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又被稱為《黃帝陰符經》,看上去像是說的養生,但是卻不只是養生之事,歷史上很多名人都熟讀過《陰符經》,而且還給《陰符經》做上了自己的註解,註解人員的名單中不少是國之棟樑,但是也有人說是假託的,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無數種說法使得這本奇書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面紗,那到底有沒有那麼奇呢?首先從作者來看就稱得上奇,就像是《山海經》一樣,沒有一個具體的作者,有人說是黃帝撰寫的,也有人說是李荃,還有人說是一個道行高深的道士所作,但是無論哪種說法都只是猜測,無法證實。
《陰符經》經文很短,共400餘字,分為上中下三篇。李筌將之分為「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民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文以隱喻論述養生、安民、權謀等。但各注家對其內容看法不一,懸殊很大。有人認為是談道家修身養性之法,有人認為是縱橫家之書,有人認為是兵家之謀略書。比較而言以第一種看法者居多,因《陰符經》上篇有「知之修煉是謂聖人」。可見其宗旨所在為道家修煉方法,當為道家修煉實線的總結。
既為道家修煉之法,當明了「誰修?」、「修什麼?」、「怎麼修?」、為什麼修?」。
《陰符經》,「陰」,為暗中,隱藏之意。「符」,為符合,契合之意。陰符經,當為暗合大道的經義或方法。本人將其理解為「內化術」。
《陰符經》開篇即點明其宗旨,在於「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道在本體之外,作為客體的存在,其自演自化,無為而為,無論善惡,自然而然。本體如何「執天之道」?那麼就需要把天道內化為人道,天性內化為人性。如何內化?首先必須「觀天之道」,了解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用現在的語言可以理解為對「天道」的「複製與粘貼」,在內心建立起一個「人性」版的「天道」,就是「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性,人也」。於是就可以觀外而後觀內,以內視之法去探查內部與外部之間的變化與差異,推測其生與滅的過程,揣測其時機,讓心與物契合而採取行動,相機而動,隨遇而安。這便是執天而行的道理。
天地變化,危機四伏,差以毫釐,謬以千里,危機中往往成為定機的關鍵。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相互間既互化,又相互矛盾,把握其中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物極必反,小心體察,以人道暗合天道,「施行於天」,就能趨利避害,使人道得以進化。
天地萬物從產生到滅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律,「觀天之道」以觀萬物「生滅」為要義。而內化外物,執天而行的關鍵則在於「盜機」,從萬物運行生滅軌跡中去盜取行動的時機。所以聖人當在「日月有數,大小有定」的天地萬物運行規律中把控時機,隨遇而化。
致虛極以養心,無私我之心以察天道。天道大私而公,無恩而恩。物與心相互印證,全心浸於對萬物生滅變化的觀察中,隨物而化,隨機應變,順勢而為。所以《陰符經》通篇所論都是修道之人如何去把握天地萬物生滅的變化,如何內化萬物,盜機而行,趨利避害,順應自然,而達到人的成功與進化。實為道家之實踐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UXswm8BjYh_GJGVPb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