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文學陝軍是一種情懷,是相信文學依然神聖的一個個個體,匯聚成流,奔涌而前,生生不息。在渭南有這樣一個群體—— 「渭南小說界」,該微信群是受渭南市文聯和市作家協會領導的渭南市作協小說指導委員會官方微信沙龍群。400多名文學愛好者因對文學的信仰相聚,利用新媒體,自發舉辦活動,邀請名家授課,舉辦線上作品研討會,發掘推薦文學新人。2017年成立至今,已舉辦80餘場活動,繁榮了渭南這片文學土壤。
同時,文學陝軍向大家預告,將推出更多專題。渭南有13個市縣區,有更多還未被發現的,默默奉獻的文學組織。陝西文學有著強大的向心力,有2萬人的寫作隊伍,在基層蘊藏無數的力量,歡迎更多文學組織與我們聯繫。
我和渭南小說界
詹道軍
今年年初,以文為媒,我這個身在江淮的安徽人,乘《陝西文譚》之舟,駛進了陝西的文學微信沙龍群一一渭南小說界。
從此,就有了我與渭南小說界的許多故事,就有了我與文學的再續前緣。
年輕的時候,我就對文學情有獨鍾,並且參加過多期文學函授學習,還曾偷偷摸摸地向雜誌社投過稿子,但除了《青年作家》曾經在退稿時附了封對作品褒貶參半的回信外,大多投稿均是泥牛入海。
後來,迫於生計,東奔西走,南北輾轉,靜心握筆已成奢望。但人之夢想,輕言放棄也絕非易事。明知自己才疏學淺,卻一直還是賊心不死。工作之餘,總是見書心喜,無暇寫文確為事實,讀點東西的時間還是有的,於是便時斷時續,粗略地讀了一些書,總想在心中積攢點東西,以圖將來。
作品見諸電台報紙是很久以後的事,雖然只有微不足道的一兩篇文章,卻撩起了我深埋於心的希望。特別是去年,第一天午後投稿第二天便見於《新安晚報》的那篇文章,雖然不長,似乎剛開頭便煞了尾,卻真的讓我振奮不已。自此以後,每有感觸,總想動筆,想寫下心語,權當是與自己談心。
人總是因為無知才會自滿,甚至狂妄,坐井觀天久了,就會夜郎自大。見多了能人,才知道自己的淺薄。
從山腳下引領我到山峰登高遠望的,正是渭南小說界。在這裡,我發現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遇到了一些技高謙遜的人,儘管小說界三百多人,與我均是未曾謀面,但我知道他們,知道他們的作品,我能閉上眼睛一口氣說出不下十部大部頭小說的名字和作者。
我很敬重像李本深、李斌奎那樣的作家。他們犧牲自己寶貴的時間,不計報酬,不圖名利,在渭南小說界每月逢八舉辦的作品研討會上,同大家交流,談自己的創作體會,為青年作者和文學愛好者答疑解難,和他們一起探討創作中遇到的聚材選材、結構布局、語言運用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陝西文學》主編張鋮、《華文月刊》總編王繼庭、主編蔣九貞,對渭南小說界也特別關注,他們積極參與小說界的活動,關心小說界裡青年作家的成長,並不時發聲,闡述觀點,縱談感受。
界長關中牛,更是心中有枰,對渭南小說界的定位、發展、掌控心有成竹。積極鼓勵有創作天賦和創作熱情的青年作者,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對小有成績便滋生飄飄然情緒的作者當頭喝棒,及時預警,言極誠,語至真,語重心長。
《陝西文學》及《華文月刊》兩刊副主編、長篇小說《胭脂嶺》的作者李印功,俠肝義膽,慧眼識珠,及時從小說界發現、提攜、引薦青年作者,積極向兩刊推送,讓德藝雙馨致力文學的青年,實現他們孜孜追求的文學夢想。
