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4年開始,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變化,國家在河南等13個省份的崇山峻岭間展開了規模巨大的「三線」建設。延續至1980年的「三線」建設洪流中,河南境內建成了近200個軍工企業和工程。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軍企業傳統優勢的慢慢消退,職工們曾無比自豪的優越感也消失了。現在,雖然地處深山的絕大部分「軍工城」蕭條冷清,但「三線人」留下的三線精神卻彌足珍貴。
擁有13個分指揮部的531工程,東西跨度近100公里,南北寬度近50公里,橫跨濟源、孟州、洛陽吉利區三地,是我國建設的最大的火炮廠。出於安全和保密考慮,這個龐大軍工基地選址在太行山南側的溝壑之中。
昔日人跡罕至的王屋山下,湧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兩萬多建設大軍和來自河南各地的民兵團和建築工人。沒有地方住,有的就在山坡上搭個帳篷。
在531工程一分部橋墩上上,依然可以看到上邊鐫刻著的「要準備打仗」字樣。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為了對531工程實行有效的管理,國家決定在其管轄範圍內成立地市級的河濱市。後來,531工程停建,河濱市也成了一紙空文。
再後來,河南省決定在531工程範圍之內成立濟源工區,地市級,下設各級管理機構。那時,濟源工區辦公樓已經建成,工區文工團也已成立,後來又因故不了了之。
1992年,馬保清調入鄭州中原製藥廠,2009年退休。不管他們身在何處,在兵工廠的這段日子,已經成為他們一生中最珍貴的記憶。
上世紀70年代初期,從部隊復員分到東北某兵工廠的徐繼民,被抽調到位於河南省南召縣皇后鄉群山懷抱中的國營紅陽機械廠工作。當時,徐繼民工資比較高。他姊妹多,家庭生活困難,家人也沒少跟著沾光。
現在,徐繼民每月領著2000多元的退休金,夫妻倆至今仍住在40多平方米的職工公寓里。一個兒子在紅陽廠上班,一個兒子在外打工。
上次回豫東回老家,徐繼民發現家鄉變化很大,一些農村的親戚開著小汽車,有的在縣城買房,這讓徐繼民有一種失落感。
雄踞在南召縣太山廟鄉深山裡的原國營東風機械廠,是一個省屬迫擊炮彈廠,設計年產迫擊炮彈5萬發。
1967年5月,30歲的山西國營763廠技工劉應保援建東風廠。1969年底,該廠生產的迫擊炮彈試射成功,劉應保曾擔任東風廠火控機械車間副主任。1982年,東風廠停產,開始上馬鋼瓶生產線。1992年,劉應保退休。
從南召縣原國營向東機械廠退休的孫師傅,居住向東廠家屬區一個40多平方米的小居室里。他每月退休工資是1800多元。退休後,孫師傅買了一輛三輪車拉客,每月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孫師傅經常會拉一些來向東廠的外地人,熱心的他就當起了嚮導。
一個軍工企業,就是一個城市部落,除有大規模的廠房、辦公樓外外,還有各自的職工宿舍、文化宮、電影院、溜冰場、游泳池、舞廳、醫院、學校、招待所、郵局、銀行、派出所等配套設施。
1980年以後,隨著國際形勢緩和,河南軍工企業開始「軍轉民」。
1984年3月份,河南省三線調整改造工作拉開序幕,開始把位於深山區的三線單位整體搬遷到中心城市。經過20年的努力,我省先後對39個項目進行了調整,從山區遷出三線職工4萬多人。
2003年,根據國家軍工企業改革脫困的精神,河南省人民政府下發文件,除個別企業進行改制外,其他地方軍工全部實施政策性破產。至此,河南地方軍工退出了歷史舞台。
一些已經離世的「三線人」,有的魂歸東北等故鄉,有的就葬在兵工廠附近的山坳里。每年春節和清明節時,他們的後代就從全國各地回來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