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作為官職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到秦漢時逐漸形成制度,並成為武官制度下高級官員的通稱。三國時期是將軍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但由於史料缺乏,加之魏蜀吳三家官制各有不同,因而給愛好者們帶來了一些理解上的困難,本文將對魏蜀吳各國的將軍制度做一些簡單介紹,希望能起到科普的作用。
三國時期將軍制度的基本框架來自於東漢,在東漢的將軍制度里,以大將軍為首,之後依次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再之後則是前後左右四方將軍,這些將軍的名號是常置的。除此之外則有大量的雜號將軍,雜的意思可以是眾多、次級、不正等等。雜號將軍在西漢時期就有,為臨時設置,名號主要依據於所領的任務,例如武帝派李廣利出征貳師城,便設置貳師將軍,派路博德出征南越,便設置伏波將軍,且都在任務完成後便取消。在雜號將軍之下還有偏將軍和裨將軍,屬於副將官職,是最低等級的將軍位。
三國版圖
武帝和光武帝時期因為征戰頻繁,設置了大量的將軍名號,其中很多都影響到了後世,但其制度和後來還是有較大的差別,最大的區別就是絕大部分的將軍官職都不是常設。但在東漢時期仍然有兩個例外,一個是度遼將軍,另一個是征西將軍,前者負責對東北少數民族的事務,後者負責對西北少數民族的事務,因為東漢朝廷常年和北方少數民族產生衝突,所以這兩個將軍便長期設置,屬於特別的案例。而直到東漢末年之前,將軍都還是不太容易獲得的官職。
曹魏
但漢末亂世改變了這一格局,首先是各地起兵的諸侯以及農民起義領袖大量自稱將軍並設置將軍名號,其次東漢朝廷也由於先後被諸多勢力所把持,也任其設置了大量將軍,並向地方諸侯送出將軍官職,將軍一職由此泛濫。
在這種情勢下,曹操對大量的將軍職位進行了初步整合,但仍顯得雜亂無序。因為曹操常年致力於徵戰,且作為魏王,曹操並不具備完整的行政權力,於是這一任務最後由曹丕所完成,形成了對兩晉南北朝影響深遠的曹魏將軍制度。
曹操
這套制度里和東漢相同的部分是頂端仍然由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所構成,大將軍在戰國時期已有出現,漢初韓信曾擔任,後來逐漸成為常設官職,作為武官之首。驃騎將軍始於霍去病,車騎將軍始於灌嬰,衛將軍始於宋典。大將軍有時在三公之上,有時在三公之下,其他三個官職則在三公之下,屬於地位非常崇高的官職。而且一般來說,大將軍由輔政大臣擔任,衛將軍則負責首都的戍衛工作。
曹魏官制里這四個官職基本沒有變化,但在這它們之下的征鎮安平就是曹魏的新創造了。除四平將軍在司馬昭執政時期才在記載中有出現之外,其他三個官職都在曹丕時期就有設置了。征鎮安平的名號並非曹魏首創,征南將軍始於光武帝手下大將岑彭,鎮南將軍始於獻帝時期的劉表,安東將軍始於陶謙,平東將軍始於呂布。
曹操時期首先將四征將軍進行整合,設置了西北戰區負責人夏侯淵擔任的征西,荊州戰區負責人曹仁擔任的征南,但由於一些其他原因,擔任征東將軍的不是揚州戰區的最高將領夏侯惇,而是在合肥之戰立下戰功的張遼,同時也沒有設置征北將軍。夏侯惇在曹操末期擔任的是前將軍,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時期的四征將軍並不高於四方將軍,但也無法簡單得出四方將軍高於四征將軍的結論。更合理的解釋是曹操並沒有給四征和四方設置嚴格的高下區分,具體地位高低、任務分工更多是按照曹操的個人指示。
曹操