正是因為有這些熱心前輩的無私奉獻,才有了小說界中諸多優秀文學青年的脫穎而出,像林喜樂、張建偉、李培戰、雨蕭、董剛,等等,等等……
我並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人,也不善恭維自己內心不屑的人,能進渭南小說界,並且進了就不走,正是看重渭南小說界這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蓬勃向上的文學氣氛。也因為小說界給我客人的禮遇、主人一樣的平等對待。
自從進入渭南小說界,我就一期未落地參加了小說界的研討活動,並曾專此為文表達對渭南小說界的禮讚,文章在我的朋友圈同學同事群引起熱捧。我的名字及文字也多次出現在《華文月刊》、《鳳凰新聞》及陝西省的一些網絡媒體上。
所有這些,均得益於渭南小說界。是渭南小說界的幫助,使我在文學上有了點滴進步與發展。
不能忘記,年初《陝西文譚》討論我的作品《半輪寒月掛山腰》時,李文君女士說的那番話,中肯實在,讓我真正領悟到了陝西人的俠義豪爽和誠懇的待人之道。
渭南小說界,讓我獲益匪淺,讓我對文學更加敬畏。
雖然,我總還是手癢,總還是想書寫,但是,我的為文已經慎之又慎。我不能玷污文字,我不能褻瀆倉頡。我必須用虔誠的心,用靈魂在文學的道路上端步前行。
不知為何?身在江淮,遠在安徽,相隔千里之遙,對三秦大地上的渭南小說界卻總是牽腸掛肚。是情?是緣?是一樣的夢想?
詹道軍,安徽含山人,網名得道真君。有散文隨筆、文學短評、短篇小說等作品被含山人民廣播電台、《新安晚報》、《華文月刊》及網絡文學平台錄用。
我和渭南小說界
董剛
進了渭南小說界,眼界為之一寬。雖然進去的比較晚,但進去之後立即就被吸引並喜歡上了它。
這裡有作家作者的作品研討,也有專家的授課講座,每月逢八,就是一場狂歡盛宴。沒有人發工資,專家的授課也沒有報酬,但每次大家都踴躍報名參加。 或許這就是對文學真正地熱愛和追求吧。
我進去之後,恰逢知名作家林喜樂的小說《小西的天空》和《玄秘塔》的研討會,我立即就撰寫了兩篇讀後感,並得到了李印功老師的認可,這極大的鼓舞了我。後來在研討會上我積極的發言,也得到大家肯定。
隨後,我在這兒認識了不少大家和很多新朋友,比如馮積岐、李本深、李斌奎、舒敏、杭蓋、任靜、白玉穩、呂志軍、張娟、李文君等很多有名的作家和與我一樣的文學新人、文學愛好者,還有張鋮、王繼庭、蔣九貞、高華麗、高鳳香等報刊雜誌的主編,也繼續參加了馮積岐、張建偉、雨蕭、吳宏博、徐玉虎、李培戰等多位老師的研討會並發言、並聆聽了李本深、李斌奎等多位老師的講座。
這些都令我獲益匪淺。他們都曾私下裡對我有過指點,並有所幫助,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並得到了《陝西文學》和《華文月刊》的關注,隨後召開過我的個人研討會,我也主持過鄧剛、吳宏博老師作品的研討會。這次研討會是和寶雞文理學院校友文學聯合舉辦的,而我恰好又是校友文學俱樂部的主任。
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個月,但我已經格外的喜歡這個平台。我這個人天生比較喜歡熱鬧,尤其喜歡作品研討會和專家講座。很多寫作者埋頭苦幹,寫自己的文章,不注重交流,其實很難有進步,總是在重複自己,很少能超越自己。
