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多麼愛孩子,如果孩子沒有感知到,都不叫愛

2019-05-17     沛澤媽讀心理

嬌麗是一個嚴厲的媽媽,對孩子的管教十分嚴格,可以用鐵面無私來形容,她常說現在對孩子管教嚴一點,孩子才不會走歪路,以後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前些日子,學校給孩子們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以「感恩母親」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嬌麗上四年級的兒子小亮憋了半天,也沒寫出來。嬌麗有些生氣,質問兒子,「我平時怎麼照顧你的,怎麼幫助你的,你心裡沒點數嗎?這篇文章就這麼難寫嗎?「被媽媽訓斥後,小亮絞盡腦汁,終於磕磕巴巴地寫完了。嬌麗看後,心裡很不是滋味。

原來小亮寫的都是媽媽平時怎麼嚴厲地對他,寫不完作業,媽媽會怎麼做,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會怎麼懲罰他。雖然文末這樣寫道:「雖然我媽媽平時對我很嚴厲,但我知道她是為我好,所以,我還是很感激她。」但在嬌麗讀來,這篇文章一點都讀不出「感恩」的味道。

嬌麗難過地問我:「我平時為兒子操碎了心,照顧他衣食住行,為了他,我把工作都辭掉了,為何孩子就一點都感覺不到呢?他哪裡是感激我,明明是聲討我。」

孩子為啥總記住父母對他的不好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很理解嬌麗的感受,當媽的都說對孩子付出心甘情願,不求回報,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看未必,不求孩子能給父母多大的回報,起碼他應該知道父母的辛苦,心懷感恩吧?我想任何做父母的都有這麼一個簡單的願望吧,但有時我們並不能如願。那麼,小亮為什麼就記不住媽媽對他的好呢?難道孩子是白眼狼,不懂得感恩,或者說是孩子小心眼,斤斤計較嗎?當然不是。

首先,父母付出的愛與孩子得到的愛不一定是對等的

父母總認為自己付出了多少愛,孩子就得到了多少愛,而在孩子看來,能夠感知多少就是父母愛自己多少,如果父母的愛不能被孩子感知,父母付出再多,都是徒勞的。

其次,不愉快的事情更容易被記住

心理學研究發現,越是愉悅的記憶保存的時間越短,越是痛苦的記憶則留下的印象越深。為了證明這一現象,心理學家用狗和小白鼠做了實驗,實驗發現,搖鈴和喂食多次進行才能使狗形成條件反射,而對小白鼠進行一次電擊實驗就可以讓它對閃光產生反應。

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體驗,愉快的經歷會讓人很享受,而痛苦的遭遇會有警示的作用,比如,你在某個地方摔倒了,那麼下次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你會立馬想到上次摔跤的事情,人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會對痛苦的經歷記憶猶新,以此來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另外,美國的North Carolina 大學的神經科學研究團隊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凡帶有負面影響的事件,即使沒有給當事人造成一定的情緒波動,產生的影響也很輕微,依然會讓人記憶深刻,因為這些負面影響的事件會引發人們對過去不愉快記憶的連接,而我們的大腦摒除這些不愉快的記憶是很困難的,因為它們之間產生了牽扯的關係。

可能有人會和嬌麗一樣,認為現在對孩子嚴厲一些,以後孩子長大了他自然會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通過以上的心理學研究,我們可以得知反覆的負面情緒總會讓人不由地想起不愉快的事情,使一些相關聯的不愉快記憶串聯在一起,從而使負面情緒得到了強化。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現在無法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我們的良苦用心,孩子長大了,更有可能對我們心懷不滿。

如何讓孩子感知父母的愛

只有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心懷感恩之心去愛父母,不然,父母付出太多,就會越傷心,越會認為孩子是白眼狼。那麼,如何讓孩子感知父母的愛呢?

1.批評孩子時就事論事,不要否定孩子的全部

童童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把湯灑在了桌子上,媽媽非常生氣,「你總是這麼毛手毛腳,做什麼事情都心不在焉,吃飯都沒個消停,你這樣學習能踏實嗎?考試能考好嗎?以後我怎麼放心你一個人出去做事啊!」

很多家長都患有「妄想綜合徵」,把孩子犯的一個很小的錯誤不斷地延展看來,變成天大的事情,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說明孩子的錯誤有多麼嚴重,可在孩子聽來,這是父母在否定自己,自己一無是處,父母是無法接納我的。

或許你看孩子把湯灑出來,生氣著急是因為擔心孩子被熱湯燙到,但這話從嘴巴里說出來之後,就完全變了味道。如果我們說:「孩子,你小心點,這湯要是燙到你就麻煩了」,順便再教育一下孩子下次應怎麼做,需要注意什麼。那麼,孩子就會體會到媽媽是因為愛我才批評教育我,這種父母之愛他就感知到了,自然就會更加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建議。

2.表達愛

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愛與好常常習慣放在心裡,不願表達,善於默默地奉獻一切。每天早晨,你為孩子背上書包,孩子歡快地走在前面,送孩子去上學;天氣熱,你給孩子熬好綠豆粥,晾涼,放進保溫杯里,帶到學校;孩子生病了,你整晚守在他身邊照顧他,因為害怕他喊口渴你沒有聽到,不敢睡覺……

很多父母都在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孩子的愛,可對孩子來說,他或許不是那麼細心,你默默地做了很多,可他不一定知道,還沒有一句「寶貝,我愛你」來得直接。如何表達愛也是需要學習的,很多家長都羞於開口,或者說不知如何開口,在這裡,我交給大家一個方法——和孩子一起翻開過去的相冊,講一講每一張相片背後的故事,你們曾經做過什麼,一起經歷了什麼,去看了哪些風景,這是讓孩子感知愛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3.多一些擁抱與親吻

一天,我從幼兒園接二寶,二寶一路小跑地過來對我說:「媽媽,我喜歡你」,然後我也回了一句,「寶貝,媽媽也喜歡你」,可二寶卻撅著嘴巴說:「媽媽,不喜歡我。」我很納悶二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又重複了一遍,「寶貝,媽媽真的喜歡你」,「你還沒有親我呢?」二寶的這句話讓我突然明白他理解的喜歡是一定要親吻的,我親了他的臉蛋後,他開心地說:「媽媽,你喜歡我。」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深刻,並給出了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傳遞=7%言語+38%語音+55%表情。孩子傷心哭泣時,我們的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這個擁抱代表著接納、包容、愛和安全感,他能幫助孩子消除恐懼、焦慮、羞恥感,讓他重新笑逐顏開。

我們都知道,擁抱與親吻對嬰兒來說是獲得安全感與愛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長大了,就不需要擁抱與親吻了,這依然是幫助他戰勝負面情緒,感知到被愛的一個好辦法。擁抱與親吻是對孩子愛的撫摸,也是心靈的關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OIpQmwB8g2yegNDAcj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