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田莊村村史》——初稿

2019-08-21     趙縣生活圈

田莊村史

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發展,全面反映田莊村各方面情況,依據歷史事實,通過走訪老黨員、老幹部、知情者,對本村歷史事實進行梳理、整編,進而達到傳承歷史,激勵後人之目的。

基本情況

解放初期,全村346戶,1418人。截至2016年底發展成1245戶,5717人,由張、劉、范、龐、郭、趙、宋、王、胡、賈、鄭、梁、姚13個姓氏組成,均為漢族,擁有土地5044畝。

地理位置

田莊村距古城趙州25公里,東鄰北中馬、南中馬,南與東王莊接壤,西與疙塔頭、北龍化接壤,北鄰賈市莊鎮。國道定魏線穿村而過,硬面公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解放前,大多數村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處於極度貧困之中。全村水澆地不足800畝,平均畝產100斤左右,只有少數人擁有生產工具和耕牛。經濟十分落後。土地革命後,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貧苦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

解放後,建立了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做主。先後成立了互助組、初級社、人民公社,生產力得到發展。

農村建設

隨著經濟收入穩步增長,農民逐漸富裕,將原來的土木結構、矮小、黑暗的房子拆除,全部建成了寬敞明亮新房。有500多戶住上了二層樓房,街道安上了路燈,農村發展日新月異。

1958年實現機器抽水澆地。

1970年土地劃方、戶戶用電照明。

1976年戶戶用上自來水、實現街道、房基地規劃。

1996年街道全部硬化,用上深井水,戶戶通自來水。

2001年四條田間路全部硬化。

2007年實現澆地用電。

糧農變果農:

1984年落實責任田,用了五年時間大力發展林果,由糧農變成了果農。到2016年,梨果產量達到一萬噸。人均收入達到3800元以上,總收入達到2170多萬元。外出打工收入人均5000元。實現小康水平。

發展經濟、增加收入:

交通便利、經濟發展。省道定魏線穿村而過。路邊農家變成商家。民營企業、加工業、冷庫、各個店鋪傍路而建,一片繁榮景象。

醫療衛生:

解放後當時鄉政府在村張家祠堂設立衛生站為村民看病診治。到現在共有個體醫療室4家,絕大多數村民參加了新農合,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返貧。衛生室為村民建立了健康檔案。

教育方面:

解放前村裡有一處私塾,只有少數人上學識字。解放後國家興辦學校,設小學、農中,經過多次翻修、遷建,學生搬進了二層樓房學習,改善了教學條件,提高了村文化水平,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

黨史部分:

田莊村1937年就有了共產黨員、黨組織帶領全村人民同仇敵愾,同日偽軍展開殊死鬥爭,解放後全村人民進行了土地改革,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黨組織及黨員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組織成立後,各個時期主持黨支部工作的有:

1937年—1949年春 李桂芹(女) 張京才

1949年春—1956年冬 范慶雨 社長:龐振江

1956年冬—1962年冬 李桂芹 大隊長 張慶皂

1963年春—1965年冬 劉滿屯

1966年春—1966年夏 宋小點

1966年夏—1984年冬 張秋羊 大隊長:宋玉增

1984年冬—1990年春 劉瑞敏 村長:劉鐵剛

1990年3月—1996年3月 閆全六 村長:范振度

1996年3月—2001年3月 劉瑞敏 村長:劉海申

2001年3月—2006年11月 范進朝 、范振業、宋東江、張進亮、范志才、龐維剛

2006年11月—2012年3月 閆全六 村長:劉鐵剛

2012年4月至今 張玉峰

作者 田莊村史編寫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Ia9t2wBvvf6VcSZyGo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