但在這裡你能得到進步,能夠不斷超越自己。研討會很正式,絕不是一味的歌功頌德,好話滿天飛。大家能很客觀很中肯的進行評價,除了指出值得學習的地方之外,往往還會對不足的地方說出自己的看法。一開始我還不習慣,不敢指出不足,牛界長鼓勵我:麼事,大膽說,大家都不會介意的。
後來在我個人的研討會上,牛界長的批評很嚴厲:有人還把你叫老師,甚至有人還把你叫大師,這個定位你覺得你能接受嗎?你是沾了新人的光,才被人家兩家雜誌關注的,按我說,你那文章還是需要打磨的,遠遠不足的,跟人家真正的文學大師相比,哼哼,是很有差距的……
並指出我的文章沒有跳出個人的小圈子,要繼續努力,從更遠的目光更深的角度去看問題。他的話我想了好幾天,再動筆寫小說,果然有了進步。這是一篇一萬多字的小說,標題為《天使的淚》,發在中國作家網之前,我私下裡讓他先看了一下,他很欣慰:這個小說有進步!後來林煥琴老師看到了,很是讚賞,說我擺脫了十九世紀以來現實主義的寫法,正在完成轉型,這更是很大地鼓舞了我。
感謝渭南小說界,讓我在這裡與大家互相學習和探討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得到了進步。衷心祝願未來小說界越辦越好,讓更多的寫作者受益。
董剛,陝西合陽人。現為西安市東方中學高中教師,在各大報刊雜誌及文學平台發表小說、散文、評論一百多萬字。
我和渭南小說界
張 娟
我和渭南小說界是結緣最早的,建群伊始就有我。原因無他,因為我就是渭南人,熱愛寫作,和小說群主建者關中牛老師,倡議者秦川牛、楊文平熟識。聽說小說界意在組織本土文學愛好者交流和學習,市作協和市文聯也很關注,我加入的很積極。
第一次聽完作品討論,我積極聯繫主創人員,開壇第二次討論的就是我很早以前寫的、筆力十分稚弱的短小說《野菊花》。記得當時討論很是熱烈,關中牛老師對這篇小說評價甚高,稱我的主人公「不是人,是神。」發言過程中都有點小激動的感覺,而嚴步青老師卻以為那篇小說主人公的精神需要商榷,幾位參評老師辯論的很火熱。
最大受益人是我,不僅僅因為交流中學習寫作手法和文字功夫等,還關乎一個寫作人的感受。
我寫作的時間不算短,高中畢業就很容易地敲開了文學之門,在各種報刊廣發文稿,散文、詩歌、小說、劇本,想發啥就發啥。但因為性子擰,寫作時斷時續,隨心所欲之極——剛收到一踏子讀者來信,忽而沉寂封筆;被學長激勵幾句,忽然又冒出一個劇本,令觀眾們不停地打渭南電視台總編室電話,要求重播,還沒寫出個一二三,又因看不慣幾個自稱「大劇」導演那種欺世盜名的樣子,再次不玩兒了而罷寫;恩師魏堯先生先後數次聯繫我加入渭南市作協,我裝聾賣啞,久未迴音,最後一次失去工作,再拿起筆時,又以網絡創作為主,因此,渭南很多人還以為我是個新人。而把我作品中的人物變成「一百個人眼中一百個哈姆雷特」這種盛事,尚屬第一次。我的新鮮感瞬間爆棚,此後積極參與渭南小說界每周三的作品討論,或者傾力支持自己喜歡的作者,或者對那些不入流,卻打著文學名義圖名圖利之流的三流文人口誅筆伐,十分快意。
在這個群的活動里,我認識了很多的人,諸如工友加大哥式的好朋友田小勇,相見恨晚的閨蜜李文君,專業又敬業的王建立老師,文學大俠李印功等等;又依次聽了田岸、杭蓋、邢福和、王曉飛等本土作家以及許多外地作家的金玉良言,其中李斌奎老師的講課尤其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渭南小說界這個平台上,大家不時地切磋技藝,暢所欲言,愛並痛在對小說寫作和閱讀的痴迷里,仿佛游弋在快意的江湖,既想比劃一二,論劍華山分高低,又會惺惺相惜,彼此護短,有意無意地傳授一些獨家秘笈,敵我不論,得失不論,箇中滋味,只可意會,無法言狀,奇妙得很。