曹丕則在曹操的基礎上將其完善,他在已有的戰區基礎上又增加了兗豫戰區、青徐戰區、河北戰區,並把京師也化為一個新的都督區。除京師之外,其他戰區的都督分別和東南西北的將軍名號進行綁定,關中屬西、荊州和兗豫屬南、揚州和青徐屬東、河北屬北。而各個戰區的都督之間又有更細緻的地位劃分,例如揚州的曹休和青徐的臧霸同屬東方的都督,但曹休是征東將軍,臧霸是鎮東將軍,曹休的地位高於臧霸,所以三路伐吳時東路主帥由曹休擔任。再如關中都督夏侯楙年資和戰功都不足,因而只是安西將軍,但依然掌握關中戰區的軍事指揮權。綜上,曹丕的這項制度區分既細緻,操作起來又靈活,比起曹操那套粗糙的官職要強出許多,因而整個魏晉南北朝都以曹丕的這套制度為模板,再不斷進行細分和變化。而沒有固定職權的四方將軍則在官制變化後排到了都督的下面,身份比起東漢時期有所下降。
曹丕
在征鎮安平和四方將軍之上,曹丕又設置了新的官職,這便是名號大將軍。名號大將軍,顧名思義就是在將軍名稱里加上大字,如鎮西大將軍、征南大將軍等等。這種做法在光武帝時期已有出現,目的是提升名號將軍的地位,以示尊崇。名號大將軍在地位上高於四征將軍。同時曹丕還設置了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和撫軍大將軍三個職位,分別由曹真、陳群、司馬懿擔任,曹丕此舉是為了讓他們的地位居於除曹休和夏侯尚之外的眾都督之上,他們三人再加上征東大將軍曹休一起成為了曹丕的託孤大臣。由於司馬懿以撫軍大將軍的官職參與輔政,後來司馬師和司馬炎也相繼擔任了撫軍大將軍一職,此時的撫軍大將軍擁有比實際地位更高的象徵意義在,到兩晉時期撫軍大將軍也有特殊意義,西晉擔任過這一職位的司馬伷、司馬亮、王濬、司馬楙、司馬乂里,除王濬是滅吳首功之外,其餘都是宗室重臣。
司馬懿
除此之外,還有伏波將軍、都護將軍、中軍將軍、龍驤將軍、輔國將軍等幾個地位較高的名號將軍,伏波將軍為夏侯惇鎮守揚州時擔任的官職,後長期由與吳國交戰的將領擔任。都護將軍職權同護軍將軍和領軍將軍相近,地位在其之上,這兩個職務由資深中護軍和中領軍擔任,負責掌握部分禁軍、典選武官、監督諸將,屬於職權很重的官職。中軍將軍和龍驤將軍由司馬炎設置,前者名號職權來自於曹丕設置的中軍大將軍,司馬炎時期負責統領宿衛七軍,即左衛、右衛、前軍、後軍、左軍、右軍、驍騎七位將軍掌握的部隊,是禁軍的高級將領,由羊祜擔任。後者則是專門為伐吳設置的官職,由滅吳名將益州刺史王濬擔任。輔國將軍比較特殊,始於東漢末年的國丈伏完。通常來說國丈一般出任的是大將軍,但曹操掌權的情況下伏完自然不可能當上大將軍,而是設置了輔國將軍,同時儀比三司,因而輔國將軍的地位極高。曹丕登基時擔任輔國將軍的劉若在勸進表上的諸將簽名里排在第二,僅次於車騎將軍曹仁,劉若之後擔任輔國將軍的是排在第三的鮮於輔。由此可以推知,簽名表上排在第三、四、五、六位者所擔任的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都是曹魏官職中地位較高的名號將軍(第七位是衛將軍曹洪),此外王忠又曾以輕車將軍晉升為討寇將軍,但由於資料缺乏,很難了解這些官職在曹魏時期的具體職權和詳細情形。此外,按王濬傳的記載,輔國將軍在西晉初年並非位次很高的官職,大概是曹魏時期將軍制度進行過一定的改革,這些將軍的地位都有所變更。
在以上這些高級名號將軍之外,禁軍中還有武衛、中壘、中堅三位禁軍將軍也是曹魏時期地位特殊的將領。宋書里記載曹魏的其他雜號將軍在四十個以上,樂進傳也記載他曾從折衝將軍晉升為討逆將軍,可見這幾十個雜號將軍是有級別高下之分的,但由於資料不齊,大量的雜號將軍很難進行仔細判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裨將軍是所有將軍里最低的一級,然後是偏將軍。于禁和徐晃都有從裨將軍晉升為偏將軍再晉升為其他雜號將軍的記載,因而關羽和張郃剛投降就被拜為偏將軍已經算是不錯的起點了。
