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間,楊光輝一家6口在簡易的窩棚里過著沒水沒電離群索居的生活。脫貧攻堅戰打響後,縣、鎮、社區、村民小組各級扶貧幹部將窩棚所在地的昌寧縣卡斯鎮客邑社區高寒村民小組王牌埡口作為攻艱克難的陣地,傾注了無法比擬的心血與汗水,最終讓昌寧縣最後一個窩棚戶搬進了新家。
陽春三月,在位於昌寧縣卡斯鎮客邑社區高寒村民小組的王牌埡口,兩間由政府幫建的兜底保障性住房格外搶眼,潔白的牆面與對面小山坡上的簡易窩棚形成鮮明對比。坐在低矮的舊窩棚前,楊光輝,這位當年屢次觸碰計劃生育紅線、拒絕政府救助、曾發誓永遠不和「政府」打交道的56歲村民略顯羞澀地看著300米外的新房說:「我誠心感謝共產黨。」
背離正軌的生活
「他早已解開了心結,現在終於知道各級政府是真心幫助他的。」作為幫扶責任人,卡斯鎮林業站幹部楊正金親歷了楊光輝由極端牴觸到心懷感恩的轉變。
1996年,楊光輝和兄弟分家,由於手頭拮据,在和親戚借款建房無果後,他在離家不遠的大地頭搭建起了簡易窩棚作為臨時居所。幾年中,楊光輝的妻子胡光英生下兩個女兒, 執著於「重男輕女」的觀念,楊光輝夫婦走上超生的道路,直至生下一個兒子。而楊光輝因超生與村組幹部的關係日趨惡化,在貧困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22年,雖然楊光輝一家早已習慣了離群索居的窩棚生活,但各級黨委政府卻從未放下對他一家的牽掛。
屢遭尷尬的牽掛
客邑社區主任楊加梅告訴記者,只要一有寒衣救助、臨時救助或入戶送溫暖等,社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楊光輝家,但每次上門楊光輝不是刻意逃避就是直接拒絕,讓一次次關懷終結於尷尬中。
2009年,楊光輝一家搬離居住了11年的大地頭,選址於王牌埡口一處向陽的山坡上重新搭建了窩棚。這期間,村裡多次找到他希望為其解決水電問題,但固執的楊光輝堅持不接受來自政府的幫助。
說起這些,高寒村民小組小組長楊金東不住地搖頭:「不理解、不接受、難溝通,讓各級扶貧幹部傷透了腦筋。」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楊光輝一家的境況成了各級政府和駐村幫扶幹部最關心也最頭痛的難題。懷著不讓一個人掉隊、千方百計促群眾脫貧的初心,社區班子及駐村幹部想盡一切辦法到楊光輝家做工作,以不同方式拉近距離,希望通過接觸溝通來打開他心裡的那把鎖。扶貧幹部來了一撥又一撥,但與楊光輝溝通的工作依然沒有任何進展。
2017年11月14日,剛剛調整為楊光輝家幫扶責任人的鎮林業站幹部楊正金抱著試試的心態走進了楊光輝的窩棚,他希望與楊光輝的「親戚」關係能說服楊光輝抓住國家保命房建設的機會,早日搬出窩棚。此前眾多工作隊員的遭遇讓楊正金做好了第一次走訪會失敗的心理準備。但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屁股還沒坐熱,交談還沒有接觸正題,楊光輝就表明了不接受政府任何幫助的態度。這讓楊正金感到從未有過的失落。「人心都是肉長的,怎麼真心付出就得不到回應?怎樣才能焐熱這塊最冷的石頭呢?」
焐熱最冷的石頭
2017年12月,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楊光輝突然走進了社區的大門。是什麼原因讓17年未與「政府」打交道的楊光輝走進社區?原來,楊光輝的大女兒因沒有身份證無法辦理結婚證,不得已才抱著試試的態度進了社區。17年來與「政府」的「對抗」,讓他設想過無數種被拒絕辦理手續的理由。可讓楊光輝沒想到的是,此行不僅順利辦理了大女兒的身份證,還附帶辦理了二女兒、三女兒的相關手續。楊加梅說,從方便群眾、理解群眾的角度來看,他們一次就給楊光輝開了3張證明,也是希望他們一家能儘快到派出所補辦各種手續,方便孩子們以後的生活。
