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節前夕,一位返鄉的小伙子特地找到王友軍,請他做一碗涇陽水盆羊肉。「我從小就跟著爺爺吃你做的水盆羊肉。如今爺爺去世了,我想帶一碗去他的墓前祭奠。」小伙子動情地說。
好吃不過羊肉,舒坦不過圪蹴。對於很多涇陽人來說,水盆羊肉已經成為故鄉的一種印記,被深深地刻在心上,走到哪裡都難以忘懷。
「我的爺爺從1913年就在涇陽縣城創辦了涇陽羊肉館,後來我父親繼承了這項手藝,經過私營、公私合營、個體私營,直到1986年由我接手。我們家三代人都在做這一碗水盆羊肉。」陝西省級非遺項目涇陽水盆羊肉製作技藝傳承人王友軍說。
涇陽水盆羊肉又稱「單走」,因烹制的羊肉湯用大盆盛放,又因食用水盆羊肉主要以湯為主,故碗大如盆,得其名。
在涇陽人的傳說里,涇陽水盆羊肉是秦王嬴政在涇陽縣張家山修建鄭國渠的副產品。相傳,當時為了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主持修建鄭國渠的官員就用鐵鍋熬煮羊肉,用其肉湯泡鍋盔,犒勞民工。
水盆羊肉是陝西關中地區的一道獨特美食。不只是在傳說中,在電視劇里,水盆羊肉也是陝西的重要飲食文化元素。
《長安十二時辰》里,唐朝的張小敬在大冷天端著一碗熱乎乎的水盆羊肉呼嚕呼嚕的樣子,真讓人眼饞不已。
《那年花開月正圓》里,清末的周瑩圪蹴在凳子上吃水盆羊肉景象,演足了關中人的豪放勁兒。
時代的變遷,並沒有改變關中人對水盆羊肉的熱愛。儘管水盆羊肉吃法雖然粗獷,做法卻是細膩講究,如同關中人內里性格的實在、直白。
「羊選用的是涇陽當地口鎮、雲陽鎮的山羊。這些羊沿嵯峨山放養,喝的是張家山的天然礦泉水,肉質纖維更細,脂肪少,吃起來更健康。」王友軍說。
每天凌晨4時,35斤左右健康的羊被挑選出來宰殺好,清晨6時前送到店裡,經過幾遍沖洗後,再在冷水裡浸泡3-4個小時,把肉中的雜質全部拔出來。
約莫上午10時,洗凈的肉就可以下鍋煮了,不加任何調料,先武火,後文火,再武火,前後熬煮4個小時左右。
肉煮好了撈出來,放在中間高、四周低的木鍬板控水晾涼,湯還得繼續熬8個小時,直到把骨髓熬出來。
到了晚上12時,湯熬到位,一鍋清水至此已變為白色的奶湯,香氣四溢。
經過汆、煮、叫湯、型肉、制湯、型湯等十五道嚴密工序後,第二天早上6時店鋪開門,第一波客人就能嘗到新鮮熬制、肉爛湯清的水盆羊肉。
「調料水是我們家三代人不斷研製的,選用的是來自全國各地優質的香料,這也是製作水盆羊肉的關鍵。一般是在最後兩三道工序中再加入調料水。」王友軍說。
在發展中,為了讓水盆羊肉吃用起來更加健康,肉的切法也形成了獨特的肥瘦搭配要領:「肥肋扇、搭腱子,二道臀邊搭腰油」。肉得沿45°角度片成薄厚均勻、寬約5厘米的肉片,既便於夾饃,也便於直接食用。
吃羊肉水盆耐飢,以前涇陽人都是把羊肉水盆當早飯,中午12時以後,就不再賣了。王友軍最高紀錄一天賣過13隻羊做的水盆。
從1986年掌勺至今,王友軍用三十五年時間,堅持做好一碗水盆羊肉。漫長的時間在王友軍看來,就是兩個字:誠信。
有一次,一位親戚給他拉來一隻不健康的羊。出於情面,王友軍收下了羊,把買羊錢給了親戚。等親戚走後,王友軍立刻就把這隻羊丟掉。「『忠厚誠篤,童叟無欺』是我家的祖訓。咱開店做生意,心裡得有誠信兩個字。否則,再好的牌子也會倒掉。」王友軍說。
其實,在陝西的水盆羊肉江湖裡,涇陽水盆羊肉並不算最有名。來自渭北地區大荔、蒲城、澄城等地方的水盆羊肉館早已攻占了陝西的水盆羊肉市場。
涇陽水盆羊肉雖然沒有走出涇陽,但涇陽卻在明清之際,孕育出走南闖北的陝西商幫。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的女主角原型周瑩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商賈雲集的涇陽本身就是當時的經濟中心,也許正因如此,涇陽水盆羊肉不需走出涇陽,便已自有市場。
特別是在今天,涇陽水盆羊肉傳統手工製作、不含任何添加劑的製作工藝,契合了人們對環保、健康生活的追求。2011年6月,《涇陽水盆羊肉製作技藝》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友軍成為省級非遺傳承人。
在飲食文化大放異彩的今天,串聯著歷史滄桑、地域風情的涇陽水盆羊肉能否走出「深閨」,尚需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