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型成功後,寧波女士三天兩頭打去電話,催著要捐獻!

2020-04-02     文明寧波

3月31日,從早上8點抽血並注射最後一支「動員劑」,傅盈在病房裡開始了長達4個多小時的幹細胞採集全過程,兩隻胳膊都被插上針頭,上半身不能動彈。她安靜地躺在床上,默默聆聽著機器採集的聲音,認真注視著紅色液體緩緩流出。在這個萬物復甦的季節,從她身上採集的造血幹細胞,將被移植到遠在廣東的一名患者體內,為他(她)帶來生的希望。

十年前留下的「生命種子」,十年後發芽了

今年45歲的傅盈是寧波市海曙區全媒體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她說,參與骨髓捐獻是緣於一次衝動。十年前,在一次偶然中她看到了一則「2小時內傳送他人捐獻的骨髓,血液病患者重新點燃生命」的新聞。這則新聞給傅盈極大的震撼,她意識到自己也可以成為一名造血幹細胞志願者,只要骨髓庫里多一份血液,病患就多一分生命的希望。第二天,傅盈向市紅十字會報名參加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經報名、填表、抽血等程序,她如願成為了中華骨髓庫的一員。

直到2019年11月,傅盈接到了海曙區紅十字會的電話,告訴她一名遠在廣東的患者與她初配配型成功。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不管是對傅盈還是患者。在此之前,造血幹細胞捐獻這樣的事情她只在電視上看到過。「我在報名血液採樣的時候詳細了解過,非血緣關係之間的配型成功率只有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她說,這種感覺就像自己中了彩票一樣。

當初許下的愛心即將實現,傅盈沒有絲毫猶豫。當工作人員再次徵求她的捐獻意願時,傅盈堅定如初,「我今年已經45歲,在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中,已經屬於高齡,並非最佳捐獻年齡,現在卻選中我,說明患者沒有更適合的人選,我不能給了別人生的希望,又親手掐滅它。

當月,傅盈便在海曙區紅十字會的安排下進行了高分辨血樣的採集,進行高配。很快,廣東傳來好消息,傅盈的血樣與患者高分辨配型成功。而體檢成功的消息,也讓傅盈對捐獻更加期待。

為了更好地捐獻造血幹細胞,她天天鍛鍊身體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傅盈的捐獻時間從2月份改到了3月份,捐獻地點也從寧波改到了杭州。「捐獻者體檢不合格,或者後悔的我都見過,但三天兩頭打電話催著去捐獻的,我還是第一次碰到,傅盈老師真是熱心腸,比配型的患者還著急。」海曙區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笑著說,第一次接到傅盈的電話是在春節前,那時候剛做完體檢沒多久,傅盈就打電話問她,春節前能不能捐獻,她想讓患者開開心心過年。之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接到傅盈的電話,詢問捐獻時間。「捐獻時間並非越快越好,要看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疫情的走勢,綜合考量之後,才能定下捐獻的時間,我們也在等寧波市紅十字會的通知。」工作人員耐心解釋。

「我的性格比較急,自打高配成功後,我對這位患者就多了一份責任,想著儘快完成捐獻,一直這樣等著,有時候會擔心他(她)的病情會不會突然惡化?有時候手機鈴聲響起,看到陌生來電,會莫名緊張,是不是紅十字會打來的……」傅盈說,平時一閒下來,她也會好奇對方是男是女、是老還是幼、姓什麼、家境是好還是一般……從初配,高配,再到體檢,傅盈已經把對方當成生命中的另一個自己,她希望對方堅持住,等著她。

「雖然捐獻日期延後了,但我也有更多時間鍛鍊了。」傅盈說,自從配型成功後,她就進入了『備戰』狀態,為了能把更健康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給患者,自己更加注重健康,每天都堅持早睡早起。她還給自己制定了健身計劃:每天堅持快走一萬步以上,每周打一次羽毛球,飲食結構上也更加注重肉蛋奶的攝入,確保營養均衡。

生命傳承在繼續,她的孩子也成為捐獻志願者

如果不是因為在新聞單位工作,收到了海曙區紅十字會的「爆料」,傅盈的同事都不知道她的「捐獻」故事。「有點意外,但也覺得在情理之中,像她的風格。」同事們說,早在20多年前,傅老師就做過這樣的好事。那時候,傅盈剛參加工作不久,每個月的薪資也沒多少。有一次,在報紙上看到求助信息:有名患者急需「救命錢」治病。傅盈坐不住了,把剛發的350塊年終獎全部通過郵局捐了出去。

錢可以再掙,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不會猶豫。」傅盈坦然的說,就像這次造血幹細胞捐獻一樣,只要打幾針動員針,把造血幹細胞像捐獻成分血一樣抽出來,注射到患者體內。對她來說,休息兩周後就恢復了,而對於患者,就等於重生,「相比對方的獲得,我的付出微不足道。」

捐獻成功後,傅盈希望通過現身說法,告訴大家造血幹細胞的捐獻對身體是沒有損害的,希望今後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加入到這一愛心行列,為眾多的血液病患者帶去重生的希望。「人們對捐獻造血幹細胞了解得越多,參與的人就會越多,配型的幾率也會更大。」讓她欣慰的是,自己的兒子也加入了中華骨髓庫,生命的「接力」正在傳承。

雖然素昧平生,你卻用行動挽救了即將消逝的生命,讓他(她)得以新生,為你點贊!

來源:海曙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rwOP3EBiuFnsJQV5ARA.html