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60,我與身高焦慮搏鬥了很久

2019-05-29     青杏


文 / 採薇


我直到高中時才意識到自己比同齡女生矮一些。原因可能是父母都不高(最重要的原因),生長發育期沒有好好吃飯,不喜歡喝牛奶,睡眠不足等等。但無論如何,我是不會再長高了。這件事如陰影般貫穿了我整個青春期。

在那之前,由於成績優異,我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是一個驕傲的有點光環的女孩子。我被朋友簇擁,我為自己搭建了一個小王國,在其中生活得相當愜意。

但在那之後,我轉為內向、敏感、多思。我意識到,我的小王國與外界連通,我無時無刻不警惕著,告訴自己:你生活在別人的注目和有聲或無聲的評價中。

高中時代我曾經和一個男孩走得非常近,但我最終疏遠了他,因為某一天他告訴我:「第一次見到你時,我心想,一個普通的矮女孩,但是……」儘管他的重點是「但是」之後的內容,儘管我們都知道唯有「但是」之後的內容重要,我卻深深被刺傷。直到今天,在回憶中,我也不記得「但是」之後的內容。只記得在那之後,我不願再和他多說一句話。

每當我遇到拒絕,不管是面試某個機會,或者在和異性的接觸中,我都會下意識地將這件事和身高聯繫在一起。漸漸地,我形成了一套見解:男生都是視覺動物,他們喜歡細腰、長腿、白膚等等。

因為這些挫折,也因為一些其他原因,活潑好動的我漸漸收縮社交圈,變成一個宅女。這讓我感到安全和舒適——當我不去迎上別人的目光,也就無從讀出他們對我的評價。




直到我在旅途中遇到第一任男友。在歐洲學習期間,歐盟國家間的自由流動政策使我得以四處旅行。最初,我還擔心一個女生獨自旅行的安全問題,並在網上找旅伴同游。但很快,我的好奇心占了上風。我不在乎住在哪裡和吃了什麼,不願花費時間去制定緊密的行程,我鍾愛博物館和小市場,對地標性建築毫無感覺。這一切使我成為一個糟糕的同游者。我開始獨自旅行。

我們相識在旅途中,他跟我聊天。開場白是所有英語課本的第一句「How are you」,我於是回答,期末將至,我有繁重的任務要完成,但我還想在回國前多看幾個地方。我隨口抱怨著。他告訴我,他欣賞我的坦誠,他厭倦了small talk。

我們一起吃飯。吃完飯,當他站起來時,我被他的高度驚得目瞪口呆。他超出了我對身高的認知範圍。他顯然比180cm高。但到底有多高,我無法估計。後來我知道,他足足比我高出近40cm。這個男孩給我寫郵件,然後來找我。這是一段故事的開始。

即使在更為包容和多元的歐洲,我們的身高差也經常令路人側目。有時經過的路人猛地回頭來看我們,似乎在確認一件稀奇事,有時他們會投來一個善意的笑容。某一天,我們走在步行街上。我忍不住說,天哪,你太高了,我太矮了。他把我舉了起來,說,這樣我們就一樣高了。

在那一刻,我全心全意感受到愛,並確信這份愛。我感受到這個人對我的欣賞、喜愛和認同。它們基於共同的趣味,基於共同的對世界的野心。

這是我的心結,但他的眼裡根本沒有這項指標。這不是一項不得了的標準。不得不承認,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這個操作有些瑪麗蘇。但是,這個尋常的「舉高高」對我而言非同尋常,它是我重拾自我認同的起點。

我意識到,這份困擾我多年的陰影,也籠罩了我的視線。對我而言,也許它是一片濃得散不開的迷霧;但當我走出自己的小劇場,走出我對於「別人如何看待我」的想像,它也許只是一片薄薄的樹葉,擋在我的眼前,用手輕輕一拂便可落下。




後來,我和這個男孩並沒有走下去。後來,我遇到了另一個男孩,奇妙的是,這個男孩對我來說也是個巨人。後來……後來,我再也不會感到被壓制:如果對方太高,說話時我就站遠一些。160-這個事實好像不那麼刺耳了。漸漸地,我可以以霍比特人輕鬆自嘲了。

我並不是在鼓吹世上存在超越外表而僅基於精神的愛。事實上,身體和心靈是一體的。對於身體的吸引力和精神的吸引力之間的奇妙關係,我也正在探索。但關鍵是,無論如何,去愛自己。

當我重新開放我的世界,去認識更多的人,我發現有那麼多人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對自己身體的懷疑和否定。最近我遇到的一個例子是,一個180cm的男孩跟我分享他的身高焦慮。這令我大吃一驚。在中國,這個身高絕對不矮,而在他的國家,這卻低於平均身高。甚至有185cm的男孩,強烈糾結於5cm。他認為,再高一些他就可以更好地追求模特事業。

這些故事時時讓我感慨。我想,這些焦慮最終還是要靠他們自己解決。與此同時,我的另一個男生朋友,一名160-星人,卻不以為意。某次,他攔住比他高一頭多的路人說,「老兄,借個火」,當時就在他身邊的我馬上笑了起來。

這種自然的態度和對世界的信任讓我更加喜愛他,更加想要和他分享種種有趣的事。這個世界上有千千萬萬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我可再不能一葉障目和圈地自萌了。




我讀過很多男生父母嫌棄女生矮而阻撓婚約的故事。但在消費社會的大潮席捲一切的當下,男生也經歷著與女生相似的物化。身體,我們最親密最自我的身體,正經歷著資本的估值和掠奪。在這一大背景下,「悅納自己」仿佛成為空談。

我們可以大談悅納自己,而實情是我們真真切切地處於他人的目光之下,我們被評判,以至於我們也習慣了先用那把大眾意義上的「美」的鏡子照一照自己。也許我們能做的,是首先認識到這是一種規訓,然後,以忠實於自己的方式確定自己的位置。

相信有很多人也像你一樣肯定多元,相信有很多人也願意像你一樣給予溫柔和善意,而這些肯定、溫柔和善意能鼓勵更多人悅納自己。

「認識你自己」,這是最永恆的命題。每個人都在和世界搏鬥,但歸根結底是和自己搏鬥。關於身體的焦慮亦如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OIlQmwB8g2yegNDfL8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