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曼課堂 |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根本區別在於?

2020-07-06     曼漢學院

原標題:小曼課堂 |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根本區別在於?

先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哈:

假設現在有個農業研發基地,研發除了一個新型的藍顏色蘋果,味道非常可口,可以做代餐,也有減肥的效果。這個產品對於整個市場來說,是很新穎很好玩的一個現象,產業和大眾都很感興趣。

然後在做市場推廣之前,研究人員開始介入,開始研究這個蘋果是怎麼研究出來的?背後的原理是什麼?那麼這些問題就是What!

農業基地的那些科研人員閒著沒事做為什麼要研究一個蘋果出來,原因是什麼?這是Why!

然後這個產品它整個的研發的過程和研發的原理是什麼?研發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最終是怎樣被研發出來整個的process是什麼?這是How!

如果你想要搞清楚這一系列的問題,那麼你就需要一種研究方法,什麼呢?那肯定是質性研究的方法,因為以上這些問題跟How many,How much跟程度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想用質性研究方法搞清楚以上那些問題,那麼就需要做「田野調查」,進行實地調查、實證調研。

如果現在你到了這個研究基地,那些研究人員開始和你說:

「我們現在打算開發這個蘋果的2.0版,你有沒有興趣把這2.0版開發過程記錄下來,跟蹤調研,記錄」。

你說ok可以,你就開始跟著研究人員一起參與到2.0版蘋果的研發過程當中去。從一開始的產品設計——方案——配方——方法——實驗室——研髮結果——反覆實驗。這一個順序你全部跟下來的話,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那麼這個研究方法叫「民族志Ethnography」。

好像田野和民族志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其實它們最大的差別就是時間和深度的要求不同。(這兩個方法更多是做社科類、文化類經常會用到)

2.0版本研發出來之後,在向市場推廣之前,你得去做實驗,驗證它得口味怎麼樣?有沒有減肥效果?那我們就要做一個小範圍的實驗,選擇兩批被實驗人員,分為基礎組和對照組(最基本的)。再設計相關的量表,然後去研究去探索這個蘋果到底有沒有效果。那麼這部分就是實驗。(實驗研究更多是教育學、社會心理學經常用到)

研究完之後,確定了這個蘋果無論是代餐還是減肥都有不錯的效果,現在就需要對市場做推廣。但開始之前呢,供給方和銷售方對於這個市場都沒有很大的信心。那我們就要在全國性推廣之前,先選擇一些區域來進行範圍推廣,根據一些產業調研報告,找一些對於減肥需求比較大的發達城市。

比如說上海。那麼我們應該需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為上海單獨這個城市設計一份適合他們本地文化或者是消費需求的推廣方案。那麼這一部分算什麼,如果從質性研究維度來講的話,那麼這個就是Case study(找一個個例,進行深入的調研)。

方案制定出來之後,我們開始銷售這個蘋果。在銷售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是不是要收集數據,看一看這個產品在上海這個地區的效果反饋如何。然後銷售端從target consumer(目標消費人群)中進行分層隨機抽樣,用任何你能想到的統計學的一種方法,那是不是就進入了quantify(定量)這個領域呢。把數據、用戶反饋全部定量的去收集起來,按照一個嚴格的邏輯指導和架構去統計起來。

數據收集回來之後,然後去研究,看這款蘋果產品在上海這個地區的銷售和市場推廣是怎樣的效果。如果反響確實還不錯,那就往全國推廣。

接下來在全國推廣的時候,邏輯其實和推廣上海是一樣的,需要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城市研究出各自符合當地情況的市場推廣方案。

如果你想讓你的產品稱為國際性的,比如在亞洲其它國家推廣,韓國、日本、泰國等等...甚至是美國的一些西方國家。那你要研究在針對不同國家的各自符合當地情況的推廣方案,應該如何制定,這個叫什麼?這個叫Cross-cultural(跨文化)

對於一個經驗非常非常豐富的研究者來說,Cross-cultural是可以結合quantify一起用的。

案例結束

那麼從以上這個例子就能看出來,一般情況下定性研究更多的是解決供給端、定量研究更多的是解決需求端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mkYJ3MBiuFnsJQVwB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