3張證明及時快捷的辦理,讓楊光輝的心裡泛起了漣漪。而社區幹部也發現了這個微妙的變化,他們決心以此為突破口,融化這塊最硬的堅冰。這次後,楊正金轉變了工作方式,他把讓楊光輝聽自己講的方式換成自己聽楊光輝講,充當楊光輝的傾訴對象。慢慢地,楊光輝不僅解除了「戒備」,也習慣了這個扶貧「親戚」坐在自家火塘邊拉家常。2018年初,在一次閒聊中,楊正金對楊光輝說:「如果以後你兒子找到了女朋友,帶回窩棚來會不會不合適?現在剛好有兜底幫建保障性住房的惠民政策,要不要考慮一下?」昏暗的火塘邊,楊光輝沉默了好久。「嗯,要不在原址拆除重建吧。」走出窩棚的楊正金用幾乎是顫抖的手撥通了給社區的電話。聽說楊光輝家的工作有了突破,社區里的掛包幫幹部高興得跳了起來。可萬萬沒想到,楊正金才回到社區不久,就接到了楊光輝反悔的消息。
為了不讓來之不易的進展化為泡影,社區監委會主任趙永剛立馬跑到了楊光輝的窩棚。在兩個小時的交談後,接受了楊光輝提出的把新房蓋在窩棚對面的山坡上的提議。當天,社區就組織人員完成了新址建房拉線定樁和施工隊落實等工作,看到一伙人忙裡忙外,楊光輝第一次感到有些對不起大家。
2018年8月,由政府兜底幫建的兩間住房建造完工。當得知國家兜底保障性住房標準為每戶補助6萬元至8萬元,超出部分由戶主承擔,但自己家的房子造價卻達到11萬元,鎮財政還承擔了超出部分後,楊光輝感嘆:共產黨真是來幫我啊!
新房建起後,鎮財政所所長羅雲鵬自掏腰包為他家添置了床、沙發、茶几和衣櫃; 卡斯鎮文化和廣播中心送來了電視機;鎮派出所所長李傑平送來了紅包……
喬遷新居當天,楊光輝主動給社區幹部打電話,希望大家能到新家吃一頓飯,自己好當面表示感謝。楊光輝說,這些年自己沒有反省過錯,導致心結越結越死,如果沒有共產黨,沒有各級扶貧幹部不厭其煩的工作,他們一家人還會繼續住在窩棚戶里被別人笑話。
從居住了22年的窩棚搬到水電路三通的保障房裡,在沒有煙灰的新房裡用電飯煲煮飯,看著兒子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歡欣,胡光英說,那是她做夢也沒想到過的好日子。搬進新家,對楊光輝一家來說,是新生活的開始;對縣、鎮、社區、村民小組各級扶貧幹部來說,一塊石頭終於落地;對昌寧縣來說,窩棚戶的終結意味著全縣脫貧攻堅的階段性勝利。
記者採訪當天,恰逢有人來向楊光輝三女兒提親。看著兒子忙前忙後歡快的身影。楊光輝說:「如今,我只希望兒子能學到一技之長,活出個樣子給大家看,不要再成為政府的牽掛。」
字相禹/文 傅華平/圖
完
編輯:姜永華
責任編輯:楊清宗
關於保山新聞網
該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傳部保山新聞網管理,保山新聞網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管理的第四媒體。關注本帳號您將能及時收到保山的新聞資訊。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保山新聞網聯繫信息電話:0875-2135020
QQ:3049779830(微信同號)
投稿郵箱:wx@bs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