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的淮陽古城,又名宛丘、陳,為三朝古都,這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盛的文化成果。
在中國歷史上,伏羲是文獻記載里最早的帝王,被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作為他曾經的定都之地,淮陽古城也是中國古老的城市之一。
「禮序天地,樂和乾坤」,在古代,人們把「樂」視作溝通天地,安撫民心的重要手段,是國家祭典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陳風》中「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描寫的就是古宛丘人擊鼓祭祀的場景。
而《詩經》的編纂者孔子曾經三次來到陳國,也就是今天的淮陽,遊歷講學,他的七十二位得意門生中,就有四人來自陳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在古城西南角的南壇湖中,有一座為紀念孔子而修建的弦歌台。公元前489年,當孔子第三次來到陳國時,吳國舉兵攻打陳國,陳國君主陳湣公無奈之下,只好向楚昭王求助。楚昭王聽說孔子正在陳國講學,於是派人前去禮請。可就在孔子帶領弟子前往楚國的途中,意外發生了。
蔡國的士大夫在一起商議,就說孔子是天下的賢士,如果孔子被楚國聘用的話,會對蔡國不利,所以就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圍困起來,不讓他們離開。面對士兵的長矛利戟,手無寸鐵的文人毫無反抗之力。在重重包圍下,孔子泰然自若,依舊每日向弟子講學,隨身攜帶的糧食都吃完了,他們就從水塘中采一些蒲草根果腹。
弟子們都餓倒了,孔子還在彈琴。他的弟子就受不了,然後就去質問孔子,說我們現在這麼困難,老師還在彈琴,是不是不合乎禮?孔子回答說,面對困難,只要我們有一顆平靜的心,我們就一定能戰勝困難。
悠揚的樂曲慰藉了心靈讓他們熬過了苦難。後來,楚昭王派兵營救。獲救之時,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已經絕糧七日。這個故事,是成語「弦歌不輟」的由來,人們常常以此來頌揚困境之下堅持教化育人的精神。
還要說說這款「蒲菜」,很多淮陽人回到家鄉,都不迫不及待地吃上一碗地道的蒲菜。相傳,當年孔子被困絕糧,就是靠著蒲草根抵禦飢餓,因此,淮陽人又把它叫作「聖人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