在時間的長河裡,多少風流雨打風吹去,如泥沙沉海,不再重見天日。李白曾辯解說惟有飲者留其名,其實不對,當他在當塗溺水,酒便被河水沖淡到無其色無啥味了,而唯一能留在這世上的,恰是穿越過無數黑暗的河流,卻從未沉過底的,賢達所寫的文字。那些寫過詩文的人,無論偉大或者渺小,他們的文字總會在浩渺的宇宙里,明滅閃爍,不定在那一刻,就碰到一個知音,頌之,吟之,頓悟亦或是迷失,都愛若性命。
僅以此文感謝渭南文學界的創建者和各位文友。
張 娟,陝西渭南人。西北大學關學研究院特聘作家,陝西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編劇協會會員,渭南詩詞學會會員,臨渭區作協副主席,秦嶺書院【水墨秦嶺】公眾平台執行主編。著有關學主題長篇歷史小說《言官楊爵》。
我和渭南小說界
梁 煒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文友李培戰的邀請下,我加入了「渭南小說界」文學群,作為一位文字新人,加之不是「渭南土著」,便也「低眉順眼」的「搬張小凳」,安坐於一隅,準備安心的做個「匪兵甲或乙」。那時候,在自己看來,「渭南小說界」會和眾多的群一樣,發一些不促及看的文字連結,活躍著群主和幾個少數人,偶爾的領幾個不知道是誰發的,也不知道如何向人道謝的「紅包」……
幾個月下來,自己為自己的最初在心裡的「武斷」而慚愧了起來。
在這裡,認識了界長關中牛,「文壇俠客」李印功,《陝西文學》主編張鋮,《華文月刊》總編王繼庭,主編蔣九貞,《陝西文譚》李文君,有幸地更是讀到了他們以及許多文學愛好者的作品,也算是真正地將「文如其人」中的「文」和「人」對應了起來,每個人的個性,文風,思想都讓人值得學習,借鑑。在「渭南小說界」,每月「8,18,28」日點評作品,其不僅是對名家作品的評析欣賞,更多的是學習,而更更多的是對嶄露頭角文學才俊作品的點評,其更多的是批評,指出不足,提倡「少談主義」「寫出好作品才是硬道理」的風氣,說實在話,品實在文,做實在文學人。
正如界長關中牛老師說的「發現個苗苗,就要澆水,愛護」,這是怎樣的一種態度和胸懷呢。不怕你出頭,怕你不出頭,怕你圖一時的熱鬧而最終沒有好作品,肯定,否定,批評,甚至於打擊,其中自然包含鼓勵,哪一個文學大家的開始不是這樣的呢?
在如此情形下,在眾多老師的幫助鼓勵下,自己也積極地加入到「渭南小說界」的「社員」活動中來,常聆聽,多思考,沒有時間趕上「授課」時,回來一條一條的翻看信息,細細回味,感觸良多:山外更有高山在,人在低處也要有仰望高山的權力和一個登上高山的夢想。文學是悅人悅己的事,在這裡自己深深地體會到了。
在如今寫的比讀的人還多的文學環境習下,「渭南小說界」聯合《陝西文學》《華文月刊》《陝西文譚》《鳳凰新聞網》,珠聯璧合,相互為文學站台,品評名家佳作,推介新人佳作,品評名家是學習,不是推崇,推介新人是鼓勵,指正,促其成長,不是「造神」,這也許就是「渭南小說界」由衷的初衷吧。
誰不是由當初的豆腐塊走向長篇呢?
誰不是由最初的模仿而走向成熟的自己呢?
誰不是在文學之初得到師友鼓勵和指導而「幹勁十足」呢?
