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超脫世俗的眼光來審視自我,才有真正豁達的境界。
01
人生的痛苦,都是因為自己審視萬物的觀點而起的,也就是自己的「心性」。
審視萬物的層面來源於世俗觀念之內,那麼痛苦也皆來源於此。
比如很多人覺得自己樣貌不好,覺得自己家庭背景不好,覺得自己某某有缺陷等等,並因此產生了痛苦,這都是自己內心觀念所起的作用。
拋開這一些世俗觀念,超脫於世俗角度之上,才有不一樣的通達與豁然。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是健全的,而有一些人則是殘缺的。他們存在的某種缺陷有的是天生就有,而有的是後天的出現。
不管是對於當事人還是對於旁觀者,所有人都對於「殘缺」這一個字眼,有著非常悲觀的評價,認為這就是人生的災禍。
也正是因為這個心態的影響,也會產生無盡的痛苦。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讓他產生痛苦的除了事件本身之外,而多的是他的觀念,因為他把這一個事情看做是「悲觀」了。
如果能換一個角度來看,不認為這是一個悲觀,而是認為這是自然存在的另一種形態,不以悲觀的角度去看,那麼外在的殘缺對於當事人來說就會減輕一些痛苦。
從貝多芬,梵.高,張海迪,霍金等等,他們雖然說存在著一些缺陷,但是他們取得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的。
所以從本質來看,即便是存在著缺憾的人和其他人比起來並沒有區別,他同樣能做其他人能做的事情,甚至做得更好。
總有人把有缺憾的人歸類為弱勢群體,這對於他們是一種幫助,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也是將他們區別於正常人的一種心態,這本身又是一種殘酷。
(這樣的心態,無形之中也會給當事人帶來壓力和痛苦,所以在有些時候對於某一些群體最好的態度就是不要把他們當成特殊群體,而是看作正常人,才是對他們真正的關愛。)
02
《莊子》中有這樣一句話: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死生是一件大事吧,卻不能改變他的心境,就是天塌地陷,他也不會和天地一起滅亡,他審視自己沒有瑕疵,而不與外在一同遷移覆滅,主宰萬物的化育,而守住大道的宗本不變。
其中闡述的就是道家中所說「萬物守一」,不在乎外在形骸的智慧。
莊子的思想中有這樣一個概念,叫做「形骸之外」,意思就是自己外在的形體。
不用特殊的眼光去看待存在的缺憾,也就不會產生痛苦,把它視作自然萬物一體的自然形態,也就不會有負面情緒,這就是減輕痛苦的智慧。
我們拿這一個智慧面對生活中的任何苦難,都能夠減輕自己的負面情緒。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形體,也有不同的境遇,不管你喜不喜歡,外在的境遇外體是不會改變的,它是自然的狀態。
也就是像我們剛才所說的,如果說外在的境遇讓你出現了缺憾,就好像人生的際遇出現了不順心的地方一樣不可能改變,如果你任由自己的情緒悲觀下去,那麼只會越來越痛苦。
而反之,如同莊子思想中所說的「安於自然」,安於外在形體的存在和變化,才能避免開痛苦情緒對於自己的困擾。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生活中,讓很多人產生痛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時,很多人就發生了負面情緒,產生痛苦,然而事實本身沒有那麼糟糕,如果用莊子提倡的這一個思想,安於自然,順應外在的任何變化。
淡化自己主觀情感以及對於這件事情產生的情緒,也就淡化了痛苦,這也是道家的思想中所說的,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智慧核心,以這一個境界去審視自我形態以及經歷的萬物,就會有不一樣的豁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RDSrm4BMH2_cNUgq5Jv.html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