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儒風君 · 聞清
古人有言:「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所謂「月滿則虧」,貪心越大,煩惱越大。
《紅樓夢》里有副對聯,說:「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不加克制的貪念,會讓人走向萬劫不復。
知足,是一種恰到好處的處世哲學。
曾國藩說:「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
1
知足,能長久
《道德經》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司馬懿跟隨曹操去討伐張魯,勸說曹操趁機攻打蜀國。
謀臣劉曄也認為,拿下漢中之後,趁機進軍蜀國,正是最佳時機。
但曹操卻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於是班師回朝,只留下夏侯淵、張郃等人駐守漢中。
曹操此舉,人們往往看不懂、想不通,但這正是曹操的過人之處。
赤壁之戰鎩羽北歸,令他清醒地認識到,統一天下之路漫長而曲折,何必急於一時?
曾國藩一直推崇「知足則樂,務貪必憂」。
同治年間他官居一品,但「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
平時生活也很簡樸,以素為主,一個葷菜,不剩飯剩菜,號稱「一品宰相」。
自己勤儉之外,他對家人也是如此要求。
正是在這種家風的引領下,曾氏家族得以長盛不衰,福澤綿延。
2
知足,能避禍
老子說過:「禍,莫大於不知足。」
「貪」是人性最大的弱點,但大多數的禍患也正是源於這個「貪」字。
今人都知道,和珅是歷史上有名的大貪官。
但其實,和珅也曾滿腔抱負。
初入官場的他,不僅是個文武雙全的美男子,還是一位廉潔自律的好官。
人生的走向從他奉旨查辦李侍堯一案開始。
通過李侍堯案,和珅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他不僅成為乾隆皇帝面前的紅人,甚至還和乾隆結成了親家,一時間可謂是風頭無兩。
但是與此同時,和珅將李侍堯及其黨羽一網打盡後,全部的贓款都進了他的私人腰包。
嘗到了甜頭的和珅,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通過結黨營私、搜刮錢財、經營商鋪,和珅富可敵國,乃至成為18世紀的「世界首富」。
然而,他的種種行為早就引起了嘉慶帝的不滿。
乾隆帝駕崩僅半個月之後,嘉慶帝就賜死和珅。
一代「貪污之王」終於落得個「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下場。
老話兒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
珍惜擁有,活好當下,才能把人生過好。
曾國藩認為:「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慾,不因感極而求妄。」
知足,不妄求,懂得適可而止,有益於防危險、避禍患。
3
知足,能享福
《菜根譚》中有言:「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不知足,生活就是摸爬滾打,知足,生活就是什麼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
明代大儒康齋的學生胡九韶,家境貧困,耕讀養家,但也僅僅可以滿足溫飽。
可胡九韶卻每晚都會焚香拜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笑他迂腐:「我們一日三餐都是菜粥,哪裡來的清福呢?」
胡九韶卻說:
「首先,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戰亂,這不值得慶幸嗎?
其次,我們全家人有飯吃、有衣穿,而沒有挨餓受凍,同樣值得慶幸;
第三,我慶幸的是,家裡沒有病人,也沒有人正經歷牢獄之災。
這一切怎麼不是幸福呢?」
鄭板橋有句名言:「有人騎高馬,我自騎毛驢,回望挑擔兒,心裡樂呵也。」
你看,幸福原本就是這麼簡單。
老子說:「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正是最長久的滿足,也是最簡單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