偏將軍印綬
最後筆者根據《晉書》、《宋書》、《通典》及《三國職官表》記載,梳理了一下魏晉時的將軍品級,因為制度時有變遷,因而以下名單尤其雜號將軍品級僅供參考,該表為魏晉官制,與吳蜀不可通用。
大將軍,一品。
驃騎、車騎、衛將軍及諸名號大將軍,二品,開府則為一品。
征鎮安平(三國職官表中征鎮為二品,安平為三品)、四方及龍驤、征蜀、征虜、鎮軍、鎮護、安眾、安夷、安遠、平寇、平虜、都護、輕車、輔國、度遼、平狄、平難將軍,三品(中領軍為四品,則領軍將軍不低於四品,通典中輕車將軍為五品)。
武衛、中衛、左右衛、中堅、中壘、驍騎、游擊、游騎、前軍、左軍、右軍、後軍、寧朔、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奮威、奮武、揚威、揚武、廣威、廣武、左右積弩、積射、強弩等為四品(中護軍為四品,則護軍將軍不低於四品,越騎校尉為四品,則越騎將軍不低於四品,中軍將軍統領武衛等七軍,則高於四品)。
鷹揚、揚烈、折衝、虎烈、宣威、宣德、威遠、寧遠、伏波、虎威、凌江、明威、驤威、厲威、威厲、威寇、威虜、威戎、威武、武烈、武毅、武奮、綏遠、綏邊、綏戎、討寇、討逆、討虜、討難、討夷、蕩寇、昭武、昭烈、昭德、破虜、捕虜、盪虜、盪難、盪逆、殄吳、殄夷、殄寇、殄虜、殄難、掃夷、掃寇、掃虜、掃難、掃逆、厲武、厲鋒、虎威、虎牙、廣野、橫野、立義、懷集、建忠、橫海、樓船、復土、忠義、建節、翼衛、懷遠、偏將軍、裨將軍等為五品(宋書中材官將軍與鷹揚等並列,或為五品)。
殿中將軍,六品。
蜀漢
蜀漢由於資料極度匱乏,因而研究起來十分困難。早期劉備官職為州牧和左將軍,使得他在官職封賞方面能拿出的職位比較有限,於是劉備時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現象,那便是給手下地位較高的部下無論文武都封了將軍。關張趙等人不必提,其他如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糜竺安漢將軍、法正揚武將軍、簡雍昭德將軍、孫乾秉忠將軍、伊籍昭文將軍、李嚴興業將軍等等。此舉的目的大概是為了凸顯這些人的地位,例如諸葛亮的軍師將軍一職,軍師二字表現他的作用,將軍名號則是體現他在劉備集團處於較高的位置。
劉備
這些將軍名號大都為劉備所自創,而糜竺傳記載他的班次在諸葛亮之上,孫乾傳又記載他的班次僅次於糜竺,與簡雍等同,因而劉備創立的這些將軍是有地位高下之分的。這一點從趙雲傳也能看得出來,趙雲在入蜀後從牙門將軍晉升為翊軍將軍,說明翊軍將軍地位高於牙門將軍,但蜀漢的雜號將軍到底分為幾等,又如何排列,憑現有資料難以考證。
蜀漢建國後的將軍制度在一定程度應該參考了曹魏,也將東漢時只是臨時任命的征鎮安平設置成了常設職務,並且和戰區相掛鉤,但在細節上又和曹魏有所不同。曹魏在東西南北四個方面都設置有對應的都督區,蜀漢則只設置了南北東三個方向,分別對應南中、漢中和江州,雖有徵西和鎮西將軍,但並沒有對應的都督區,而是對付羌氐等少數民族。東方一路也有疑問,趙雲雖擔任過江州都督和鎮東將軍,但兩者時間不同,趙雲擔任鎮東將軍時已經掛上了中護軍的職位,後來又以鎮東將軍的身份參加了北伐,並且在趙雲之後便沒有江州及永安都督再擔任征東或者鎮東將軍一職,因而很難確定蜀漢是否曾經將江州戰區與鎮東將軍相掛鉤。此外黃權曾以鎮北將軍的身份參加夷陵之戰,魏延以征西大將軍的身份參加北伐,所以蜀漢的鎮征安平與都督區相綁定的制度大概是劉禪時期甚至是諸葛亮去世後才定型的。
趙雲
