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城山是唐山先民最早聚集的生產生活區域之一,最早的宗教活動在這裡發生,最重要的寺觀也在這裡建造,其中就有雹神廟。雹神廟因何而建?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探究竟。
我們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帶領部落族群來到大城山東麓一帶定居,後人為不忘祖先,在大城山上建立了神慶廟,後又稱姜將軍廟。
有關姜將軍的傳說,在《永平府志》《灤州志》中均引用了元人張勳的《後唐姜將軍墓誌》。據碑文記載,姜將軍於公元934年至936年期間受命鎮守今唐山至山海關一帶。這裡地屬石城縣,境內有唐山(大城山),山麓有河,稱作唐溪(今陡河)。附近形勢險阻,叢深林密,溝壑曲折連綿,北接浭陽(今豐潤),南鄰滄海,東西蔓延百里,姜將軍在此建城而居。當時,唐溪水中有蛟龍為害,不時碰撞山崖,湧起凶濤,帶來洪水之災。姜將軍得知此事,發誓為民除害。他來到溪邊,看到蛟龍浮出水面,便抽出青龍寶劍與之搏鬥,一舉斬殺了蛟龍。人們見此,大為驚嘆,認為姜將軍為天神降世。將軍死後,葬于山嶺。其後,人們感其功績和恩德,便在唐溪之側建立神廟,不時前往焚香祝禱。後來,這座廟被稱為神慶廟。
相傳神慶廟位於城子莊西,大城山的山腰上,古稱土台(古聚落地)。這是姜姓後代供奉祖先的家廟,每年上巳(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住在各地的子孫後代都會回到古聚落地來祭拜自己的祖先。據說遠近人馬往來不下千人,附近居民也都爭相祭拜。後有位號稱祥雲道人的道長,召集樂善好施的施主捐獻錢財,在廟東又建起了一個神殿,廚室、官堂越發完備。神殿竣工前,邀請全真教龍門派創始人號長春貞人的丘處機,為道觀題名並書寫洞貞觀匾額,此後洞貞觀內香火不斷。洞貞觀建於何年已無法考證,只知至元四年(1267年)廟宇突然起火燒毀。其後又有一號稱擬真散人的道士加以重修,歷時五載,於至元九年(1272年)竣工。可以說,金元時期道教在大城山達到鼎盛時期,享譽燕京大地。在這段時期曾經來過兩位著名的人物,分別是丘處機和張勳。
他們的到來豐富了大城山文化,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大城山是當時唐山地區最大的道教聖地。到明朝初年,隨著移民的大量湧入,來洞貞觀內朝拜的人越來越多,洞貞觀難以容納,決定遷址。經風水先生選址,決定建在城子莊北二城三城北面的山腰。
這幅攝於19世紀80年代的照片,左邊山頂是大城,右邊山頂是二城,二城下邊山腰上是三城,三城北面就是後來的雹神廟。照片上的房屋、院子是城子老莊小北街的東北角。
相傳新建的雹神廟為城子莊王氏一族提供的山地,又由大城山周邊遷移來的村莊捐資興建而成。廟宇依山坡坐西朝東而建,與大自然風光融合在一起,體現天人合一。
這兩張廟前照片分別攝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雹神廟主體建築位於三層神台之上,首層神台沒有任何參照物,二層神台南北兩側各有一株槐樹,登山台階中間偏上位置南側有四角涼亭一座,廟門朝東開。
繼洞貞觀後的雹神廟不僅繼承了傳統的道教,還做到了一廟多神,為上香祈禱的人們提供各種神壇。據說建廟之初對主殿供奉哪位神像,城子王氏家族還與周邊的村莊起了爭議。在一番商榷討論過後,他們認為華夏民族是以農耕為生,冰雹等自然災害會對鄉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的損失,為乞風調雨順,少些天災,便將此廟起名為雹神廟。廟內的主殿為雷神殿,供奉著神話傳說中的五雷神:即風、雨、雷、電、雹神和雷部諸仙,彩色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兩個配殿,一個供奉著丘處機,神像在中間,左右兩旁是他的弟子十八宗師的塑像,兩側牆壁上繪有眾仙為西王母拜壽的彩色壁畫。另一個配殿供奉的是相傳曾有恩於王氏一族的黃三太爺(黃鼠狼仙)。
唐山雹神廟歷史悠久,香火旺盛,歷史記載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曾兩次重修。端陽節為廟會,會期三天。山腰上的大廟為朝拜之地,廟會、集市設在陡河東岸,沿陡河由北向南綿延約三里多地,是當時唐山地區第一大廟會。
1949年3月18日,雹神廟前大殿失火,1950年,雹神廟舉辦最後一次廟會,後被取消。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山取石,廟宇被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