人才治國理政,進而導致官場腐敗,這是滿清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

科舉舞弊案自古有之,尤其是在滿清王朝時期,科舉舞弊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科舉考場的行賄受賄風氣越來越盛,導致天下那些有著真才實學的考生無法通過科舉考試的途徑步入官場,我們所熟知的撰寫了《聊齋志異》的蒲松齡就參加過了很多次的考試,但就是考不取,滿清時期許多後來被我們所熟知的、留存青史的大文人,都是科舉考場的失意者。

在科舉考場作弊風氣盛行的滿清王朝,通過考生行賄、考官受賄而「金榜題名」的許多考生,簡直就是不學無術,甚至連斗大的字都不識幾個,卻能夠通過層層考官的選拔考核,最終還進入到各級衙門為官。康熙朝的一個科舉舞弊案中,中舉者不會背《三字經》、《百家姓》等基本的東西,這裡說他們不會背《三字經》、《百家姓》,是說剛剛背了幾小句就出錯、就背不下去了。讓這樣的人為官,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公元1712年(康熙50年),在江南選拔鄉試的結果公布後,導致群情激憤,在這次朝廷主持的考試當中,中舉者都是當地的一些有錢人,尤其是那些最有錢的鹽商的子弟「集體中舉」,反而倒是那些飽學之士、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文人卻統統「名落孫山」。

這樣的情形,導致江南「名落孫山」的數百「秀才」集會進入學宮進行「抗議」,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向上層統治者表明本次科舉存在重大舞弊,希望朝廷能夠出面解決。當時的兩廣總督噶禮、江蘇巡撫張伯行向康熙皇帝奏報了此事,此事引起最高統治者皇帝的「高度重視」,康熙帝派出首批欽差大臣前往當地調查處理。

調查組為首的「組長」是當時的戶部尚書張鵬翮,由其會同奏報者即兩廣總督和江蘇巡撫共同查辦案件。張尚書到達江南後,迅速逮捕了已經明顯有著行賄嫌疑的富商子弟,隨後對主考官左必蕃進行「嚴厲」的提審,以雷厲風行之作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案件「抽絲剝繭」,「順藤摸瓜」查清案情。這些中舉的「舉人」,連《三字經》、《百家姓》都背不了幾句,馬上就露陷了。

原來,是考生程、吳等人,向副主考趙晉行賄白銀300兩,授意考生在試卷上做好記號,副主考趙晉不問青紅皂白,連試卷都懶得看,將大字不識幾個的考生程、吳等人錄取為舉人,而真正的成績優秀的考卷,考官們也懶得看,這不是增加工作量嗎?考官集體只認銀兩、不認才學,激發了眾怒。

張組長將情況上報康熙帝,並提出處理建議,無非就是將考官們進行革職、發配之類,同時建議將出錢購買舉人身份的吳某等人處以絞刑。康熙帝收到上報材料後,認為張組長提出的處罰建議太輕,遂召集九卿、大學士進行集體商議,要求嚴肅懲戒作弊者,並指示說:「若不嚴懲,何以平民憤?」

同時,又重新派出欽差大臣再次審理此案,這批欽差到案發地進行重新審理之後向康熙帝提出了處理建議,主考官犯失察之罪、予以革職查辦,其餘考官集體和購買舉人身份的人員,全部處死。康熙准奏。

康熙的處理,當然是十分嚴厲的。但是,滿清朝乃至康熙朝,此案僅僅是科舉舞弊案的萬分之一,科舉舞弊案能夠像此案一樣被查處的,只是少數而已,而大量的科舉舞弊者依然逍遙法外,大量的考官收受賄賂享受金錢,大量的考生行賄後當上大官。

這樣的滿清,從立國之初就埋下了滅亡的伏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iJsiHMBnkjnB-0zwuv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