其次,不同於曹魏徵高於鎮的排列,蜀漢的四鎮將軍地位要高於四征將軍,同時四方將軍也不在征鎮系列之下,蜀漢的前後左右將軍要在鎮征安平之上。最後,蜀漢的安字號將軍和平字號將軍都要出現在曹魏之前。
另外,蜀漢也有名號大將軍的任命,且地位很高。例如魏延擔任征西大將軍時,在奏表上的簽名排在左將軍吳懿等人之前,車騎將軍劉琰之後,說明蜀漢的名號大將軍與曹魏相仿,也是處於衛將軍之下最高的一檔。
蜀漢末期在大將軍姜維之下出現了大量的高級將軍名號,如左右車騎將軍廖化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右大將軍(華陽國志記載為右衛大將軍)閻宇等。這種現象的出現可能是因為姜維的北伐失利造成了朝廷人員大量不滿,為了平息眾怒對其進行分權的結果。
蜀漢史料中也有一些其他高級的名號將軍,例如前面提到的安漢將軍和軍師將軍、趙雲被貶後擔任的鎮軍將軍、賴恭和魏延擔任過的鎮遠將軍以及姜維擔任過的輔漢將軍。這些官職從相關史料中可以推出其區別於普通雜號將軍的地位,屬於檔次稍高的官職。
姜維
孫吳
吳國的資料要多於蜀漢,但吳國的制度較為獨特,是將領們擁有私兵的部曲制,因而重臣們幾乎一律都加上了將軍名號。這和劉備時期給重臣們加將軍名號還不同,不是單純的凸顯地位,而是因為這些人真的都要帶兵,因而孫吳的文武分野是最為模糊的。由於其制度在三國之中最獨特,所以不解之處反而更多。
孫權
孫吳也同樣常設征鎮安平,在鎮高於徵,四方高於四鎮這兩點上和蜀漢是一致的。但孫吳由於制度問題,並沒有像曹魏和蜀漢那樣設置大都督區,而是以郡或者縣為單位設置了許許多多的小都督區,因而鎮征安平並不和固定的都督區相掛鉤。甚至連鎮征安平在孫吳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都很難說。例如呂范在擔任平南將軍後又升遷為建威將軍,大量吳國將領的升遷經歷里更是完全沒有鎮征安平的影子。像丁奉的升遷經歷就很詳細,依次為:偏將軍冠軍將軍滅寇將軍虎威將軍左將軍大將軍右大司馬。
可能存在的情況是,鎮征安平在孫吳並非十分特殊的將軍名號,只是諸多雜號將軍中的普通一級。但在陸凱傳的記載里,鎮征將軍似乎又是有一定地位的,陸凱是吳國後期人物,也許吳國的將軍制度也經歷過一些變遷。而丁奉的記載里也清晰地顯示出了吳國擁有十分明確的將軍等級體系,雖然這套體系同樣難以考證。
吳國的另一大特色是在大將軍之上還設置了更高的官位,包括上大將軍、大司馬和左右大司馬。魏蜀也設置過大司馬,魏國的歷任大司馬包括曹仁、曹休、曹真和公孫淵,蜀國則只有蔣琬一人。而上大將軍和左右大司馬則是孫權的獨創了,此舉應該是孫權用來犒賞自己的諸多愛將,用誇張的高位以示尊崇的行為。
除開名號大將軍這種魏蜀吳通用的官職外,孫吳還獨創了一些官職,例如撫邊將軍、厲武將軍、威烈將軍、綏南將軍、威南將軍、威北將軍等。雖然沒有其他方向的綏系列和威系列將軍,但在幾百年後的南梁時期制定出了四綏將軍和四威將軍,與蜀漢不同,孫吳的許多自創官職都被後世所繼承。孫邵擔任丞相時兼任威遠將軍,威遠將軍地位也許不低。此外同姜維的輔漢將軍一樣,孫權也任命張昭為輔吳將軍,地位亞於三公,約和驃騎、車騎、衛將軍相當。至於魏吳都有的輔國將軍,吳國照例也有,且地位更為誇張,擔任這一職務的陸遜地位約等於大將軍。孫休時期還設立了輔義將軍,以親信張布擔任,張布官至驃騎將軍。不過要說孫吳自創的最中二的將軍名號,還是得數孫權設立的平魏將軍、盪魏將軍和曹魏設立的殄吳將軍。
陸遜
總的來說,雖然資料嚴重不足,但可以看出三國時期的將軍制度正在迅速邁向成熟,相比兩漢時期無疑是有了巨大的發展,為兩晉南北朝時期完備的將軍制度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