在如此氛圍下,在如此胸懷下,在眾多文學前輩的引領鼓勵下,「渭南小說界」一定會出人才,「渭南小說界「的影響會更大,會有更多的文學愛好者,重量級的作家關注並加入進來,「渭南小說界」的文學聖火會越燒越旺,照亮自己更照亮他人。
來「渭南小說界」,和我一起趕一場文學大集,聽文友「吹拉彈唱」的侃侃而談。於己,幸莫大焉;於人於己,也不亦說乎?
梁煒,男,陝西省乾縣人,現客居浙江省紹興市。作品散見《延河》《文學陝軍》《紹興晚報》《文化藝術報》《華文月刊》《山陰》等報刊雜誌及文學平台。
我和渭南小說界
張引娣
提起「渭南小說界」,追本溯源要到前年春天,當時我參加了「大秦文摘」平台舉辦的徵文大賽,一篇《滿眼的綠》入圍勝出,同時看到了排在前面的楊文平老師寫的美文,就與老師相識。當年冬天,有幸參加了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辦的文藝創作培訓會,會上有幸與關中牛老師和美女主編周潔老師、小說大咖任彩虹老師、還有才子賀軍武老師等幾位一起同行,並得到關中牛老師的長篇小說《半閣城》一書,就與小說界結緣。
一開始,小說界大多評論本土新作,每周三晚上進行評論。雖然我周三晚上要上自習,可我每次提早都看完小說,回家都會重新聆聽各位老師的點評,用心揣摩,獲益匪淺。小說界也點評了我的拙作,第一篇是以前寫的《蓮姑》,各位老師從不同角度點評,好幾位老師都給出了肯定的意見,有位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小說中語言的問題,都讓我注意審視自己的優缺點。隔了幾個月,我的第二篇小說《傻根回家》評論之時,王建立老師寫了書面點評,不僅評了《傻根回家》,而且對我當時寫作的情況及《紅樓夢》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論述,還有南塬人家、秦川牛、李印功、李培戰等老師都肯定了本篇小說,讓我前行有了動力和方向。
小說界今年的評論活動改為每月逢八的日子,我照樣不誤旁聽。可能我很少發言,只是偶爾發點書面材料,但我是忠實的聽眾,只要在家,我都會排除一切干擾,安頓好孩子,認真聆聽各位老師點評,從中汲取營養。如果忙得顧不上,第二天我都會從頭再聽。伴隨著一次次聽講,我的能力也在不斷進步,去年還被任命為縣作協小說創作部副主任,幾位熟人也打趣:「你的小說越寫越好。」我想,這都和渭南小說界的各位老師的引導有關。當然,碰到好的小說,我都會認真研讀,並且發到我們白水作協小說創作群,什麼《禁指》、《羊肉泡饃》、《床邊協定》、《吃苦桃子的人》《父親和他的啞巴兒子》……我都發過,也供文友們品讀鑑賞。
當然,水本無華,相盪乃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渭南小說界」就是踐行了這個真理,讓我們這群榆蔭道上孤獨的人相遇、相撞而提升。最後,祝願「渭南小說界」越辦越好,真正成為一盞指路明燈,引導這群人走得更遠!
