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討厭的一句話:「我都是為你好!」|別再用愛綁架孩子

2020-05-28     學榜君

原標題:孩子最討厭的一句話:「我都是為你好!」|別再用愛綁架孩子

父母們在成長路上,已經吃過太多的苦,沒有人希望孩子再走我們走過的彎路。

所以當孩子呱呱墜地之時,許多父母就已經就為孩子規劃好了人生,讓他能夠走得一帆風順。

可後來卻發現,孩子總是不願意走上那一條康莊大道,偏要往泥濘里鑽。

明明是為了他/好,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懂事呢?!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就為我們描述了這樣的一個家庭。

宋倩(陶虹飾)是一位優秀的物理老師,又是單親媽媽,她將自己全部的愛都傾注在了她的孩子——喬英子的身上。

為了英子的未來,無論是工作,時間,金錢還是精力,她都可以放棄。

為了英子,她可以付出一切。

可這份愛卻讓英子難以承受,宋倩為了讓英子考上700分,上一個更好的大學,禁止她進行一切課外活動,沒收心愛的玩具,給房間裝上隔音牆,甚至把牆面換成玻璃,好無時無刻監督孩子學習……

每當英子試圖反抗媽媽的束縛時,媽媽總會流著淚說道:「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啊!」

而這樣的」為你好",卻導致英子情緒崩潰,想要跳河自殺。

當你經常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好!」時,孩子感受到的從來都不是被關心的溫暖,而是被捆綁的窒息。

下課去上奧數班,周末去上補習班,對你有好處!」

「在家這邊多好,不准去外地上大學!」

「那個人條件那麼差,跟他在一起你絕對吃虧!」

「考研考公務員未來才有發展啊,你那個工作有什麼好啊?聽我的,對你好!」

發現了嗎?每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總是你要求孩子服從安排的時候。

蘇珊·福沃德博士是著名的心理醫師和暢銷書作家,她將這種行為稱為 "情感勒索「,正是指這種利用他人對自己的責任感和愧疚心理來操縱他人的行為, 用愛來鑄就的枷鎖,比真實的鐵鏈更難掙脫。

總說「我都是為了你好」,對孩子有什麼傷害呢?

傷害一,讓孩子認為自己的意志並不重要的,不僅會造成心理傷害,更有可能形成低自信,低自尊的人格。

當你試圖用「為你好」來讓孩子聽從你的意見時,實際上已經證明了你無法從事實和道理上去說服孩子,而只能藉由自己多活了二三十年所建立的「權威地位」來讓孩子聽話。

可是,孩子想要的是什麼,難道你比他更清楚嗎?

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中寫到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館喝咖啡。

一位女士貝蒂和她的女兒蘇茜,一起走了進來。

女兒7歲左右。他們看著玻璃櫃檯下的各種冰淇淋。

「你要哪種冰淇淋?」貝蒂問女兒。

「我想要香草的。」蘇茜說。

「有巧克力的。」媽媽說。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麼這麼倔,真夠怪的。」貝蒂說。

當父母總是以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選擇來代表孩子,不斷地否定孩子的感受和判斷,對孩子是一種嚴重的傷害。

而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自己根本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

在否定中長大的孩子,怎麼可能會變得陽光開朗呢?

傷害二,讓孩子關閉親子溝通的通道,變得冷漠。

據《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大量學生反映自己在親子溝通中存在以下問題:

其中占比最高的就是:家長要求我做某件我不願意做的事情時,從不會向我耐心說明理由。

用」為你好「來要求孩子聽從指令,恰恰是「從不耐心說明理由」的情況之一。

尊重孩子是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的前提,只有當孩子感覺到和父母溝通是一件快樂的事時,他們才會更願意敞開心扉。

即使要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也一定要確保孩子能理解為什麼應該這麼做。

相反,如果每當孩子向父母分享自己生活的時候,都是迎來一頓莫名其妙的說教和指責,誰還願意和父母聊天呢?

如果你發現孩子變得不願意和自己交流了。不妨看看自己有沒有犯以上的錯誤吧。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可卻是家庭的投射。

越是尊重孩子的家庭,孩子越是健康活潑,有主見。

越想讓孩子合自己的心意,孩子越想逃離。

試著鬆鬆手,孩子要走的路,讓他勇敢去闖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EySW3IBd4Bm1__YAmA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