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首關於江南皮革廠的神曲爆紅網絡,歌詞就改編自路邊皮貨商販的小廣告。紛紛倒閉的江南皮革廠和低廉的皮貨似乎成了溫州留在人們印象中的最顯著的特徵,但這並不是溫州的全部。
攝影/Donkey達達
溫州地處東南沿海、閩浙交界,在古代被稱為「東甌」,是所謂百越之地的一部分,先秦時,被視作蠻荒之地。秦朝在這裡設立閩中郡,溫州得到了開發。南北朝時很多中原人遷入這裡,溫州成了文人薈萃之地。
攝影/石耀臣
溫州的江心嶼來過著名詩人謝靈運、孟浩然、韓愈、陸遊、文天祥等,嘆詠江心嶼著名詩章近800篇。溫州人徐璣、翁卷、趙師秀、徐照在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南宋詩壇的「永嘉四靈」都是溫州人。
圖/楊小雷
隨著中原文明的再次遷入,溫州的文化氛圍愈加濃厚,南宋時還有「人物滿東甌」之說,當時最重要的儒家學派之一的永嘉學派也在這種環境下誕生。永嘉崑曲、青瓷、漆器向我們講述著彼時溫州的雅致氣息,被稱為「活化石」的溫州話,也保留大量原住詞彙,記錄著宋朝甚至更早時期漢語的特點。
設計/Q年
這樣的溫州原本能夠成為文化名城,到底經歷了什麼,讓今天的溫州成為了全國著名商貿城市。
「艱山阻海」的南蠻之地遠離中原,使得溫州多少擺脫了重農抑商的壓力,自古這裡就商業繁榮,手工業發達。南宋時的永嘉學派就把「事功」作為核心,主張義利兼有。《宋書》中用「善進取,急圖利,而奇技之巧出焉」來形容溫州人。
圖/楊小雷
所以溫州人自古以來就是 「不安分」的,也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溫文爾雅的溫州人能夠在改革開放之初瞅准商機,從白手起家,憑藉著敢拼敢闖、百折不撓的精神闖出一片天地。
圖/溫州商報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家庭工廠在溫州遍地開花。前面是店面,後面就是工廠,供銷員帶著小商品樣本去全國,帶回來訂單就在家庭工廠生產,「家庭工廠」和「專業市場」成為溫州經濟的兩個輪子。
攝影/朱躍
溫州的家庭作坊雖然只是生產五金、礦燈、螺絲等看上去粗糙的物件,但在短短几年內,溫州人已經積累了巨量的民間財富。在剛剛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其他人都在觀望,而溫州人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攝影/左耳右耳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溫州商人最輝煌的時代,溫州村、溫州街、溫州商城遍布全國,溫州模式也推向了全國。
攝影/LAWN
繁華掩蓋了高利貸的隱患,相關統計顯示,在2010年前後,整個溫州,接近90%的家庭或個人參與民間借貸,60%左右的企業也深陷其中。深受劣質溫州貨之苦的消費者爆發了,溫州商品信譽崩盤,緊接著連環還債崩盤,資金鍊相繼斷裂,江南皮革廠倒閉了,溫州經濟受到了重挫。
攝影/大象的戒指
今天的溫州,似乎不太像一個還能創造奇蹟的城市,就是一個傳統小城。拚命闖蕩、四海為家逐漸退出了這座富足的海濱城市,在溫州人的生活里,那種求生存的緊迫感漸漸散去。奔走忙碌的溫州人也終於可以去感受下雁盪山的山水之美,好好品品先輩們留下的崑曲和詩詞。
文丨鹿角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