張引娣,中學語文教師,渭南市作協會員,江山文學小說編輯,渭南紅學會會員,《新銳散文》簽約作家。作品散見於《華文月刊》《陝西林業》《文學陝軍》《渭南日報》《悅讀時光》《西嶽》等報刊雜誌及文學平台。
我和渭南小說界
張萬迎
2017年12月,我糊裡糊塗走進了渭南小說界。
後來才知道是被梁建邦老師拉進來的,因為我孤陋寡聞,並不認識梁老師。經朋友介紹方知梁老師是潼關名人,也是渭南師院的知名教授等,我感到受寵若驚。心想,梁老師一定是看到我熱情很高,不斷有小說散文等新作在《潼關文藝》等文學電子平台刊登吧,為了鼓勵,讓我見見大世面,就把我引進渭南小說界。藉此機會,對梁老師的關注引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2016年夏,我開始初學寫作。我可以說是個自由寫作者,沒有加入任何作協,主要是底氣不足,覺得自己還屬於初學期,作品不夠成熟,不夠分量。我平時工作之餘只是低頭不停地練筆,寫了不少作品,苦於沒處刊登,於是我就大膽地關注《華山文學》並投稿,有幸認識了楊文平老師;關注《三賢文苑》並投稿,有幸認識了張娟老師;關注《凌瑞文化》並投稿,有幸認識了康凱鵬老師等等,他們都不同程度對我的寫作給予了很多幫助和指導。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初進渭南小說界,對各位老師並不認識也不了解,每周三隻是洗耳恭聽作品研討會,聽各位老師對相關作者作品的精彩點評、分析和總結等,從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一個特別的文學群,是一個由專人組織專門研討寫作的群體。這個群體組織嚴密,主題明確,發言有序,認真負責,指導性強,推陳出新,對喜歡文學創作的成員來說是一片凈土,是一個馳騁的草原,是一片飛翔的天空。後來才慢慢才知道,我認識的幾位作家老師,如梁老師、張老師、楊老師、康老師等各位老師都在群裡面,並且這些老師都是渭南省市作協會員,渭南文學界的大腕和知名作家。還有渭南小說界界長關中牛老師,真名謝天祥,著名作家,渭南作協副主席兼小說創作指導委員會主任,主要作品有《半閣城》《天藏》等。在這群,能認識這麼多知名作家是一種榮幸,是一種緣分,也是令我大開眼界。在渭南小說界的大海里,我覺得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
2018年2月,在楊文平老師的竭力推薦下,我的短片小說《狗狗風波》,有幸被渭南小說界各位老師點評。關中牛、王建立、李文君、秦川牛等各位老師,對我的拙作進行了詳細點評。總體講各位老師知識淵博,經驗豐富,點評獨到,給予鼓勵多,尖刻批評少。我想,也許是各位老師故意手下留情,為了保護我這個新人好的熱情和積極性吧。但是,讓我深深感到,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
後來,還是在揚文平老師的竭力推薦下,我的小說《進城》被渭南小說界各位老師點評。這篇小說取材於是二十年前,一位農民工去西安辦事的不幸遭遇,側重於揭露社會醜惡。但是,作品明顯與今天飛速發展,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環境優美的大西安不相適應。因此作品從立意、構思、結尾等,都受到各位老師的嚴厲批評。特別是楊文平老師也受到牽連,受到渭南小說界界長關中牛老師的嚴厲批評。其實都是我惹的禍,只是讓楊老師背了黑鍋而已,實在令我很久不安,心有慚愧。
後來,我有幸見到了市作協主席李康美老師,以及渭南小說界臨渭區作協副主席秦川牛(貟社教)老師,市作協會員《華山文學》編輯楊文平老師,臨渭區作協副主席,《水墨秦嶺》執行主編張娟老師,著名評論員李文君老師;市作協理事黨宏老師等。
通過向各位名家老師學習和交流,讓我明白自己在文學道路上才剛剛起步。通過交流,令我意識到一位好作家,不僅僅只是寫文章,而是要有一定胸懷,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就是說作品始終要體現熱愛黨、熱愛國家、熱愛民族這一偉大主題。還讓我明白一個好的作家,是不會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他會用筆和文字不斷弘揚社會正能量。特別是聽了張娟老師的講述,令我視野突然開闊了許多。她是個下崗職工,生活十分困難,出門辦事處處碰壁,經常遇到社會上一些臉難看、事難辦的不良現象,但是她依然用博大的胸懷熱愛生活,憂國憂民,用數年的心血寫出了長篇小說《言官楊爵》,令我感動欽佩!
