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一景
在你我印象里,提到澳門,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比拉斯維加斯還要名聲在外的「賭城」大名。多少人踏入澳門,都為了血脈賁張、甚至一期一會地去豪賭一場?卻忽略了在這座濕潤城市隨心閒逛,靜靜去領略澳門最真實的——平易近人。
對我來說,澳門一直籠著一層神秘的色彩,聽得最多的莫過於每年回歸日父母口中的絮絮叨叨,話里話外都是滿滿的驕傲。
金燦燦的酒店和灰濛濛的天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一次來澳門,我有點緊張,不知道這個城市會帶給我驚喜或失望。在拱北口岸過關,遇上許多買菜的人,據說是因為相較而言,珠海的菜價要低一些,並且非常方便,所以很大一部分在澳門生活的人都會到珠海選購。
如果時間充裕,坐在窗邊欣賞街景不失為觀察這座城市的好方式。
通關之後順手拿了一份旅遊地圖,大致研究了目的地以及附近的一些情況。開往新葡京的免費巴士前排了很長的隊伍,甚至要等一個小時才有車,便隨意上了一趟人最少、發車最快的大巴。殊不知下了免費巴士,我們都為從關口到終點站——漁人碼頭這短短几分鐘的車程略感無語,更加不懂先前那些苦苦排隊的人了。
街景
這裡的空間顯得很侷促,還有些嘈雜,四面合圍的建築格局在屋頂形成了完美的對稱圖形,凸顯出頭頂上方那一抹天空。
坐井觀天
天氣不太好,灰濛濛的,下了點小雨,街道顯得很空曠,我們被眼前的大片金黃亮瞎眼。想不到大多數人對澳門印象最深的賭城就開在這棟金光閃閃的酒店內。沿著街道走了一段更是發現澳門不愧是名副其實的「賭城」,大街小巷娛樂場所遍地開花。
金光閃閃的賭場——在「葡京」的壟斷崩潰後,這座新建的賭場被認為是澳門最丑的建築之一。
澳門新美安住宅群,過道上曬滿了衣物,顯得擁擠不堪。在澳門,每平方公里範圍內大約有21218人,是全世界範圍內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鬧市蝸居
葡撻是澳門最有特色的小吃之一,咬上一口,鬆鬆脆脆的,夾著溫軟的餡心無論是邊逛街邊吃亦或靜坐安享下午茶時光都是一種極美的體驗。我們打算接地氣一點,因此滿街亂竄,見路就走,至於飛仔心心念念的正宗豬扒包,到底是沒口福吃到了。
葡撻
也許是歷史原因,這裡車的方向盤和行車方向都與我們往常所見相左,走了好一段我才習慣。一路上拉風的機車一輛緊接一輛呼嘯而過,停車道也是擺滿了機車,嗡嗡的發動機聲讓我屢次認為那是賽車,以致於在真正等賽車經過的那段時間幾次誤導同伴,最後我只能摸摸鼻子裝傻。
車流不息
要說讓我最震撼也最能理解的,莫過於澳門是小城卻有著大大的「禮」。不管過哪條馬路,司機總是隔著老遠就放慢車速,甚至停下來等行人先通過。我也漸漸了解到,這座小城其實被管理得很好、很用心。
機車是澳門這座小城流行的交通工具。
建築色彩的碰撞、繁華與古舊截然不同的對比是又一看點。我們的目的自然少不了人們趨之若鶩的「大三巴牌坊」。但是對於我這種向來不喜歡做攻略的人來說,其實「盲走」更有意思。
窗口
無意中闖進了廣州街,繞去了北京街又穿過了日本街,看了滿眼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各種招牌,這點跟香港有點像,畢竟大陸很少將招牌直直地橫出來,而是妥帖地掛在門頭。
大街小巷裡花花綠綠的燈牌,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看過民政總署,經過三街會館,看著「大三巴」牌坊前人潮湧動水泄不通,我機智地選擇了旁邊行人寥寥的小道,果不其然拐個彎相當於走了捷徑,把自己匆匆塞進人群中草草拍了幾張照片便離開了這個能「把人擠瘦」的地方。
17世紀時被損壞的澳門大三巴牌坊。澳門自16世紀中期至1999年為葡管時期。
我們選擇了人車甚少的街道,我一度懷疑這是不是幻覺?緊緊相鄰的兩條街,一條熱鬧非凡,我想那大多是像我們這樣來遊玩的旅客;一條寂寥冷清,或許只有如同我們這般的「有心人」才能訪見歷史遺留的點點滴滴——澳門教育文藝協會銹跡斑駁的大門、巷子深處的葡式地道小食、看似特意布置卻充滿生活氣息的燈籠小街......
燈籠小街
我們沒能逗留太久,但在這座小城走過的路,都留下了我們長長的記憶,澳門在我們腦海里的每一個畫面,都是最真實的樣子。還有那一聲聲聽起來無比熟悉親切的白話,口音不同卻像帶我回到了家鄉。
TIPS:
去澳門方式有多種,可以從深圳蛇口碼頭坐船、機場碼頭坐船、或到珠海拱北口岸過關, 過關後有很多免費巴士可以乘坐,認真看下路牌就可以了。
過關後可以在諮詢處拿份地圖,澳門比較小,而且景點集中。
當地小吃,如豬扒包、葡撻等,基本都集中在大三巴附近,逛一逛就能看到了。
當地貨幣的換取最好在過關前完成,在地換取的話每家銀行的匯率會有所不同,大額商品建議刷卡或支付寶,很方便。
走馬觀花到此一游的可以買張全日通。
到港澳遊玩記得提前開通手機漫遊相關服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澳門|「世界第一賭城」最親切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