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別的小夥伴一起玩時,你會擔心他挨欺負、受委屈嗎?你會允許孩子帶他的小夥伴到你家裡折騰一番嗎?你會以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孩子與誰交朋友嗎?如果你有以上行為,那麼,你的孩子有可能正在逐漸變成「獨行俠」。
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家二寶和幾個小夥伴在樓下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可是卻沒有人願意做老鷹,都爭先做小雞,眼看著遊戲就要泡湯了,孩子們很掃興。這時我正好去樓下丟垃圾,就被幾個孩子抓去做了老鷹。
我和幾個孩子在籃球場上快樂地跑著、跳著,無意間我瞥見籃球場的一個角落裡蹲著一個小女孩妞妞,眼睛裡流露出想參與遊戲的渴望。於是,我便叫孩子們過去叫妞妞過來一起玩。不曾想我的這個決定卻遭到了孩子們的一致反對。
「我不和妞妞玩。」「我也不和妞妞一起玩。」「要是她玩,我就不玩了。」幾個孩子表現出了對妞妞的極大不滿,我很是疑惑,大家為什麼對妞妞有這麼大的意見呢?「那你們為什麼不喜歡和妞妞一起玩呢?」
「妞妞太嬌氣,摔跤會哭。」甜甜搶先發言,「她摔跤會告訴她奶奶,奶奶不讓她和我們一起玩。」又一個孩子說,「媽媽,妞妞看不起人,總說別人是笨蛋。」看到孩子們這麼反對,我便沒有堅持。
過了一會兒,妞妞的奶奶來了,「妞妞,蹲在這裡幹嘛,快點跟奶奶回家,奶奶給你買了很多好吃的,走,咱回家吃去。」奶奶拉著妞妞走了,妞妞的眼睛卻一直朝我們這個方向看,很顯然,這個孩子是很想參加這個遊戲的。
妞妞的爸爸媽媽都在外地上班,很長時間才能回來一次,平時妞妞都由奶奶照顧,奶奶總擔心孩子在外面受人欺負,或者意外受傷,所以,妞妞很少出來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別的小朋友三歲都已經上幼兒園了,可是妞妞的奶奶卻捨不得孩子「受罪」,直到4歲才把孩子送到幼兒園。
因為很少與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所以,妞妞上幼兒園之後,也常常孤單影只,大家都在玩玩具,她卻坐在角落裡發獃,老師組織孩子們一起做遊戲,妞妞也不敢去拉小朋友的手。漸漸地,妞妞與小夥伴們越來越疏遠,越來越不喜歡幼兒園了。
上次,我去幼兒園開家長會,正好碰到從外地回來的妞妞的媽媽,妞妞的媽媽聽說了孩子的情況之後,非常焦急,問我有沒有什麼好辦法改變孩子不合群的毛病。其實,小孩子的人際交往和大人一樣,一回生二回熟,多帶孩子到小夥伴中去,自然就合群了。
可惜的是,有些家長不僅沒有這樣做,還擔心孩子受了委屈,受了欺負,抑制了孩子對小夥伴的嚮往,漸漸地,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孤僻,越來越喜歡獨來獨往。
孩子不合群與父母有關
平日裡,經常聽到有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合群,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像個獨行俠。其實,孩子不合群不僅讓家長著急,就是孩子本身也會感到孤單,人是群居動物,只有融入到集體中,才能體會到快樂。
每個孩子都不是天生的不合群,而是受後天的成長環境影響,細心地家長會發現,孩子在一歲左右,多數時候是獨來獨往的,自己玩自己的,似乎意識不到別的小朋友的存在,即使偶爾與別人接觸也是短暫,之後,他們依然會選擇獨來獨往。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決定的,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自己認識自己)能力發展的一種反映,並不能認定為孩子不合群。
孩子到了三歲以後,就有了與小夥伴相處的願望了,你會發現幼兒園裡的小朋友,總是成群結隊的,即使有打架的情況發生,但過不了多久,孩子們又會在一起玩耍嬉戲。此時孩子的交往願望如果能夠得到滿足,孩子將來就有可能成為社交高手,他們會結交更多的小夥伴。
相反,如果此時孩子的交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受到了家長的壓制,時間長了,就會使孩子形成孤僻性格,一旦與人相處自然就會不合群。有些家長總是擔心孩子與別人玩,會挨欺負,不小心受傷了,為了使孩子不受到傷害,家長寧可把孩子關在家裡,給孩子買好多好多的玩具,讓孩子一個人玩。但玩具再多,也無法代替同伴之間的玩耍,同伴之間的交流是發展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徑。
另外,有些孩子自尊心過強或者過弱也會不適應集體生活,自尊心過強的孩子會「目中無人」,看不起其他的小夥伴,這會引起小夥伴的不滿,不願意與之交往。自尊心過弱則表現為膽小、怯弱,不敢與人交往。
如何培養合群的孩子
要培養一個合群的孩子,父母應該是一個善於與人交往的人,如果你家裡很少有朋友來做客,家裡一直安安靜靜的,偶爾有人來,不僅你不習慣,就是孩子也會不習慣哦。作為父母,要讓孩子合群,首先要做到自己走出去,帶孩子去朋友家、親戚家串串門,讓孩子去接觸陌生的環境。
當然,串門也要有選擇,最好選擇有和自己孩子年齡相仿的家庭,為孩子創造一個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鼓勵孩子與人交往。如果孩子開始的時候表現得膽小,你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一個與其他小朋友談話的機會,「你看哥哥的玩具很好玩,你過去和哥哥一起玩吧。」「你從來沒來過姐姐家,讓哥哥帶著你四處轉轉吧。」
讓孩子合群,並不是刻意為之,也不是教育的結果,只要給孩子創造與人交往的機會,孩子自然就合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