張娟老師雖然是一位女作家,但是她快人快語,不加掩飾,從談話和作品中映射出一種秉直和陽剛之美,就像古代的花木蘭、穆桂英。她還毫無保留地給我講了她多年積累的寫作經驗,如寫長篇要有年譜,按照年譜,構架故事,組織語言,包括一些細節,如服飾、用具、習俗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出符合那個時代特徵的人物和故事等等。
在渭南小說界各位老師的關注、鼓勵、支持和指導下,近年來在我分別在《渭南日報》《華山文學》等刊物發表小說散文7篇,在《三賢文苑》《水墨秦嶺》《華山文學》《潼關文藝》《凌瑞文化》《金水文學》等電子平台刊登小說散文100餘篇。
兩年來,通過參加聽取渭南小說界定期作品研討會,以及和各位老師共同學習交流,使我受益頗多。我覺得自己的寫作水平還很低,還在初學階段,要寫出好的作品,必須要靜下心來觀察生活,閱讀名著,借鑑中外,學習身邊,不斷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對每一篇作品,都要在選材立意、故事架構、人物安排,語言表達,場景描述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只有做好每個細節,才能寫出具有個人特色的好作品。
渭南小說界是臥虎藏龍之地,名家輩出,人才濟濟,專家、學者、教授隨處可見。渭南小說界是我的老師,我將跟著老師不斷前行。
最後,祝渭南小說界越辦越有特色,並成為陝西文學界一顆最耀眼的星星!
張萬迎,男,筆名,松竹梅。1964年出生,陝西潼關人。現供職於潼關縣政府辦公室。業餘時間愛好書畫、雕刻、文學等。
我和渭南小說界
張愛玲
我是一個貪玩的人,雖年齡不小可玩性十足。剛有QQ的時候,就和一群喜歡文字的朋友在QQ論壇《四十情懷》上碼字,天南地北的兄弟姐妹每日與文字為伍,沒有了時空的限制,蓋高樓,刷帖子,開心不已。
一晃十多年過去,論壇關閉,微信風生水起。一次偶然的機會,參加渭南市文學愛好者培訓,經楊文平介紹,認識了關中牛老師,得到他的贈書《半閣城》,翻了幾頁就被生活化的語言深深吸引。不幾天他弄了個「渭南小說界」群,說實話,我覺得群就是消遣熱鬧之地,沒想到牛哥硬是把這個群弄滴風生水起。
雖然從小喜歡文字,爹媽起名也讓人愕然,但我是一個懶傢伙,對文字只是熱愛而已,沒有更多的企圖,完全是隨心所欲。
也許與楊文平認識已久,進入渭南小說界後,他曾三次派任務讓做主持,每次都戰戰兢兢生怕誤事。提前做好功課那是必須,一遍遍讀著作者的文字,查閱與之有關的文章類比,做筆記,列提綱,覺得諳熟於心方才罷手。一次次主持,一次次發言,對小說的選材,結構,寫法……有了新的認識。
我是縣上《沙苑》雜誌的編輯,負責小說的組稿校對,兩年多來在渭南小說界聆聽,學習,提高了審稿評鑑能力,受益匪淺。
學然後知不足。每次群里老師們授課,一條條語音,一段段文字都會仔細聽,認真讀,琢磨消化,吸收對照,看看自己小說的缺陷在哪,如何修改。
長期在學校工作,寫了不少與學生、學校有關的文字,在這裡認識呂志軍老師後,嘗試把自己的拙作發給他,沒想到小說《一倒成名》,教學札記《「寬容」的懦夫》很快在《教師報》發表,欣喜之餘,很是感謝。
不斷汲取,不斷學習。我的小說《未婚妻扶貧》在群里點評,修改後有幸被陝西紀委《涇渭》雜誌刊登。
渭南小說界是文學愛好者的家園,在這裡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祝願渭南小說界越來越好!
張愛玲,中學高級教師,渭南市作協會員。《沙苑》編輯,多篇小說散文詩歌在報刊雜誌發表。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wxsj20160908@qq.com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文學陝軍新媒體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